冬至古诗词大全(关于冬至的诗词名句)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历法,在古代主要应用于生活生产的知识,缘何大规模进入古诗词中呢?因为物候、气候是会影响人的感官与心灵的,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歌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们的性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召和激发。
而二十四节气又蕴涵着“相时而动”“相机而动”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蕴含着先民的生命意识,极富人文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之一。钟嵘《诗品·序》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四季流逝、物候变迁从一开始就与人的生命体悟融为一体,广泛地表现在诗歌中。
不仅诗人,其实每个人都被气候、物候感染触动着,只不过诗人可以用语言把感触抒写出来而已。就像《诗经·桃夭》中在春风煦日里灼灼其华的桃花,本不会与文学有什么交集,但诗人看到了,写下文字,也就进入了文学。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无时不刻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感召着万物的牵动。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的本质是一种感官动物,时令物候的变化,人的心里也会产生情感的波澜。而时节气候的不同,给人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也不同,审美感受也不同,可以统称为“生命意识”。
其实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一个循环轮回的概念,它的核心内涵就四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然后,周而复始。所以最初进入到诗歌中,比如《豳风·七月》,展现的就是人们因时制宜劳作、顺应四时变化的生产生活面貌。该诗咏诵了众多物候、农作和风俗事项,描写了春夏秋冬等不同时节,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乃至物候的变化。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描绘了春生的欢欣向荣。又如“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则描写了夏秋两季不同的物候形态。而不同季节的劳作情景贯穿诗歌始终,因此,生产、生活是与节气融为一体的。
而冬至,又称日南至,古人认为太阳在这一天走到了天上的最南方,所以称之为日南至。而唐人则将冬至称为日长至,这在唐朝歌咏冬至节的诗中多有体现,如“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姚合《和李十二舍人冬至日》)、“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杜甫《至后》)等。
古代宫中以红线丈量冬至日影,因冬至日后白昼逐渐变长,故有宫女刺绣自冬至日起日增一线的说法,如“才经冬至阳生后,今日工夫一线多”(和凝《宫词百首》)、“刺绣五纹添弱线”(杜甫《小至》、“若喜长生添线日,微微消息识天心”(殷尧藩《寄太仆田卿二首》)等诗。
冬至的景致物候一般为祥风应候、早梅初开等。“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杜甫《至后》)、“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却恨早梅添旅思,强偷春力报年华”(司空图《南至四首》)、“已被诗魔长役思,眼中莫厌早梅多”(司空图《南至四首》),南宋方岳《冬至》诗云:“至日观书不几行,梅梢横月欲昏黄。汉宫红影无人见,未必能添一线长。”这些诗都描写了早梅初开的情景。
文人们还常以“早梅绽放”、“腊柳抽芽”与否来判断冬至节气。晚唐韩偓《冬至夜作》:“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唐代李郢《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苹洲见忆》:“千嶂雪消溪影渌,几家梅绽海波清。”吴梦窗《西江月(丙午冬至)》:“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汪宗臣《水调歌头·冬至》:“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朱淑真《冬至》:“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腊梅吐蕊、杨柳抽芽是天气即将回暖的物候特征。于冰天雪地,梅花含苞待放,腊柳抽出新芽,春天就不遥远了。
冬至之后,阳气始至。古代认为阴极之至,一阳始生,故又称冬至“一阳生”、“阳生”。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唐代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诊逐冰消。”唐代权德舆《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雪下收新息,阳生过京索。”李郢《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苹洲见忆》:“白苹亭上一阳生,谢眺新裁锦绣成。”宋代张抡《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唐代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意思是说天时人事变化快,转眼又到冬至了。冬至也被称为“一阳节”。宋代无名氏《梅香慢》:“未待江南,早冠百花,先占一阳佳节。”宋代王安石《冬至》:“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冬至阖家团圆之际,亦有诗人或宦游,或时逢战乱飘零,心怀忧愁悲情的,如白乐天《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乐天写此诗,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冬至佳节不禁泛起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杜甫《冬至》云:“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时逢“安史之乱”,诗人杜甫在外飘零,逢节更加思念故都长安,感时伤物,诗中充满无限悲情。
也有在冬至寒夜彻骨之际,思念情人的,如乐天《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湘灵是白居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初恋情人,由于世俗的偏见而不能相爱。在这长夜难眠的寒冷冬夜,想起远方爱人,自是孤独凄楚,辗转难眠。
当然,冬至诗歌最重要的意义,是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以及生命意识。他们看到了这寂然寒冷的背后所蕴藏的春意,看到了冰冻的大地下孕育着新的希望,一如英国诗人雪莱说的那样“如果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至所对应的“冬藏”,出自《礼记》,对“冬至”内涵的定性有极大的影响。“藏”有包容、藏纳、孕育的含义,虽然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肃杀,沉静孤寂,然在这肃静之中,却孕育着春的萌动,生的到来。循环往复的四季,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一年结束之际,达到了最完美的诠释,生命仿佛是一个闭合的圆环,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新的希望。
杜甫《小至》诗云: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这一天日照时间最短,诗中写了冬至的时令变化,这一日,仿佛春意萌动,落灰的六琯,刺绣的线似重现了生机,诗人感受到了柳树的欲复苏,还有欲放的腊梅,描绘出一副虽然严冬却孕育着春生的希望图景。
陆游《冬至》诗云:
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
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阳从九地来。
上马出门愁敛版,还家留客强传杯。
探春漫道江梅早,盘里酥花也斗开。
诗人在开篇点出了节气的特点,然而虽然“意悲哀”,但是诗人却敏锐的感受到这一日过后“阳从九地来”,虽然严寒,但是依然挡不住诗人乐观盼着新春到来的心情。
同样在寒冬展望暖春的还有文天祥,他在《冬至》中写道:
书云今日事,梦破晓鸣钟。
家祸三生劫,年愁两度冬。
江山乏小草,霜雪见孤松。
春色蒙泉里,烟芜几万重。
即便这一年遭遇了诸多的劫难,但是江山新生的小草,还有寒冬中依然青翠的松,正象征了诗人不管遇到什么样严酷的环境,都仍然保持气节,百折不挠的品性。冬至离春天还远,但是诗人却已经看到了春天,也象征了严酷环境背后诗人相信终会迎来美好未来的信念。
天寒地冻的世界,如大自然一样,人类的活动也渐渐的减少。人们选择在这寂静的季节里和友人团聚。既然不能出去游玩,何不取暖坐在一起叙叙一年的发生的故事。
胡寅《冬至前月赴季父梅花之集与韩蒲向宪唐干诸人》:
今年共叹物华迟,春信孤根独早知。
未到书云十五日,已看缀雪两三枝。
寒午宛是临风好,冷艳还於照水宜。
莫待江头千树暗,只今携酒正当时。
诗人在开篇感叹这个冬天仿佛一直在冰冻中,即使冬至夜没有感觉到生的到来。但下半句却写道虽然人没有感受到寒冬过后的春季,但是大自然总是比人类更加敏感。所以不必等到某个时节,今天就是最好的喝酒团聚的季节。
高启《冬至夜喜逢徐七》:
君来同客馆,把酒夜相看。
动是经年别,能辞尽夕欢。
雪明窗促曙,阳复座销寒。
世路今如此,悬知后会难。
寒冬雪夜,故人重逢,值此冬至年关,也算是良宵了,自是把酒言欢,饮至雪明窗曙,阳光销寒,又有何妨。反正明日之后,后会何期?
梅尧臣《冬至感怀》则将古人循环的宇宙观做了一个总结“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诗人在怀思故去的父母,开篇借自然界万物看似一些衰亡的背后其实是伴随着新生的规律,来慰藉自己,人类也如自然界的万物一样,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也有新生命的诞生。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因此面对人生的生离死别,更需要我们去豁达的看待。对于已经故去的人,孩子们其实就是他们生命延续的另一种形式。
正是因为冬季的闭藏,才组成了生命循环的圆环。此时万物萧条但着并不意味着死亡,反而意味着生的希望,冬藏意味着在闲暇中修养身心,积蓄力量,实现更大的超越。这是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更深层次认识。
就如同这2020无论有多糟糕,无论我们得到什么,失去了什么,终将会过去,人类世界的许多事,也无非是个循环。希望大家都抱着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的一年,在春天来临前的寒冬之中,在黎明破晓前的黑暗之中,修养身心,积蓄力量,保持好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最后,“阳生万物藏,所愿百福至。”祝大家冬至快乐,百福俱至!
- 上一篇:教师节简短祝福文案(师生情文案短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