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经典唐诗大全(极富哲理的八首经典唐诗赏析)
《八至》
提到李冶,开始我并不熟悉,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方才对其有所了解。原来,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一众著名男诗人外,还有少数当时极负盛名的女诗人,那就是薛涛、李冶、鱼玄机、刘采春四位才女,被后人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今天单说李冶,她自小就显露诗才,不过她的盛名离不开另一个身份,即女道士。准确来说,是她成为女道士后罕见的社交能力。据记载,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到李冶所在的观中游览,李冶先后与当时的名士朱放、皎然、陆羽、阎士和、崔焕、肖叔子等人交往甚密,经常谈诗论词。她的诗名便越传越广,著名诗人刘长卿对她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今天复习李冶的代表诗作之一《八至》。
《八至》原文如下:
至近至远东西,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近乎零,比如说一道篱笆,这边是东,那边就是西啦,只有一道篱笆之隔,所以说东西之间是最近的。但如果“东西”相对的两个物体,一东一西,而相距无穷远,比方说东土大唐和西方极乐世界,相距十万八千里,那么东西之间就是最远的。这“至近至远”,辩证统一于“东西”之间,是个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关系。
次句“至深至浅清溪”,清浅的小溪,不同于江河湖海的宽广和深邃,它的特点是细小而清浅,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到水底,所以说清溪最浅。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平滑如镜的水面,可以倒映出日月星辰、楼台亭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影子,天光一色,令人莫测高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最深的。首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次句所说的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
三句“至高至明日月”,日月高不可测,遥不可及,所谓手可摘星辰,不过是李白浪漫夸张而已,所以日月是最高的。日月同光,白昼交替,交相辉映,普照大地,再明亮的星星,也无法与日月争辉,所以日月是最明亮的。这个随口吟出的句子,貌似再普通不过,毫无惊人之处,但在全诗的结构上还是有其妙用的。诗人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
末句“至亲至疏夫妻”。从肉体和利益关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离最近的,因此,的确是最亲莫若夫妻。然而,世间的事情,往往又是复杂的,伉俪情深,固然有之,貌合神离,而同床异梦者,也大有人在。夫妻间也有隐私,也有冲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爱的夫妻,其心理距离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最疏远。末句堪称经典,妙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这首诗虽然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词藻,整首诗二十四个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但很有哲理意味。由于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这在文人诗中很少见也很别致。全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就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
“至亲至疏夫妻”,这话出自唐朝女道士李冶之手,的确有点出人意外。因为李冶终生未嫁,如何出此感叹?其实,这要从李冶的感情生活说起。她在二八年华,遇到初恋朱放,度过了一段甜蜜浪漫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如意郎君朱放,最终还是为了求取功名,弃她而去,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二十岁那年,她又深深地爱上了高僧皎然,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但皎然还是守住了底线,二人无疾而终,李冶只能独自疗伤。再后来,李冶又遇到了风流倜傥的苏州判官阎士和,二人一拍即合,度过了一段柔情蜜意的时光,情同夫妻,大概持续了两年,后来,阎士合调离苏州,并明门正娶了个大家闺秀,与李冶再无瓜葛,李冶再次受伤,差点就一蹶不振。后来的后来,李冶就彻底放飞自我,周旋在众多名士之间。正是由于李冶经历了如此跌宕起伏,冰火两重天的情感历程,所以,她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这句震烁古今的名句,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2020年11月6号晨完稿
《上堂开示颂》
黄檗(bò)禅师,今福建人,是晚唐时期的著名僧人。幼于黄檗山出家,因人启发,参谒百丈禅师而悟道。此后住洪州(今江西南昌)大安寺,参者云集。裴休镇宛陵时,建大禅苑,请黄檗禅师说法。因禅师酷爱家乡黄檗山,以此名其禅苑。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出之门下。唐宣宗大中年间,已成为宰相的裴休收集其语录,编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法心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各一卷传于世。
今天复习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原文如下: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首诗的大意是:想要超脱人世间的尘念劳心,其实是件并不容易的事。首先需要紧紧抓住机会,其次需要铺下身子好好大干一场。梅花品质高洁,倘若不经历一场彻骨的寒冬,怎能绽放出娇艳的花朵。梅花性格坚强,偿若不经历一番风吹雪打,又怎么能够散发出扑鼻的芳香。
黄檗禅师这首《上堂开示颂》是一首七言绝句题材的无题诗。此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禅师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特别是最后两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千古名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小时候,父亲常常教育我要用功读书,最常说的就是诗中这两句千古名句。当时,已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这两句千古名句的出处。后来,在头条上看到相关文章,才知道原来是出自黄檗禅师的诗。纵观全诗,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性。学习和理解这首禅诗并不困难,这首禅诗一改其他禅诗或禅语往往晦涩难懂的情况,真正做到了普世性,不管是喜好阳春白雪的士大夫阶层,或者是下里巴人的普通老百姓,都能欣赏到这首诗中的禅理。当然,正是因为这首诗,也让人们记住了黄檗禅师这个名字。
2021年11月14号
《自遣》
前些日子,我在介绍“诗虎”罗邺时,曾经提到“江东三罗”之一的罗隐。罗隐,浙江杭州人,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前半生十分坎坷,穷困潦倒,他和很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无奈名气虽大,但却六次不中,后来又断断续续地考了几年,最终也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他避乱隐居九华山。他55岁时归乡,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寿终正寝,享年77岁。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江东三罗”,其中的罗邺,有一千古名句:“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罗隐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认识也很深刻,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很广,成为经典名句。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等等。
今天复习罗隐的《自遣》,原文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首诗语句非常接地气,比较好理解。下面简单说一下这首诗的大意:人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平坦坦。得意的时候,能有高歌的机会,一定放声高歌一曲,失意的时候,失去了放飞自我的机会,就让失意的情绪随风去吧;整天愁恨满怀,日子也照样如流水般悠悠度过。苦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不如笑着过。今天手中尚有酒,那就不如干了它,痛快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一醉方休;至于明天的忧愁,该来的总会来的,就明日再愁吧。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艺术表现非常成功。其次,还有用字词重叠,语意反复推进,达成情感上重迭变化的特点。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浅显易懂的口语化语言更使得此诗广为传诵,流传千载。特别是那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更能引起广泛共鸣。现代社会里,人要修炼自身,常常强调要“隐忍”,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压抑一部分自我,不能表露太多,职场之中如此,家庭中也是如此。所以,如果能像诗中这般偶尔敞开心性,畅快洒脱,也未尝不是快事一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做法,看上去,似乎确有消极之嫌,可一时消极,并非一世消极,遇到烦心事时,用此法聊以自慰,喝点小酒,睡上一觉,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第二天忘记烦恼,重新出发,也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好办法。
2021年3月21号
《小松》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今安徽石台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受到朱温推荐,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大部分时间闲居,曾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享年58岁。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今天复习杜荀鹤的《小松》,原文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的大意是:长满松针的小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丛中,从而被无情地埋没了。到现在,它已经慢慢长大了,渐渐地才发现它比那些野草高出了许多。当时,那些人目光短浅,不认得这是将来可以高耸入云的小松树。直等到它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松树,人们才说它高大。
据记载,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晚唐时期政坛腐朽没落,歪风邪气横行,再加上“帝里无相识”,也就是上面没人,上面没有门路,以至于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同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杜荀鹤因此创作了这首《小松》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杜荀鹤的这首《小松》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整体来看,全诗集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于一体。生动地刻画了小松虽小,但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最后引申出,如能识别出小松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才之能,才是有远见,才更有意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堪称经典。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你还在学习或者打拼阶段,即使你有些才华,也没有人把你放在眼里,只有当你成功了,他们才会认为你是人才。所以,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做最好的自己,早晚他们会为你喝彩的。
2021年11月23号
《蝉》
虞世南,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堪称大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出身于名门望族。先后在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任过官职。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享年八十一岁。其著名代表诗作就是那首享誉千古的《蝉》。
今天复习虞世南的《蝉》,原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的大意是:蝉儿端居在高大萧疏的梧桐树之上,悠然自得地垂着状如冠缨的触须,自由自在地饮着上天赐予的清露。同时,发出清脆响亮的蝉鸣声,蝉声回荡在树林之间,久久不断。蝉儿总是栖息在高处的树枝之上,足以傲视群虫,所以叫声自然而然地会传的很远很远。一切都是本性使然,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这首《蝉》是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就是采用比兴手法,以蝉自喻,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他自己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巧妙地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既是这首诗“点睛”之笔,是诗评人常说的诗眼,也是广为传诵的经典名句。这里尤其强调“居高”自能致远,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凭借权势地位或者他人帮助,自能声名远扬。由此可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2021年11月27号
《赐萧瑀》
李世民,即唐太宗,在位22年,享年50岁。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重要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为戒,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史称的“贞观之治”。在文学上,他也有一定的造诣,写了一些诗歌。著有《唐太宗集》。
今天复习李世民的《赐萧瑀》,原文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首诗的大意是:猛烈狂疾的大风吹来,才看得出哪些草强劲有力,傲然挺立。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动乱之世,才能识别出忠贞不二的忠义之臣。一勇之夫,只有勇气和胆量,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那些有见识的人,或者说智勇兼具的人,其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据记载,唐朝初期有位大臣名叫萧瑀,此人正直敢言,关键时刻,屡次向唐高宗建言,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李世民的顺利登基,是凌烟阁中第九人。李世民登基后,封他为宰相。但由于他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不但文韬武略,还能诗善文。李世民对萧瑀十分满意,专门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李世民这首《赐萧瑀》是一首五言绝句。一方面,盛赞了萧瑀的仁德,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另一方面,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总的来看,这首诗极富于哲理。全诗简劲精辟,境界宏大,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也具有启迪作用。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意思是说,患难之中才考验一个人的品格。这两句是传颂千年的名句,广为流传,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版本。如“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心”或者“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其实就是困难的时候顶得上,危险的时候立得住。
2021年12月3号
《金缕衣》
今天复习《金缕衣》,原文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不要爱惜荣华富贵。我劝你一定要珍惜少年时光,一定要珍惜青春。就像那盛开枝头的鲜花,能够采摘的时候就不必犹豫地去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之时,那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这首《金缕衣》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七言乐府,作者无名氏,其作者已不可考,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据说唐朝元和年间的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有些资料上直接标注作者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涵义深永的小诗,它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时光,可以说它劝喻人们要及时摘取爱情的果实,也可以说是启示人们要及时建立功业,正因为它没有说得十分具体,反而更觉内涵丰富。
总起来看,这首诗反复咏叹,迂回徐缓,热情奔放,大胆率真,直抒胸臆,形象优美,摇曳多姿,耐人寻味。全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其主旨就是“珍惜时光”。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
2021年12月31号
《贫女》
秦韬玉,字中明,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今天复习秦韬玉的《贫女》,原文如下: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的大意是:穷人家的女儿,从来没有见识过华丽衣裳的芳香。打算拜托好的媒人来说亲,其结果不言而喻,只能是更感失望和悲伤。这个世道,即便意态娴雅,品格高尚,谁又会喜欢格调高雅的妆扮?现如今,大家都喜欢时下流行的奇形怪状的打扮。别的不敢说,但敢夸自己十指灵巧,针线活做得精美。决不会天天描眉画眼,与别人做比较,争短比长。非常懊恼怨恨,日日月月,年复一年,手里总是机械地拿着金线刺绣。所有这一切,只不过都是为了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秦韬玉这首《贫女》是一首七言律诗。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诉说她悲惨的处境和难言的苦衷,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从而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不平和感慨。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质朴,哀怨沉痛,以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总起来看,这首诗在刻画贫女形象时,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借用贫女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化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其中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
- 上一篇:哲理经典唐诗有哪些(100句蕴含哲理的古诗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