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longge 03-20 15:17 阅读 我爱育娃
古代读书人的目标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指的是读书人一生致力追求的四个目标,前面两个相对容易实现,后面两个能够达到目标的人,就不多了。如果达不到后两

古代读书人的目标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指的是读书人一生致力追求的四个目标,前面两个相对容易实现,后面两个能够达到目标的人,就不多了。如果达不到后两个目标怎么办?其实古人也是有办法的,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何“独善其身”?大部分读书人都是靠隐居而“独善其身”。

从最早孔子的弟子颜回的隐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隐居,再到宋代诗人林逋“梅妻鹤子”式的隐居,在中国古代,隐居的人不计其数。我们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要隐居?虽然前面说了,“穷则独善其身”,但“治国、平天下”可以作为毕生的追求啊,为什么一定要隐居呢?而且,隐居的人们,靠什么生活呢?

1. 为什么隐居-待价而沽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隐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姜子牙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就是典型的待价而沽。唐代终南山离长安政治中心很近,结果很多人就在终南山隐居,以期得到朝廷赏识,诗仙李白就在终南山隐居过。这首晚唐诗人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就讲述了这样一种隐居: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这种原因隐居的人,一般来说,都有一定资本,一般都不会太苦,隐居的地方,风景也是特别的好。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他的门前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池塘,秋天来了,野鸭子和大雁都到池塘里歇息,我系了马,朝他的房子走去,眼前是夕阳西下。“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一条村道环绕着小山,道的两旁是高大的松树,茂盛的树叶,让小道变得昏暗。

再说家里的环境,“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他家在海边,一大片白云连通了大海的气息,使得房间里的古琴、古书十分湿润;海风带着海潮的声音,枕席都一片清凉 。这不是隐居,这是在海边度假。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磻溪”,姜太公钓鱼的地方。这里虽然离姜太公钓鱼之地有万里之遥,但主人像姜太公那样白发鬓鬓而等待像周文王一样的明君的赏识,理想是一样的。

2. 为什么隐居-修行隐居

在古代中国,佛教和道教是十分盛行的,很多人因为信教而隐居。典型的就是大诗人王维,他的官已经做到很大了,但还是因为信仰佛教而过去半官半隐的生活。再如宋代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他开始是因为南宋腐败而无法取得功名,后因信仰道教而隐居。这首明代诗僧憨山的《庐山石门隐居》,描写的就是为了修行而隐居的人们:

万仞香炉峰,一派九江水。

水上出青莲,人在莲花里。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水上出青莲,人在莲花里

万仞香炉峰,一派九江水”,“一派九江”,“一派”当然是指长江,“九江”则是指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它们都汇入长江。庐山的香炉峰,那是万仞之高;而在庐山周围,汇聚了九条江的江水,最后汇入长江。

“水上出青莲,人在莲花里”,佛说,“净土世界一莲花”,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因此,佛教喜欢坐莲花。庐山诸峰,被九江水环绕,就像水上的青莲一样;而人在庐山诸峰游玩,就像是佛祖身在莲花中一样。

一句,“水上出青莲,人在莲花里”,这真是佛教弟子修行的好地方。

3. 为什么隐居-无用武之地

中国文人,多受儒家出世思想的影响,所以,隐居的原因,多是因为“无用武之地”,正所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又如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也是这样。宋代诗人陈文蔚在《竹林隐居·无才济苍生》中,就描写了这样一种隐居原因:

无才济苍生,竹林远棲遁。

中有圣人书。饭蔬自无闷。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中有圣人书。饭蔬自无闷

“无才济苍生,竹林远棲遁”,“棲遁”,指隐居、遁世。我因为没有兼济天下苍生之才,所以才选择了像“竹林七贤”那样,遁世于竹林之中。

一句,“无才济苍生”,这当然是正话反说,这是落魄文人的一贯传统。比如,孟浩然会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老杜会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都是在说,并不是自己无济世之才,而是无识才之君。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好在我隐居再次,“中有圣人书。饭蔬自无闷”,一年中都有圣人的书籍可以品读,一日三餐都有米饭和果蔬可以使用,一点都不苦闷!

4. 为什么隐居-避征隐居

因为这种原因隐居的人也不少。比如东汉的严子陵,开国明君光武帝多次延聘而不应;春秋时期的介子推,隐居绵山,即使被烧山烧死,也不出仕。南北朝时期,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写诗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说明不出仕的原因。这首宋代诗人潘玙的《王岩幽隐居》,也写的是这样一种隐居人:

一片清闲福,山间结小庐。

此身为隐计,有地学农锄。

午饮煎溪茗,朝羹摘野蔬。

无人知姓字,可以避徵书。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一片清闲福,山间结小庐

“一片清闲福,山间结小庐”,在这座美丽的山间建筑了一间小草庐,享受的是一片清闲之福。“此身为隐计,有地学农锄”,因为这一生选择了隐居,幸运的是这里有地可以进行农耕,自食其力。

“午饮煎溪茗,朝羹摘野蔬”,中午的时候,喝一口烧开溪水泡的午茶;早上,摘一些野外的蔬菜做羹;也是其乐无穷的。“无人知姓字,可以避徵书”,在这里隐居,最好的是这里无人知道我的姓名,可以避开官府的徵书。

一句,“无人知姓字,可以避徵书”,逃避朝廷的征召,是隐居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

5. 如何隐居-农夫

虽然隐居可以避世,但生存仍然是一个问题,就算是隐居的人要求很低,但也得吃饱肚子,有得衣服可以遮体,有得房子可以避免露宿。那么,隐居的人们靠什么谋生呢?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种地当然是隐居人们的最直接的选择。大诗人陶渊明就是靠自食其力的种地生活来维持生计的,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真正从事农业生产是很辛苦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肯定不是诗人懒惰所致,后文有说明;可能的原因一是天气原因,下雨比较多,不好锄禾,就算锄了,也不能让草死亡,锄禾最好的时机是大太阳,所以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说法;原因之二是古代农业科技低下,遇到不好的山地,一般更适合长野草,不适合种庄稼。前面说了,“草盛豆苗稀”不是诗人懒惰导致的,因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由于野草茂盛,所以田间的小路变得越来越狭小,草木都长了一人多高了;走在小路中间,草木身上的露水,都打湿了我的 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虽然辛苦,虽然湿漉漉,但这些对于诗人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诗人回归田园,自食其力的愿望得以实现,就非常值得了。

对于陶渊明的隐居来说,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苦,也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欣喜,大诗人更看重后者,就值了!

6. 如何隐居-渔夫

相对选择种地而言,选择当渔夫则相对轻松了很多,而且生活也非常惬意,可以说轻轻松松就养活了自己。东汉的严子陵就是选择在富春江当渔父来进行隐居的,桐庐县的“严子陵钓台”,就是他当初隐居垂钓的地方。南宋词人朱敦儒一共写了六篇《好事近·渔父词》,用来描写他以渔父为职业的隐居生活,以下是其中的第六篇:

短棹钓船轻,江上晚烟笼碧。

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

锦鳞拨剌满篮鱼,取酒价相敌。

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短棹钓船轻,江上晚烟笼碧

虽然陶渊明在南山耕种时的景色不错,但渔父在江里钓鱼或打鱼,风光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短棹钓船轻,江上晚烟笼碧”,钓鱼不是赶路,所以一个短棹慢慢划行即可,而钓鱼也不需要太多的行李,所以,钓船很轻;这时候,江上一片旁晚的烟雾,笼罩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天空上,塞外的大雁和海里来的海鸥,分路飞翔;各自占据了江天的秋色。

“锦鳞拨剌满篮鱼,取酒价相敌”,钓鱼的成果无需太多,只要装满一篮子鱼,能够换得酒喝就可以了。隐居人的生活简简单单,没有太多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不像官场,渔父钓鱼那是自由自在,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风顺的时候,挂帆片刻就归去了,谁也不能把我留住。

这就是隐居的魅力,这就是自由的魅力!

7. 如何隐居-樵夫

相对而言,隐居选择樵夫作为职业的人,应该少一些。因为樵夫的工作相对累一些,而且不像农夫那样有农闲时间,一年四季都需要劳作。但樵夫一般在山里工作,风景也是不一般的。清代女诗人朱景素的这首《樵夫词》,应该是她想象中的樵夫工作的样子,但写得很美很美: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在传统文化中,“槐花”跟仕途相关。周代把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三公之位称为“槐位”, 三公的官署或宅弟称“槐府”。 唐代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

他虽然隐居,但他每天爬到白云深处的山里,从那里捡回能够求取功能的“青槐”;他是一个隐居之人,习惯每天进去深林,鸟兽都对他毫不猜疑!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他无意带花,打柴也是够辛苦的,工作就是工作,无法浪漫化,但一些花朵也会随着他的柴一起下山;当他担着柴草下山时,由于柴草里的花朵,一些蝴蝶也随着他的担子一起下山来。

实话实说,现实中的樵夫,应该没有这么浪漫,有的只是辛苦!

8. 如何隐居-修行

有意思的是,“修行”既是隐居的原因,也是隐居者选择的一种职业。中国古代的修行,一般是信佛或信道。前面说的南北朝的陶弘景,他就是信仰道教的,他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从他隐居茅山之后,茅山实际成了该派的中心,史称茅山宗。而唐代大诗人王维则信仰佛教,他名维,字摩诘,合起来就是“维摩诘”,是著名的菩萨。这首《终南别业》,就展现了王维信佛而隐居的特点: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里的“道”,指的是佛教之道。王维从中年开始,就更加喜好研究佛道了,晚年的时候,他就在终南山隐居下来,一心向佛。“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佛教讲究“远行”和“独行”,所以,王维兴致来了,就每每独来独往,一路上的各种新鲜事,也只是他自知即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既然是“远行”,那自然要“行到水穷处”,走到不能再走的绝境,然后开始“冥想”,“冥想”之余,也可以“坐看云起时”,打坐的时候,看一看云起云落,心境一片平和。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这句,让我们想起了明代诗人杨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诗人和林叟的相逢,就像“白发渔樵”一样,“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9. 如何隐居-卖字画

对于读书人来说,如果处在一个经济、诗书都比较发达的地方,那么卖字、卖画也是他们隐居的一个经济来源。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在闹市隐居,他们就可以通过卖字、卖画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就是靠卖画为生,他在《言志》中写到: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炼金丹”,是道教所为,道士通过炼丹,一是妄想自己能够长生,二是希望卖给达官显贵,以此谋生。在唐伯虎眼里,这不是正当营生,所以他“不炼金丹”。“坐禅”,是佛教所为,佛教天天坐禅,靠人们的供奉和田产剥削为生,这显然不是唐伯虎这样的才子所为。“不为商贾”,“商贾”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不耕田”,应该是唐伯虎没这个技术。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闲了就画一画“山水画”,靠这个卖钱过日子;唐伯虎虽然半生潦倒,但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不花那种通过在人间造孽赚来的钱,自己花的钱,都是靠自己的汗水堂堂正正赚来的。

一句,“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包含了文人铮铮的铁骨!

10. 如何隐居-靠才华

极少数人,即使是隐居在深山,也能左右朝政。比如,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他号称“山中宰相”,梁武帝萧衍多少次向他问计,连国号“梁”,都是陶弘景推荐的,可见他对梁武帝的重要性。对于这样的人,他肯定不会愁生计了。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就写过一首《清江引·林泉隐居谁到此》,描写的就是这样的隐居生活: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

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

争甚么半张名利纸!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

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在这山林,在这山泉,到底是谁隐居在此呢?他的客人就像清风一样,络绎不绝。

“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他只愿意做“山中宰相”,不想过多管理人间的杂事。因为他愿意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文章评论

关于隐居的诗词大全鉴赏(归隐自然的诗句)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