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唯美古诗大全(十首山居杂诗)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山居梦:有人喜欢“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梦幻;有人喜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也有人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机。我们现代人在城市里,高楼大厦太让人压抑了,钢铁洪流也太让人恐惧了,成天坐在空调房里,也没有了四季的感觉。而山居生活,则像另一个世界,那里一切都是自然的,而不是人工的。
1. 《山居杂诗·瘦竹藤斜挂》,元好问
我喜欢潺潺的流水,也喜欢静静的流水。静静的流水,就像一个不事张扬的人,不声不响做着事情,极像了普罗大众,潜下心来,用心工作,不声不响。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山居杂诗·瘦竹藤斜挂》中写到: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瘦竹”,精神。瘦竹上斜挂着藤曼,一丛一丛的花儿,在乱草中盛开。这一切都是自然态,虽然显得有一些杂乱无章,在贵在自然,一切都没有人工打扰。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林子高处的树梢随风摇动,使无形的风有了姿态。溪流底下,青苔润滑,溪水通畅地流过,几乎听不到水流声。以 “风有态”与“水无声”作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显出山居的幽静。
这首诗中,我最喜欢“苔滑水无声”这句,青苔碧绿,只有踏上去,脚底一滑,才知道青苔中是有水流的。这静静的流水啊,滋润了山脚下的生物,真的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 《山居杂诗·鹭影兼秋静》,元好问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有山有水的山居生活。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既要当仁者,也要当智者,当然是既爱山,也爱水。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山居杂诗·鹭影兼秋静》中,描述了一种依山傍水的山居生活:
鹭影兼秋静,蝉声带晚凉。
陂长留积水,川阔尽斜阳。
陂长留积水,川阔尽斜阳
“鹭影兼秋静,蝉声带晚凉”,我躺在水边,懒懒的看到水面上白鹭的影子,秋天是那么安静;知了的叫声也显得比较清脆,带了旁晚的凉意。
“陂长留积水,川阔尽斜阳”,刚下过雨,长长的陂上,还留着积水;江面也显得比较宽阔,斜阳洒在江面上,一片金黄。
俗话说,“一层秋雨一层凉”,雨后的山居,我喜欢这句,“川阔尽斜阳”,宽阔的江水,让我的心胸也宽阔起来;而江面上火红的斜阳,那是生命的颜色,是生机盎然的颜色,是活力的颜色。
3. 《山居杂诗·树合秋生满》,元好问
山居生活是悠闲的,我喜欢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感觉。青山在云层中忽隐忽现,让人有一种恍然如在仙境的感觉。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山居杂诗·树合秋生满》中写道:
树合秋生满,村荒暮景闲。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
“树合秋生满,村荒暮景闲”,在树木丛生的地方,树叶都黄了,也开始落了,就感觉秋意满满;树叶满地,荒草丛生,就会感觉山村有点荒凉。但旁晚时分,景色看起来,就特别清闲,如果你不怕荒凉的话。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天边的彩虹消失了,但又开始下起了雨;云雾涌动,后面的青山忽隐忽现。
这首诗里,我喜欢这句,“云动忽青山”,云雾涌动,本来就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再加上后面青山时隐时现,就感觉像是在蓬莱仙境一般。
4. 《山居杂诗·川迥枫林散》,元好问
人们喜欢山居生活,喜欢的是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喜欢的是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山居杂诗·川迥枫林散》中写道:
川迥枫林散,山深竹港幽。
疏烟沉去鸟,落日送归牛。
落日送归牛
“川迥枫林散,山深竹港幽”,江边的风景又和山里不太一样,这边枫树林里的枫树比较稀散,视野比较开阔;而深山里呢,是竹林,竹林很茂密,竹林里有一条道,显得很幽静。
“疏烟沉去鸟,落日送归牛”,稀疏的烟云,满满沉积了下去,飞鸟也淹没在烟云里;旁晚时分,夕阳西下,像是在送牧牛归家一样。
一句,“落日送归牛”,让人特别喜欢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归牛身边一定有一个牧童,虽然他在这首诗里没有出现。但正是他没有出现,才显得人与自然是那么和谐,人在自然中,但他不是主宰,也不是中心,他是自然的一部分。
5. 《山居杂诗·石润云先动》,元好问
感觉这是一个雨林气候,哪怕是到了秋天,依然是雨量丰沛。我比较喜欢湿润的地方,就像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山居杂诗·石润云先动》中写的那样:
石润云先动,桥平水渐过。
野阴添晚重,山意向秋多。
桥平水渐过
“石润云先动,桥平水渐过”,可能是刚下过雨,山上的岩石还是湿润的,而大片的云,也在快速的移动;小桥也逐渐和河水平齐了,而且河水也开始漫过桥面了,真是“大河涨水小河漫”!
“野阴添晚重,山意向秋多”,因为云层比较厚,四野显得比较阴沉,更加增添了旁晚的气息;虽然雨比较多,但气温渐渐凉爽起来了,山里秋意渐渐浓起来了。
我喜欢“桥平水渐过”,而不喜欢桥下河流干涸的感觉。水是生命之源,一年四季都有水,山居才有活力!
6. 《山居杂诗·枫落林暂红》,毛奇龄
我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坐在屋里,就能看到自然;打开大门,就能看到青山。清代诗人毛奇龄在《山居杂诗·枫落林暂红》中写道:
枫落林暂红,草疏路微白。
墙低落涧光,门静入山色。
墙低落涧光,门静入山色
“枫落林暂红,草疏路微白”,这里也是秋天了,枫叶开始飘落,树林也渐渐被霜染红了;草也渐渐枯了,稀稀疏疏的,露出了微白的路面。这一切,都是秋的感觉,秋天大自然不再丰润,却逐渐精神起来。
“墙低落涧光,门静入山色”,我们家的围墙建的比较低矮,涧光可以落在院子里,可以不出门就享受大自然之美;大门敞开,门口也比较安静,山色直入进来,让人可以随时亲近大自然。
我喜欢“门静入山色”,厌倦了都市的喧闹,我喜欢山居的安静;厌倦了城市的钢铁丛林,我喜欢山居的涧光山色。
7. 《山居杂诗·前溪深林花》,毛奇龄
我喜欢山花烂漫,喜欢“野花香好不知名”的感觉,更喜欢“溪鸟山花共我闲”的山居惬意悠闲。清代诗人毛奇龄在《山居杂诗·前溪深林花》中写到:
前溪深林花,轇结满溪树。
采花入林中,始知有人住。
采花入林中,始知有人住
“前溪深林花,轇结满溪树”,“轇”,是纵横交错的意思。在前溪上,开满了众多的深林花儿,它们纵横交错,结满了所有的溪树。
“采花入林中,始知有人住”,因为喜欢这些野花,因此,采花采着采着,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深林中,不去不知道,原来这么安静的小溪,这么幽静的深林,还有人间居住,这是住在世外桃源吧!
特喜欢这句,“采花入林中,始知有人住”,这才是人与大自然的有机结合吧?有人家,却没有丝毫破坏到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的。
8. 《山居杂诗·落花流前溪》,毛奇龄
我喜欢“花开花落自有时”的随缘,不喜欢“月缺花残,黯然泪下”的做作。清代诗人毛奇龄的这首《山居杂诗·落花流前溪》,就赞美了朴素自然的山村女子:
落花流前溪,溪石拥花住。
浣女不解愁,素指拨流去。
浣女不解愁,素指拨流去
“落花流前溪,溪石拥花住”,春尽,无数的落花,落在了溪流上,随着溪流往下流;小溪上有一些溪石,一些溪石挡住了花儿的去路,像是拥抱着花儿,不让它离开一样。
其实,这只是有闲人的故拥风雅罢了,花开花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何必要强留住呢?
“浣女不解愁,素指拨流去”,浣纱女孩不理解我们的春愁,还用洁白的手指,拔开阻拦,让落花随流水而去。
这是一句典型的明贬实褒,明是说浣纱女子不懂雅士们的忧愁,实际上是赞扬女孩美丽自然,没有城里人的闲愁!
9. 《山居杂诗·尘境得闲适》,曹勋
对于隐士来说,山居又有特别的意义。陶渊明说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才是山居的意义。宋代诗人曹勋就是这样一个隐士,他在《山居杂诗·尘境得闲适》中写道:
尘境得闲适,尘事从如麻。
且发蟹眼汤,一试鹰爪芽。
萧萧衲帔冷,泠泠心境嘉。
坐久若为侣,清月上梅花。
坐久若为侣,清月上梅花
“尘境得闲适,尘事从如麻”,在尘世哪里能够得到闲适,那里的尘事从来都是乱如麻。我现在山居,那就不一样了。“且发蟹眼汤,一试鹰爪芽”,“蟹眼汤”,指初沸的水。“鹰爪芽”,指茶叶。聊且烧开沸腾的水,来泡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
“萧萧衲帔冷,泠泠心境嘉”,冰凉的僧袍,穿在身上,一个字,“冷”;但清闲的心境是愉快的。“坐久若为侣,清月上梅花”,一个人坐了很久,但并不是没有伴侣,清凉的明月,已经来到了梅花上了,他们是我内心深处的神仙伴侣。
非常喜欢这句,“坐久若为侣,清月上梅花”,明月代表了高洁,梅花代表了凌寒志士,以他们为友,代表了诗人的高雅!
10. 《山居杂诗·闲里心情拙》,曹勋
南北朝隐士诗人陶弘景说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可见“白云”象征了隐士,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宋代诗人曹勋在《山居杂诗·闲里心情拙》中写道:
闲里心情拙,还知兴自嘉。
饥鸦时立槛,野蝶自寻花。
客至聊从容,僧来不厌茶。
晚烟时伫立,列岫映余霞。
晚烟时伫立,列岫映余霞
“闲里心情拙,还知兴自嘉”,闲着,有时候心情会比较恶劣;要知道,好的心情来自好的事情。“饥鸦时立槛,野蝶自寻花”,比如,饥饿的鸦雀时不时站立在门槛上;野外的蝴蝶,自由自在的寻花采蜜。这些美好的事情,就能让人心情慢慢好起来。
“客至聊从容,僧来不厌茶”,还有更好的事情,比如,有客人来了,能够让人很从容接待;有僧侣过来,从来不厌沏茶。总之,孔子说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知心的朋友在一起,能让人心情愉悦!
最喜欢这句,“晚烟时伫立,列岫映余霞”,旁晚的烟霞,时时伫立不动;而四周的山峰,影映着彩霞。云彩总是自由自在的,它象征了人们一颗向往自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