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及心得感想)
第1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郑佳欣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观看结束后,我被志愿军不怕牺牲、团结一致、敢于拼搏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到了,电影里的一幕幕仿佛浮现在眼前……
影片中,刘浩与老高看似时常拌嘴,但他们的革命情谊感人肺腑,还有刘浩为修复桥体,尽管烧成灰烬也无怨无悔的精神着实让人敬佩;张飞与关班长誓死斗争,用有限的炸弹摧毁了敌军多架飞机,尽管张飞被炸断一条胳膊,一条腿,但仍拼尽最后一口气将敌军侦察机击落,此等气概怎不足以震撼人心!桥体一次次被炸毁,但又奇迹般的一次次修复好,连美国人都说:“这座桥不可能被炸坏”,而这源于我们的英勇坚毅的志愿军战士,紧急之下,工兵连的战士们直接用自己的躯体架起了一座”人桥”,渡军队过桥,看到这里,我的泪终于忍不住了,夺眶而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志愿军战士用不畏生死的精神诠释了这句话,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们的事迹将流芳千古!
观看完影片后,我感触很深。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不用上场杀敌,我们的生活美好而又和平。而这一切都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所享受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心怀鸿鹊之志,争做祖国的栋梁之材,为中华民族更加繁荣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脚下这片用无数烈士的血肉铺成的土地。
同时,烈士们的精神对我们生活的各方各面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生活中,面对困难与危险,我们要迎难而上不打“退堂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毅力,拼尽全力,坚持到底,要能吃苦,不要半途而废,就像张飞,就算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完成任务;我们与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团结互助,珍惜在一起学习这几年的“革命情谊”。
红星闪闪,普照华夏大地;革命精神,影响历代儿女;革命情怀,永存我们心间。回望沧桑历史,感悟不朽精神,共筑红色中国!
第2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近日,学校组织全体党员集体观看了电影《金刚川》,虽然是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但影片悲壮呈现的的英雄故事依然深深感染了我,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影片描述了在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影片中的美国飞行员希尔的独白中这样说道:“渡江成功就是我们的地狱,摧毁桥梁就是他们的地狱。”因此对于金刚川上的这座桥梁,敌我双方都是志在必得。在敌我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大部队按时过江,我志愿军部队在美军飞机、大炮接连不断的轰炸下,一次次修复了过江桥梁,志愿军战士也一个个倒下,最终志愿军们用身体扛起了桥梁掩护大部队渡江成功,创造了奇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一部《金刚川》,只是抗美援朝作战中无数次大大小小战役中的一次。但所展现出的我志愿军战士舍身忘我、英雄无畏的牺牲精神无不让人动容。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让我肃然起敬,敬他们的勇敢,敬他们的团结,敬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敬他们舍己的精神,敬他们的坚定。
2020年10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周年。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并且对我国东北中朝边界地区无端进行了轰炸。新中国虽然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但我们绝不允许美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恣意妄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开国领袖一声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狂妄。
抗美援朝志愿军取得的伟大战果震惊了全世界!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立威之战,”打出了中国的伟大地位和尊严,表明了已经强大的起来的新中国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国家对他进行欺负。对于新中国来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必将永彪史册,万古流芳!充分表明,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有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是我们民族之魂。
英勇牺牲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他们为了近14亿中国人现在的美好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段幸福生活的背后都有前辈们的努力与汗水,艰辛与坚持。我们应该将历史铭记于心,我们应珍惜现在的幸福,且要永远记住幸福的来之不易。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动有落实。对英雄最好的怀念,就是把我们的敬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汇聚成洪流,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
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集团已经圆满完成“争做国际一流,勇闯世界前十”的战略目标,如今又提出“致力全球领先,跻身世界前五”的十四五战略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然而随着今年初1月份笏山金矿爆炸事故和2月份曹家洼金矿火灾事故的接连发生,集团所属省内矿山自今年1月31日开始全面停产,至今没有全面复工复产,给整个集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另外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区域选择和并购方向,给集团“走出去”战略实施带来了一定阻力。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发展形势,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化责任担当,把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提振干事创业激情的不竭动力,转化为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报国的具体行动。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以最大决心、最硬举措、最强合力,全力以赴打好这场“十四五”开局之年攻坚战。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金刚川》中每一个英雄传递的精神都值得传承,每一个牺牲都值得被铭记。松柏常青,英雄常在。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纪念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新时代,让英雄的情怀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在逐梦路上留下无悔的足迹,谱写壮美的诗篇!
第3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愿以光影点燃心中的火种
让英雄精神生生不息
致敬勇敢的中国人
——题记
“那一年,俺们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当听到电影《金刚川》中的这句旁白时,很多人或许会和我一样想着,这是一座什么桥?它到底有多重要?
金刚川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一战,这一座桥成了志愿军前行道路的障碍。在渡江这一过程中,一直反复着“修桥——炸桥——修桥”无数的血肉之躯在前赴后继中染红了。
令我最动容的是当时我军与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巨大,即使这样,我们也在一次次被炸毁桥后,重新建成。将美军三天也完不成的任务用了三小时完成。影片中外国人惊讶地说道:“这座桥为什么怎么炸也不会断?”他的疑惑在看到战士们搭的人桥后得到了答案。
他被这种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所感动,这是自私的他们所没有的。事实上,这座桥是希望之桥,亦是信念之桥。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甘于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小人物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桥,张排长和高班长在高射炮阵点上了火,使得美军来攻击他们,吸引火力。众人都说他们不想活了,可他们何尝不想活,但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维护国家利益。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拼,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这就是我们面对强敌时的精神。即使战到只剩一个人,也要向敌人开枪,哪怕满嘴鲜血也要吹响哨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争取了几十年和平发展的时间,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4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带着五岁的女儿周末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振奋人心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抗美援朝时的金城战役为历史背景,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刚川是金城前线的一条大河,最宽可达60米,在此之前志愿军陆续架起的72座各式桥梁全被美军炸毁,而要想赢得这场战争,把人力和物资资源补给前线,必须通过这条金刚川,而且必须在次日凌晨5点前大部队全部过桥。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展开叙事,一座桥、一群人、一种精神贯穿了整部电影。
为了过桥,志愿军花了七天七夜架起了一座载重木桥,然而这座桥刚修好,很快就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美军前后投下了1000余枚炸弹,2500余枚炮弹,每次轰炸间隔一两个小时,志愿军就在每次轰炸后紧急抢修了7次,最终捶毁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部队成功过桥,但伤亡也很惨重。
这部电影震撼人心的的镜头很多,第一个场景是,志愿军仅有两个炮台负责抵御敌机,为了保护部队过江,为了保护并不知名的对方,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暴露自己吸引敌机,这种牺牲让人泪目。也正是这种团结一心、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所有的志愿军,也感染着每一位观众,把我们拉回那个艰苦奋战的时代,体悟我们党真正为人民付出在战场抛洒热血的伟大,让我们的思绪在历史的时空中穿梭。
第二个让人泪奔的场景就是排长张飞,为了消灭敌机,也为了给战死的师傅报仇,在被炸断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惨况下,匍匐前行、忍住剧痛自己包扎,拄着拐杖,走向另一个炮台,一个人完成了六个人的操作,吃力地装弹药、颤巍巍地瞄准方向,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牵动着人心,让人为他紧紧地捏着一把汗,直到最后摇摇晃晃地对准敌机,他拼尽最后的生命力气,连续发射炮弹,愤怒地狂喊要跟敌人做个了断,瞪圆的双眼、圆张的双唇、因愤怒和用力而变形的五官催人泪下,最终击败了美军所谓的战神希尔,特写镜头定格在他安稳地坐在炮台上、平静的眼神、完成使命后牺牲的样子,让人心酸又催人奋进。这也是我们党解放军一个个经典的缩影,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从来都是全力以赴、视死如归!
整部电影的最高潮,就是经过连续轰炸,死伤无数后,敌军最后一次轰炸时所看到场景:志愿军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站在江水里,上下几层踩在肩膀上用双手托起了一架“人桥”,大部队踩着这座“人桥”悲壮地过江。这个场景把美军敌机的驾驶员都震惊了,他说,以当时美国先进的技术来修这座桥也要三天三夜,而中国志愿军却在一个小时就能修好,轰炸那么多次,最后他们竟然用自己的肉体托起了一座人桥,他们感叹,中国人创造了战场奇迹,中国志愿军是打不死、摧不毁的!
我想,他们捶不毁的不仅仅是一座桥一群人,而是一种英勇付出、坚强奋战的中国特有的精神!
这是一座生命之桥,用生命搭建的桥,保护了更多生命的桥,也激发了更多团结拼搏、英勇无畏的生命之桥!
第5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金刚川看完了,张译说愿意用十发炮弹换班长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作为一部只拍了两个月的电影,这样的完成度已经算很不错了,整体值回票价。
下面说说失望之处。
感觉最大的问题不是节奏感欠缺导致的冗长乏味的嵌套叙事手法,而是故事皮下,暴露出的观念问题。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军为阵亡战友报仇,我方张排为老班长报仇,两边展开的仇恨厮杀。没错,高潮部分体现的是个人仇恨。张译这个角色的性格本是严谨认真,顾全大局,从整个战役总目标出发反复强调节省相当有限的弹药——却在老班长牺牲后失去理智把所有炮弹像不要钱一样一梭子打出去“打飞机”,看起来虽然爽了,有血性有“人味儿”了,可整个战略目标怎么办大部队怎么办如果每个士兵都把私人感情放在战斗任务之前,战争不要打了。
现实中,铁原阻击战指挥官马兆民团长的那次最不情愿的选择——让嫡系部队当炮灰掩护大部队撤离——为了完成总目标,亲手选择让兄弟们牺牲,完成任务后宁可自己降级去做排长,与兄弟们在一线同生共死。这种战略眼光和冷静的判断力与坚定的执行力才是我们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这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美才是志愿军区别于普通大头兵而长久打动的地方。
可惜编剧为了破除“无情战斗机器”的刻板印象,转而强调志愿军战士的个人情绪,反而使人物形象崩塌了。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片把高潮设为双方报仇雪恨,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战争双方都有牺牲,战争是残酷的。
——很微妙地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
而最终的“桥”的结局,虽然有所升华,却令我更加不是滋味:最后的胜利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人的肉体比木板铁石更能对抗美军的压倒性的恐怖轰炸
强行升华实在是暴露出编剧自己其实并没有想明白处于绝对劣势的我们,到底是凭什么去赢得战争的,最后只能归结于超人的意志力——按西方的说法就是被洗脑成了机器。
其实老电影《上甘岭》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因为家乡可爱,因为人民对全新的未来充满期望,所以甘愿拼上性命;另一方面,是因为过人的单兵素质,多年战争练出来的高效组织形式,特别是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术战略意识。
是素质与智慧,正义、崇高的信仰让这支小米加步枪的部队具备了超强战斗力,而不是血肉之躯和兄弟情这么单薄的东西。
当然,单薄的思想也只能拍出单薄的故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中那个美国大兵才是全篇最立体的人物,源自其点到为止又恰到好处的细节,比如一开始的引经据典,到牛仔帽与塔台称呼的呼应,人家的每个举动都有明确的精神来源,因此立得住,真实。而反观我方的几个角色,导演说不清,所以假大空。
这部片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但我不后悔买了票,反而说明这类题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挖掘空间和反思空间,什么时候导演编剧想明白了,能感动自己了,作品自然就会感动观众。
第6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牺牲——TheSacrifice,是《金刚川》电影的英文名。用这个词来概括抗美援朝战争极其恰当。当时的志愿军就是以前赴后继的血肉之躯,抵挡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坦克飞机大炮,甚至以几个师的人海战术,去抗击敌人。
在《金刚川》中,志愿军高射炮与美国飞行员的对决,呈现出不同文化特色:美军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美方飞行员为化解悲痛,不惜违抗上级命令,自行出击,在他看来,亲手毁灭对方才算英雄。志愿军更重视合作,看重战友情、兄弟情,因关磊牺牲,激起一向冷静的张飞的豪气。为保护大桥,他故意发射曳光弹,点起火焰,将位置暴露给敌方,其背后是“或重于泰山”的个人选择。通过对决,精描出东西方英雄的不同。
在惨烈战斗的同时,志愿军官兵还忍受着饥饿、寒冷和伤病。很多官兵并不是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而是被冻死在朝鲜半岛的严寒中,或饿倒、累倒、病倒,或受伤得不到及时救治……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后勤补给一直是困扰志愿军的一个巨大黑洞。一口炒面一口雪,哈一口气融化一层土豆吃一层,再加上一身破烂单薄的军服,几乎就是每一个战士的全部后勤保障。但如同电影中小胡说的:“我们那年都十七八岁,没有一个怕死的”。
正是一个个抱有这种视死如归精神的志愿军,在达到人体极限的艰苦条件下,以自我牺牲换来后代长达70年的和平与安宁。志愿军付出的牺牲实在太伟大了,任何后世的影像、文字、记录……包括本文在内,在这些英雄面前都是极其苍白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只能怀着敬畏之心,通过《金刚川》去理解这些牺牲的意义。
小时候不懂,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长大之后才知道,他们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以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为后代筑起一座血肉长城,捍卫了国家保护了人民。不信神的工兵,在金刚川上演魔法;信神的牛仔,在苍穹目睹神迹。这桥是通往安宁的路,纵然断了手臂,也要把当阳桥喝断;纵然败走麦城,也要把荆州守好。因可敬的对手前往地狱是幸福的,却有人从此闻着焦味在人间犹如地狱。想不通木桥为何会复原,断桥为何能撤军,不知这个国家,用血肉筑起过多少前行的桥?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异态,无数年轻人在生命刚刚绽放、最美好的阶段,便瞬间凋谢了。所以人类需要反思战争,战争片不是娱乐片,不能靠卖血浆、比惨来吸引眼球,更不能消费战争。人类有人类的尊严,将烈士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使其永远活在后人心中,这是战争片天然的责任与义务。《金刚川》的最后部分,战士们屹立在湍急的江水中,筑起“人桥”,传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过去百余年,我们这个民族曾遭遇过无数苦难,正是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才使我们走到今天。在当下和未来,依然会有激流险滩,作为后人,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战争时代虽已过去,但“国无大小,忘战必危”,民族竞争将长期存在,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时代需要一代代勇于奉献的中国人,承担起历史责任,我们依然需要精神的力量。逝者如星辰,在凝视着后人,则每个人都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是否无愧于他们?
最后,还是要向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们深深鞠上一躬,因为是你们的血肉之躯,才造就了如今的繁华和安定!致敬!
第7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乔虹杰
“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这是我在今满分天看过张老师播放的电影《金刚川》后的感受,现在回想起来,一些片段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金刚川》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时期,由于大部队在战斗中缺乏兵力,总部派出增援部队支援,在途中过桥遇到美军阻挡的故事。《金刚川》这部电影从一个事件的三个角度来描述:修桥工人,美国空军活动状态;山下工兵反抗,从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当时场景,使观众更能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突显出中国军人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品质。
电影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电影的末尾,一个年轻的军人全力在自己的炮台上坚守岗位,在被美军飞机的炮轰炸后,一个炮兵队的人都牺牲了,只剩下一个军人,但他的腿和胳膊都受了重伤,只见他坚强的用嘴和另一只手绑住伤口,忍着疼痛,右手柱着一个干树枝,勉强地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向炮台走去,他坐上了炮台,斜着身子上足了弹药,用仅有的右腿转动方向轮,使炮口对准天上美军正要返航的飞机,他动用着全身的力气,忍受着千万的痛苦,一个残疾的人支撑起了整架炮。他带着思念、惋惜和痛苦发射了最后一炮。
‘轰!’一声巨响,一架美机拉着长大的黑烟坠落了下来,而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安心的闭上了眼睛。
即使面对再大的风雨,也绝不放弃,即便忍受的痛苦再多,也要含泪向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和平的年代,每天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一切都是我们祖先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先辈精神要永远传承,今年的新冠肺炎战胜就完美诠释了这一道理。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少年,我们要传承先辈精神,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份贡献。
第8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周六英语下课后,妈妈带着观看《金刚川》还没有干的泪痕来接我。我想,《金刚川》有这么感人吗?于是,让妈妈给我定了七点十分的《金刚川》,我倒要看看这部电影有多么感人!
到了影院,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观看着。开头讲,这是抗美援朝的一场战役,中国军队要去朝鲜帮助他们打美国。可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搭桥过江,并且计划在凌晨五点前过江。美国得知这一消息,就派轰炸机来炸桥,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弹轮番上阵,刚修好桥,不一会儿又被炸毁,再修,再被炸毁,反反复复,看得我很生气,也很感动。生气的是我们没有飞机,只有两门高炮,还只有几十发炮弹;感动的是战士们舍生忘死的精神!
最感动我的是张飞排长,他当时被敌机炸掉了一条腿一只胳膊,血肉模糊,他强忍疼痛,用打火机烧伤口,对伤口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然后用木棍当拐杖,一个人操作高炮,打下敌人的一架轰炸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就是最后战士们用自己的身躯搭起的那座人桥,连敌人都惊呆了,都不忍心再打了!最终战士们顺利过桥,到达金城!
看完电影,我只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战争!战争太可怕了!爸爸说,就是因为战争太残酷了,所以我们中国一直爱好和平,永远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是如果谁想欺负我们中国,那我们就会告诉他,我们是不好惹的!惹火了是不好办的!
第9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金刚川》,一部由管虎、郭帆、路阳三个导演联合指导的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题材电影。
原本我以为它会像《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祖国》一样,用点点滴滴的动情故事让我们感受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然而三位导演却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通过士兵、敌人、炮兵三个不同的视角为我们还原这不平凡的一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喀秋莎”火箭炮,三个不同视角下,象征着三种不同的含义。在普通士兵的眼中,白日里受尽美军狂轰滥炸之后,“喀秋莎”的尾焰犹如暗无天日的黑夜里火柴带来的光亮和希望;而在美军空军的视角里,是从他们的侦察机边擦肩而过的,直接插入心脏的死神镰刃;最后在炮兵,也就是视死如归的主角眼中,在炮火连天的夜幕下残破却依旧挺拔的身姿中,也是对宿命的淡然,为祖国安好燃烧自己的勇气;同时,“喀秋莎”火箭炮也象征着当时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的志愿军们对现代化武器的向往与渴望,十六发喀秋莎划过夜空,我不仅看到了我们所面之敌的恐惧与怯懦,也更是看到了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志愿军们对祖国繁荣强盛的希望。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光荣的保家卫国战争,是证明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的伟大壮举,它不仅留下了至今依旧可以震动世界的辉煌业绩,更是作为现今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它也将被永远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伟大领导的事迹中,被人民永远铭记。若没有当年的英雄儿女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何来我们今时今日驰骋世界疆场的江湖儿女,先烈们将自己的大好的明天埋藏在了昨天,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我们通过这部电影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努力投入到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浪潮中,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贡献自己作为青年的力量。
第10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看《金刚川》是筹备已久的事了。从听到电影的消息,一直等到电影上映。上映第一天,就拉上朋友一起去了影院。
这部电影是关于抗美援朝的。抗美援朝在国人心中有特殊的意义,它和我们共和国的成长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也凝聚着千千万万国人的生命和情怀。但因为种种特殊原因,近三四十年以来,抗美援朝题材几乎在影视界绝迹,只有在早期拍摄的《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影片中大家才能一窥当时的情景和传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看到《金刚川》,我是有一些激动的,在当下它是一个开局和定调的作品,意味着今后我们可以拥有这个题材的更多可能性了。
在这部电影中,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没有展现志愿军与美军的正面交锋,而是以交通线的保障为入手点,分别从渡河士兵、美军飞行员、守桥高炮战士的视角,还原部队抵达战场前的一天。"金刚川"这个名字,代表的其实是一条江,夏季时水流湍急,无法泅渡过江。
江面其他桥已经被敌军炸毁,只剩下一架木桥,为了能够顺利过江,在规定时间达到作战地点,我军制定多种策略过桥。读后感m只是,虎视眈眈的美军却一次次又一次地轰炸桥体,不仅多次毁坏我军刚修好的桥,并且给我军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最后桥被炸得几乎碎掉,我军战士站到桥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生命的桥梁,帮助大部队顺利通过金刚川,圆满完成任务。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时隔70年,在和平年代回顾那段历史,回顾那段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勇斗争,志愿军战士以热血铺陈奋斗底色,树立起中国军人精神不倒的旗帜。《金刚川》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会有《长津湖》等同题材重磅电影上映。那段历史那些人,祖国没有忘记,我们普通人也没有忘记。
第11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贪于玩乐,虚度光阴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好好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树立责任感,具有凝聚力,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欢林肯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来,有无数像志愿军战士那样的人,在祖国危难时刻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着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会满怀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钟南山院士,我们敬爱的钟爷爷,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击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国难当头,他肩负着全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与病毒赛跑,与生命赛跑。自己扛住危险,把安全带给全国人民。他是伟大的“逆行者”;他是全国人民的定心剂;他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坚定而无敌。
可是我们的钟爷爷也会累,国之危难让他忧心忡忡,艰巨的工作让他满是疲惫。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张图片:在赶往武汉的列车上我们敬爱的钟老睡着了,灯光照着他早已花白的头发,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眉头紧锁。他的眼镜还架在脸上,电脑屏幕仍然是工作状态。这张图片,让全国人民心疼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年迈的他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呢当然是钟老的爱国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去敬佩的偶像。我们应该心怀和钟老一样的信仰:爱国。
富裕、无忧的生活,让现代中学生的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到底学习是为了什么今天,我们的偶像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了国家,为了国家面临危险时,我们有能力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我们学习的信仰,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目标再远大,也要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耐心整理好每一条笔记,勤奋背好每一篇课文,严谨对待每一道题……前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有我们“为中华之安全而读书”。刻苦学习,终有一日我们也能像我们的偶像那样报效祖国。
他们是楷模,是榜样,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学习。
第12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话说电影,我看过的也真不多。对于历史抗战改编的那些电影我也不温不热,也许是受现代社会的影响,那些说是演绎生动形象的情节,实质对我内心的触动也并不大。
然而《金刚川》这部电影,仿佛打开了我心中情感的那扇门。
这部电影并不是专门去电影院看的,只是在一次闲暇时偶然见我爸爸在电视上看这部电影时,我“顺便”来看的。可这次“碰巧”的观看,我且极为认真。
这部电影是根据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它最打动我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表演,二是编剧。要说电影情节可以说是极为简单,甚至用一句话都可以概括——中国志愿军要过金刚川,支援前线。
而它编排得却十分新颖。围绕这一个情节,电影分别用了三个视角来讲述,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
视角一:工兵连
当时志愿军要渡过金刚川,必须经过一座桥。志愿军要冲过这座桥到对岸去。而这段时间接连受到美军的轰炸,桥不断被炸毁。为了渡过这座桥,工兵们冲在最前线。每当美军的飞机从空中突袭而来,炸毁了桥,工兵们即刻在间隙之际,出动修桥,而且必须在半小时内把桥修好。之后美军飞机又要来轰炸,他们又去修,修好后迅速过一部分人。
在这部电影中,工兵连就是不断地修桥,修桥……
但当我观看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人——他就在桥支架的上面,指挥着军队过桥,当敌人飞机快来的时候,他喊着“丧门神来了,部队快隐蔽!”而他却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处于最危险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工兵连,是我们最不会留意的。而在这部影片中,他们成为了主角之一。
视角二:高炮组
在军队过桥同时,有这么一些“火热的刺客”,神秘地藏在玉米地里。他们就是打击美军飞机的高炮组。
但高射炮打飞机是极困难的,一个高炮射手能打下一架飞机,那即是极大的荣誉。
高炮组中有一个叫“张飞”的,因为炮弹不多,而不愿意随意开炮,被他的师父说他把高射炮当“狙击枪”使,辱没了“张飞”的名头。当下一刻他们与美军对战时,其他人全部阵亡,只有张飞幸存了下来。但张飞也已残了一臂与一腿,他点燃草堆,坐在炮座,准备与美军飞机决一死战。但是要知道,一个高射炮是要五六个人来操作,他现在仅有自己一人。可他现在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一样,内心激愤地大喊着,踩着高炮的发射踏板,不断发射,那喊声中,充斥着对敌人的憎恨,饱含着的是为战友报仇的信念……
视角三:敌人
当看过了地上的志愿军,镜头又转向了天上的美军飞行员。他们,曾自认为是“雄鹰”,曾对地上的小鸡仔们不屑一顾,他们只需扔下一枚枚炸弹,就可轻易消灭他们眼中的一片小黑点。而地面上的志愿军,武器比美军落后太多,就像待宰的羔羊,任凭那“屠夫”宰割。
而每当他们去攻击时,那场景就会令人十分熟悉——因为这就是一样的情景,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让观众有了更深刻、更别具一格的独道感触。
冲桥的最后时刻,最壮观、最璀璨的“高能”情景是那用人、用手、用肩支撑起的令全世界都震惊的“人桥”。就是它,让美国的侦察机飞行员都惊叹、让我们惊叹、让全世界惊叹。
本部电影的情节始终不离“桥”。就是这样一段“炸桥、修桥、炸桥、修桥”的过程,让我感受极为深刻。抗美援朝时中国的国力相比于美国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最后中国胜利了。我想,虽然美国有先进的武器科技,但是,战场上的中国军人,他们有的是坚定的信念,有的是不怕死的精神,有的是有永远打不倒的意志,有的是敢于向强大的敌人亮剑的军魂!
第13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金刚川》故事背景发生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影片用4个篇章还原了发生在7月12日晚上炸桥-修桥-过桥的全过程。
章节一
名字叫做士兵,时长约40分钟,详尽介绍了志愿军的地面部队如何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下过桥的过程,演员邓超在这一部分的表现给皮哥留下深刻印象。
章节二
名字叫做对手,时长约20分钟,这部分从美国空军侦察兵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志愿军的顽强。
章节三
名字叫做高炮连,时长约45分钟。
章节四
名字叫做桥,时长约15分钟。
看完电影,没想到在这部片里,吴京的文戏比武戏还要出彩。按照常理,《金刚川》应该和《八佰》、《红海行动》一样是那种群像电影,可没想到,本片进入第三章节后,从群像刻画自然过渡到了吴京和张译的双雄模式。
吴京饰演的班长关磊完成了从兵痞到英雄的转变,起初关磊因为白天吸烟暴露位置被查,从连长降级到了班长,他浑身戾气,对张译饰演的排长不屑一顾,一直以师傅的身份压着,他和张译互相拌嘴的镜头,也成了影片难得的轻松时刻。
张译饰演的角色也经历了转变,刚开始张飞是个军憨,畏畏缩缩但心地善良,他惜弹如命,对关磊的挑衅步步退让,还送人家一截珍贵的烤玉米,但战场内两人也结成了生死之交。看过影片就能知道,张译这是厚积薄发,这部片子里明显是被人捧,122分钟的电影,导演在第3章节末尾给他足足5-10分钟的独角戏,他愣是靠着精湛的演技把那股子气顶上去了。
当然除了张译和吴京,影片中邓超、魏晨和李九霄在内的诸多演员表现都很棒,他们在影片中说着不同口音的家乡话,听着十分亲切。
总之,《金刚川》你不能说它是上佳的战争片,也不能说它是烂片。喜欢的人会爱到骨子里,不喜欢的人又会嗤之以鼻。在中国影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第14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看了《金刚川》,您肯定问好看吗?
在家看电视,经常频繁切换电视频道,如果碰巧放《上甘岭》,我肯定要看几分钟,虽然看了很多遍,就是想再看一会儿;如果偏巧看到战壕里卫生员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那段,我一定看完,每每都会看到发根扩张,心潮澎湃。
我们说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有个美国人说,我们打败了,因为我们没有战胜敌人。没赢就是输。《金刚川》拍的是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末期,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敌人轰炸的木桥、最后保证大部队通过的故事。情节不复杂,就是我们修桥美国人炸桥。可是看完电影后并不爽,因为没有胜利的喜悦。据记载当时大部队通过金刚川后,金城战役取得了胜利,两周后朝鲜的停战协议也达成了。可能是我有些狭隘,我想看到我们胜利的镜头,既然他们觉得没赢就是输,那就是我们赢了,更何况拍个局部战场的胜利场面又怎么了?过往电视剧,手撕日本鬼子、子弹拐弯是有点过分,可是这个片子里,吴京(关班长)炸成了两段、张译(猛张飞)被炸的就剩一边了、张九霄(刘浩)烧成炭人了,而美国飞行员死相你看不到,对比下来我们牺牲的惨烈,而且多为蛮干,人家损失甚微,又不见红旗飘飘,觉得不痛快。
电影没有让我流泪,散场时《英雄赞歌》响起,我默默地走出电影院,我们是怕美国人看了不舒服吗?电影结尾一个美国飞行员电告总部,“我们无法阻止他们”。难道仅仅是他们放弃了,而不是我们勇往直前,在对决中占了上风吗?
以后电视台也会放《金刚川》,我想我不会像看《上甘岭》一样,一次一次的重复看。这是一部战争片,不是我心中的抗美援朝的片子。
第15篇:校园观金刚川电影有感及心得体会
在学校的组织下,有幸观看了电影《金刚川》,看完后最大的观后感就是——燃。本以为战争片会浓墨重彩的描绘大场面,但《金刚川》却把重点聚焦在了一座桥。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阶段,为了确保金城前线的战力,志愿军必须誓死捍卫这条交通要塞——金刚桥。这道桥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话:赢了,敌人的地狱;输了,我们的地狱。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生命线,轰炸机、榴弹、定时炸弹轮番上阵,来来回回炸了七次,人民志愿军也反反复复修了七次。这修桥的过程,就是《金刚川》影片别出心裁的通过战友、对手、高炮班、桥这四个视角来展现这一段历史故事,从修桥的工兵团,到敌方空袭的美国士兵,再到掩护修桥抵御空袭的高炮班,最终这一切又回归到了桥上。和历史一样,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靠众多人的参与,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最终,成就历史。
电影也在细节上设置了非常多的小心思,蜻蜓、白马、哨子、炮壳、酒壶、烟叶子、桥。比如连接张译与吴京的哨,就是他们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东西。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会在这些细节上,看见前人留下的印记。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但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斗里,我想,无论是回家,还是牺牲,他们都准备好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金刚川的桥,是通往战场的人桥,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之桥。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正是这些战士们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冲向战场,英勇作战换来的。是他们用奉献和牺牲换来了数代人的和平与发展,勿忘历史,让我们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致敬英雄!
- 上一篇:金刚川电影观后感800字及心得感悟(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范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