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文学 >  当前文章

文学

资治通鉴中的传统用人智慧(鉴别人才的史实名著)

ashao 05-21 11:50 阅读 我爱育娃
如何才能鉴别人才呢?其实,远在春秋战国之际,就有人对如何鉴识人才、人品做了系统性的研究。例如《庄子?列御寇》中总结了识人的“九征”: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

如何才能鉴别人才呢?其实,远在春秋战国之际,就有人对如何鉴识人才、人品做了系统性的研究。例如《庄子?列御寇》中总结了识人的“九征”: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中称这段话是孔子说的。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贤才,只要获得了忠诚、尊敬、能力、智慧、守信、仁义、节操、自律和克制力这九种检验的结果,品行不端的人自然就会暴露出来;谁是谦谦君子也会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中的传统用人智慧(鉴别人才的史实名著)

名著《资治通鉴》,恰恰从此段历史入手开篇。司马光在写完这段历史后,有一段有关智伯失败原因,以及用人识人的精彩阐述。今天我们节选重要部分来分享一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在于智伯其人才能胜过德行。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能之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司马光认为,才能和德行是有区别的,但是世俗很难分辨,将才和德都称为贤。因为不能清楚的分辨二者,致使看错人。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聪慧,明察,刚强,坚毅这是所谓的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这是所谓的德。才能,是德性德辅助;德性是才能的统帅。

资治通鉴中的传统用人智慧(鉴别人才的史实名著)

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司马光将人分为四种,才德兼备得是圣人,无才无德是愚人,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是小人。用人的方法是,首选圣人,其次君子,宁可用愚人,不要用小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司马光解释道:君子有才能,用来做好事;小人有才能,用来做坏事。愚人想做坏事,能力不足,可以被轻易收服;小人做坏事,有勇有谋,如虎添翼,防不胜防。这就是上文说到,用人先后顺序得原因。

夫德者人所严,而才者人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让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的人,往往会选出那些有才能的人,而遗漏有德性的人。自古至今,那些国家的乱臣,家族的败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国家颠覆,家族灭亡的多了去了,又何止智伯一个?

资治通鉴中的传统用人智慧(鉴别人才的史实名著)

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现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所以说,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仔细审查才与德的区别,知道用人的先后顺序,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这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针对智伯身死族灭,分析其原因,并阐述了自己对人才的划分,以及选人用人的顺序。

资治通鉴中的传统用人智慧(鉴别人才的史实名著)

司马光的看法,您认同吗?我有几个疑问:

才与德的划分,真的可以采用如此简单的二分法吗?

这么简单的划分,有什么弊病吗?

万一分错了怎么办?

真的有人愿意用愚人而不愿意用小人?

君子得到重用,才能又比不过小人,能服众吗?

小人没有得到重用,就没事了?不会造反吗?

您有什么观点吗?

文章评论

资治通鉴中的传统用人智慧(鉴别人才的史实名著)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