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古诗词名句(豪放古诗词经典名句)
熙宁八年(1075)十月,已经到任将近一年的苏轼,因为密州闹旱灾,亲自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古时会猎是“演武”,是一种劝人民习武卫国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太守,是有教民演武的责任的。因此写下一首意境豪迈开阔,语言典雅流畅,语气雄壮磅礴,没有丝毫局促婉约的“小词”。这首词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饱含了苏轼立志报国的爱***怀,传唱千年经久不衰。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对这首词也颇为得意,他在《与鲜于子骏书》里说:“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这里苏轼所提出的“自是一家”,被认为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山纲领。在与柳永词的比较中,苏轼虽仍称词为“小词”,但是却归纳出了“壮观”这一特点。
开篇自称老夫,其实苏轼此时才40岁,还勉强称得上壮年。这里作者是用无数个不服老的古代将军如廉颇、黄忠等,来凸显自己的豪情。一个“狂”字贯穿全文,它既是写整个会猎过程万马狂奔的激烈,也是写苏轼内心狂猛的激情。作为一个从小接受文人教育的士大夫,他的心中却潜藏着习武报国的勇士情怀,在特定的场合下,这种潜藏的情怀以一个“狂”字为契机,喷涌而出。
这是一个怎样的太守?他的双鬓微白,但满面红光;他牵黄擎苍,策马奔驰;他身后是全副武装、雄赳赳的羽林护卫;他们像风一样地奔驰过平冈,骏马扬起漫天的尘土;他们的后面是为了一睹太守的英姿而倾城出动的人们;而我们的太守为了报答人们追随而来的情意,决定效仿孙郎,为他们亲自表演射虎。这是多么“狂”的一个太守!这里的“为报”二字,主语应该是太守,“倾城随太守”应是指倾城而出看太守狩猎的人们。
狩猎完之后,一般都要就地享用一部分猎物,并且大宴追随而来的手下。下阕描写的就是太守欢宴并且“酒酣”之后的情景。如果说上阕写“狂”是一种清醒的“狂”的话,那么下阕则是一种“醉狂”了,那就是真狂。世传苏轼酒量不大,饮少则醉(有点像他老师欧阳修),但是越容易醉的人越容易体会到酒的妙处,酒酣之后“胸胆开张”,心中掩藏的壮志豪情更加不受控制地喷涌出来。
他说:即使我的双鬓已经略白,这又有何妨--这是以不服老的名将廉颇等人自比。他说:我现在是在密州,但朝廷何时能够派下冯唐这样的使节,来任命我,让我去守卫边疆呢--这是以抗击匈奴的名将魏尚自比。他说:到那个时候我一定要把我的宝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射落那些侵犯中原的贼星--这大概又是以类似飞将军李广这样的人在自比吧。
下阕的这三个“自比”把一种醉狂写得淋漓尽致,很少有人敢像苏轼这样把三个如此著名的将军自比,何况自己只是一个文人。当然,这种“狂想”的后面,实际上还隐藏着许多悲哀,因为正是由于现实并非如此,才只能借狂想来倾诉。三个自比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尤其能够体会出很深的悲凉。如果说整首词还有一点点压抑的情绪的话,就是“持节”这两句,在全词高亢嘹亮的旋律中,这是唯一一处低回沉吟的地方。可正是因为这一处的低回沉吟,使得全词不至于太单调,不至于太高亢,因此才更多了一份灵动,一种深度。
- 上一篇:辛弃疾诗词大全(辛弃疾必背诗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