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不该溺爱孩子(溺爱孩子的后果与反思)
新媒体文章拆解10:第一代“反内卷先锋”:我溺爱了33年的孩子, 后来长成了这样…
本文取材自作家池莉的育儿随笔《和女儿一起长大》,在介绍书籍内容的同时,也是在写读后感,也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倘若这样的方法学到,其实我们就有了取之不尽的选题,毕竟书籍在市面上层出不穷。
说实话,我是因为这个标题点进来看的,因为这几年“内卷”这个词充斥在老母亲的双耳,时时警醒着家有萌娃的我,因为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有时候身在“局中”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做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我想作家池莉当年的决定看上去正确,也是因为时间拉得足够长。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具有借鉴意义。
思维导图
一、从女儿出生那一刻开始,我就开始了“反内卷之战”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介绍了池莉在吕亦池一周岁之后,受亲朋好友的影响,去少年宫打探早期开发班,在了解了早起开发班的状况:学龄前的孩子被要求向大人那样在教室坐整整45分钟!做不到还会受到老师的羞辱。池莉决定走一条自己的道路,遵循孩子的天性。
看到这部分,我想起我的育儿经历,儿子0-6岁没有上过任何的辅导班或者兴趣班,唯一上过的是在儿子2岁多的时候,我也曾经让儿子去上过早教,不过那个时候不是说要早起开发什么的,而是那个时候观察到孩子不怎么和同龄小伙伴玩耍,加之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去早教班仅仅是为了交朋友,多和小朋友玩耍。时间拉得足够长,我依然会坚持0-6岁不上任何辅导班。甚至那个早教班我都不会让他上。
在孩子上小学之后,池莉也曾问过孩子:“你想学习一些特长吗?你要不要放学后去上课外培优班,跟别的同学一样?”得到女儿坚定地回答:不喜欢,不愿意。我就喜欢玩。在这之后,池莉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坚强地扛起一切压力,选择了和女儿一起“反内卷”,喜欢玩,那就玩吧。
二、为了溺爱孩子,曾“威胁”小学校长
这一部分作者先引用了池莉的原文:
“我并没有帮孩子找到什么,我只是和孩子建立了一种我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孩子在这种生活方式里非常快乐,孩子只要快乐就会更加聪明,她自己就会拥有战胜现实困难的力量。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每个家长也就都有可能从自己孩子的特点出发,去营造最适合孩子的生活环境。”
快乐是生命的本能需要
在这部分里,作者举了三个事例:
第一, 读中学之前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池莉任由吕亦池把时间花费在玩耍和户外活动上。
第二, 坚持实行“9点半就寝主义”,无论作业写没写完,必须睡觉。
第三, 池莉在吕亦池小升初那年被校长约谈,池莉再一次站在了女儿这边,怼了校长:快乐是生命的本能需要,它与学习知识并不冲突。
最后作者做总结:“比起那些被父母老师逼着学习不快乐的孩子,吕亦池眼里有光,心中有热情,池莉觉得自己的女儿才是孩子该有的模样。”
这是我最近的感悟: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模样,如果孩子都变成和大人一样,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那么这个社会不是太糟糕了吗?孩子长大了,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都是些糟心的事:辅导班、排名、升学……
溺爱孩子虚弱的地方
文中提到在吕亦池的成长过程中,池莉的名气越来越大,母亲的光芒完全掩盖了吕亦池,吕亦池的性格变得胆小、怕人、隐忍、什么事都闷在心里。这样的女儿,池莉并没有在女儿身上找原因,而是检讨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强势,导致了女儿的弱。池莉开始在孩子面前尽量克制隐忍,适当示弱,但在遭遇那些欺负女儿的人和事,哪怕得罪人或者威胁人,池莉都会冲出来护犊子。池莉曾找小学校长抗议,她警告他如果再在学校大会上讽刺女儿是因为妈妈的名气来进来的,她会告状到底。
当然,池莉的努力也让吕亦池发生了变化。吕亦池不再害怕社交了,她敢于向欺负人的小朋友说“不”了,她变得更自信。
把自主权交给孩子
也许是母亲给女儿留下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吕亦池后来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小升初剩半学期,面对突然变更的入学政策,吕亦池想考取武汉外国语学校——老牌重点,非常难进。高中时,吕亦池决定去外海留学,年仅15岁的吕亦池愣是一手包办了申请和签证,孤身一人去了英国,渐渐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今年,吕亦池33岁,她本科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硕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如今在伦敦从事市场活动策划工作。虽然没有目前的才华横溢,但是吕亦池过上了自己喜欢的人生。
最后的话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池莉教育孩子的方法未必适用于我们每个家庭,但我们可以借池莉的养娃经历去宽心,像这样快乐、信任、松弛的教育方法,最终养成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作者还提到:在《和女儿一起长大》中,池莉对孩子的“自夸”甚至达到了一种让读者怀疑这究竟是一本教育心经还是一本高调秀女儿的赞美集的地步。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确实是这样啊,每位家长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毫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这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呢?
我的反思:
本来孩子就是独一无二,并不是每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独一无二,所以,在这个社会,不要被裹挟,不要被卷入,是每个家长不过渡焦虑的良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 上一篇: 陪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 下一篇:蜕变的初心心得体会(精选10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