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缮性》经典名言10句(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缮性》,出自《庄子》,是一篇批评“俗学”与“俗思”的论文。“缮性”就是修养、回归本性的意思。因开篇提到:“缮性于俗学 ……”故以“缮性”为题名。
在《缮性》一文里,庄子认为上古时代的人,虽然具有智慧,却不使用,所以才能保持纯一的自然本性。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人们纷纷运用智慧去追求高官厚禄,浑然不明白这些只是暂时寄存在身上的外物。而一旦失去,便会感到不快乐。所以,庄子提出真正的得志是“全乐”,不是像高官厚禄这样的寄存利益。
本文选取《缮性》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用世俗之学修养性情,
以此想恢复人的本性;
用世俗之思调治欲望,
又想让思想恢复明澈:
这就是闭塞昏昧的人。
点评:庄子认为,“俗学”“俗思”妨害人们保持纯一本性,所以才撰写此文批判。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那些古代修道的人,
以恬静来涵养心智。
心智生成却不用心智行事,
这叫做用心智来涵养恬静。
点评:在庄子看来,古代的修道之人,能使心智和恬静相互涵养,进而能使和顺的情貌自然发生出来。
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德无所不容,是仁爱;
道就是理顺,是义理;
义理明彻而众人亲附,就是忠;
内心淳朴又恢复本性,就是乐;
行为诚信而又能节制,就是礼。
点评:庄子认为,行为诚信而又符合自然的节制,就是礼仪。然而,片面推行礼仪,天下就会混乱。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等到德性中落以后,轮到燧人、伏羲治理天下,
这时只能顺从民心而不能保持自然纯一的本性。
点评:庄子认为,上古时代的修道之人,不运用智慧,故而能保持自然纯一的本性。后来,随着德性不断衰落,到了燧人、伏羲掌管天下时,只有顺从而不再纯一了。
古之行身者,不以辩饰知 ,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
古时候能够保全自身的人,
他们不用善辩来修饰智慧,
不用智慧来困扰天下人,
也不用智慧来困扰德性。
端正地处在无为之境,
又能返归自然之本性。
点评:在庄子看来,古代的有道之人,他们仅靠不断地端正自己,就能处于无为之境。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小的见识损害了德性的纯和完善,
小的行为损伤了大道的自然无为。
所以才说:只要端正自己就够了。
点评:庄子认为,小的见识不是德行,小的行为也不是大道。而真正能让自己合乎“道德”,就是“正己”。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古人所说的得志,不是指的什么高官厚禄,
认为高官厚禄对自己的快乐没有什么帮助。
点评:无忧无虑,没有烦恼,就是全乐,就是真正的得志。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现在所说的得志,
是专指高官厚禄。
高官厚禄在身,但它却不是性命本来就有的东西,
它是偶然而来的外物,不过暂时寄存在人身罢了。
点评:庄子认为,高官厚禄是偶然得来的外物,暂时寄存在身上罢了。所以,它来时不能阻挡,去时也不能挽留。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
修道之人不会因为高官厚禄放纵志性,
也不会因为自己穷困潦倒而趋炎附势,
在他们看来,二者的快乐都是一样的,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感到无忧无虑!
点评:在庄子看来,上古时代的得道之人,能正确看待高官厚禄与穷困潦倒,所以才能得到“全乐”。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
在物欲中丧失本性的人,
在世俗中丧失德性的人,
就是不知本末轻重的人。
点评:庄子认为,当人们失去寄存于身上的利益而感到不快乐时,就是不知本末轻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