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

longge 12-26 15:42 阅读 我爱育娃
诗词,既是文化的瑰宝,也是心灵的慰藉。 可是,生活并没有这么多诗与远方,我想,诗词大概也没有这么多风花雪月。 后人学习历史,领悟诗词中的道理,更能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

诗词,既是文化的瑰宝,也是心灵的慰藉。

可是,生活并没有这么多诗与远方,我想,诗词大概也没有这么多风花雪月。

后人学习历史,领悟诗词中的道理,更能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精神。

哲理的诗词如同明镜,让我们从中反思自己的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

杜甫盛唐诗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

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杜甫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看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25岁的杜甫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岳”这里指东岳泰山。杜甫“望岳”,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千古名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在登泰山之前一年,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诗的起首便向大自然发出了探求和质询,与屈原的《天问》有异曲同工之妙。屈原曾大声问道:九天啊,哪里是你的边际?苍天大地啊,你们又到哪里会合?

敢于向大自然发出质询的人都是有着不屈不挠精神、勇于探索的人。

杜甫极目远眺,眼前山峦起伏、大地苍茫,这雄浑的景色使他的心中陡然涌出万丈豪情,耳边松涛阵阵,远处飞鸟高翔。

诗人的心胸豁然开朗,似有八面来风。既赞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又展示了自己的胸襟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通过想象以写泰山之高,抒发襟抱。这一句化用《孟子·尽心》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意,我一定要登上山的最高处,俯瞰群峰在脚下变得多么矮小!

这两句诗千百年来所以为人们广泛传诵,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产生共鸣,主要在于它的启发性和象征性,深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扩大视野,总揽全局,具备高远的境界;同时,它还鼓励人们克服困难,感受生命的活力,树立勇于攀登的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

《出塞》是汉乐府旧题,内容为描写边塞将士的军旅征战生活。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诗歌谴责了统治者不恤民力,好大喜力的扩张行为,也反对侵略战争的态度。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九首·其六》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在作战中,射人不如射马,因为马的面积大,容易射中,而且马一倒,人就难于逃脱;制服众贼,应先制服头领,因为一旦贼首被擒住,其他人也就成乌合之众,无能为力了。

在战略上的控制,以及作战原则、目的。

派兵守边,征战杀敌,总应该有个限度,不可嗜杀成性,一味屠戮;一个国家也该有个疆界,不能没完没了地扩张,贪心不足。

作战的极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制止敌国的侵犯和凌辱,并不在于更多杀伤对方,特别是在敌人已经失败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这几句形象地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要抓关键,抓重点,主要矛盾抓住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带动矛盾次要方面的解决。

杜甫的这种以战止战,以强兵制侵凌的人道主义战争观,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愿望,是对以穷兵黩武为能事的战争狂人的告诫,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

杜甫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前半首写景,有悲秋之意,却不用“悲秋”的字眼。那滚滚长江、萧萧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哀哀的猿啼,都在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写木,下句写水,景象开阔,自然天成,使人仿佛看到流水汹涌之状,听到落叶窸窣之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个是作者自况,说自己满怀悲情在万里之外的异乡客居,一生多病今日独登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有抑扬顿挫四声,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叠韵,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能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生活困顿潦倒,鬓边白发如霜.因病戒酒停杯,这些都衬出时世的艰难和自己的孤苦寂寞。全诗在悲愤的感叹声中收结,寄慨遥深。

诗人这出神入化的笔力,颇有一种“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诗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木也好,水也好,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新叶必将代替旧叶,前波必将让位后波,这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的自然的接受自然的规律,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

杜甫有一位好朋友,他称为严郑公,即严武。严武曾几度向杜甫伸出援手,求他一家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渡过一段快乐安定的生活。

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外出避难于梓州、阆州等地。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度任成都兼剑南节度使,并来信相邀,诗人决定重返成都。这组诗即作于阆州返成都途中。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诗人在路途中设想回成都后需要整理草堂,所以在这里说:自从离开后,常常焦虑沙岸崩塌会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都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吧。

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种下的四株小松,不过“大抵三尺强”(《四松》。

诗人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参天大树;而那到处蔓延的恶竹,有万竿也应当斩除掉!

诗人在这里借喜爱新松的峻秀挺拔、痛恨恶竹的随乱而生,表了自己的强烈爱憎,富含哲理意味。

其言外之意重点体现在“恨不”“应须”四个字上。正如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的:此二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时逢乱世,匡时济世之才俊不能起用,而邪恶势力却到处横行,诗人怎能不万分愤慨。

自己的生活全凭严武照顾,容颜衰老也只能靠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是感谢黄阁老使他的生活有了依靠之意。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宝应元年(762)七月与严武分别,到广德二年(764)回到草堂,前后三年间因兵祸漂泊、吃尽苦头,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

过去曾读过古乐府诗《行路难》,现在有了亲身体验,方知世路真是如此艰辛。一个“信”字,饱含着诗人的多少辛酸体验啊!

上半首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自然环境恶化的情景。诗人心中不仅惦念自己的草*** 也充满了对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下半首在唱出了对友人真诚相助的感谢之情后,沉痛地唱出了“信有人间行路难”的感慨,这是诗人积一生之经验的痛定思痛的人生总结,是对罪恶世事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诗句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情仇,充满深沉的人生哲理:要保护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扫除不利新生事物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也有用它来说明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欢迎,腐朽事物必将遭到唾弃。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

文章评论

生活没有诗与远方,诗词极少风花雪月(杜甫4首经典古诗)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