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三桓的嚣张气焰和没落,鲁国三桓历史故事解析
摘要:急病让夷、周礼尽在鲁、藏礼于器、钟鸣鼎食、棠地观鱼、鲁国三桓
01
听音频
谢涛播讲的《听世界.春秋》:
D07-国际形势
D08-臧文仲急病让夷
D09-礼仪之邦
D10-这个老婆是我的
D11-鲁国三桓
D12-生命在于折腾
02
爱思考
1、说说“急病让夷”的典故和意思
2、大概了解“急病让夷”古文的意思
3、为什么鲁国是礼仪之邦?
4、什么算是“钟鸣鼎食”?
5、什么叫“藏礼于器”?
6、说说隐公棠地观鱼的故事,它说明了什么?
7、解释一下“三桓”称呼的由来
随着齐楚晋的先后崛起,鲁国完全落后了。
鲁国的落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条便是“任人唯亲”,特别看重贵族血统。如果不是根正苗红的贵族子弟,基本上就不会有前途,当然就没有那么多人才可以用了。
臧文仲
臧文仲,自然也是公族了,是鲁孝公的后人,在这里要把他隆重介绍一下,因为他救过“坐怀不乱”的柳下惠,间接跟孔子也有关系,所以要记住这个人。当然他也是鲁国历史上一位有德才,有改革精神的人物。
臧姓,有两个由来。
一个是鲁孝公的儿子被封在了臧地,后代以封地为氏,便有了“臧”姓。
另一个是鲁惠公的儿子,字臧,其子孙以其它作为自己的姓氏,也称为臧氏。
由这个臧姓,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以封地为姓氏,以祖先的字为姓氏,衍生了许多现在的姓。
臧文仲在大旱的时候,废除烧死巫师的陋习,通过减少国家开支支援农业避免了大灾荒;把国家珍藏的青铜宝器抵押给齐国借粮,应对大饥荒。不仅积极想办法,还主动去执行,这里有一个“急病让夷”的成语小故事。
臧文仲主动申请去齐国借粮,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呢?值得我们今天依然要学习他的做人做事风格。
文言文《急病让夷》节选自《国语》
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
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翻译:
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对鲁庄公说:“与邻国结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乃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急难。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乃是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国君为何不抵押钟鼎宝器向齐国要求购买粮食呢?”庄公说:“派谁前去?”臧文仲回答说:“国家遇到饥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请派臣去齐国。”于是庄公派遣臧文仲赴齐。
臧文仲的侍从说:“国君没有指派你,你却主动要求,这不是自己挑选差事去干吗?”文仲说:“贤明的人应该争当危难而谦让平易的事务,当官者应该敢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难,在高位者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国家才能安定。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是争当危难了。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国君所该做的。”
这里的“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是不是与《魏相绝秦》里那一句一样一样的啊?
冤死的公子买
晋楚争霸,著名的城濮大战前,鲁国遇到了选边站队的难题,因为之前请楚成王帮着抵御过齐国,就算是成了楚国的跟班,但现在晋文公上台,势台强劲。墙头草两边倒,现在需要看看风向。
在看不清晋楚谁能称霸的时候,臧文仲建议先观望观望,于是把公子买给冤死了,算是给楚国一个交待,没有显示出马上背叛楚国。
幸好,晋文公在城濮大战中大胜,公子买算没有白死,鲁国没有跟晋国正面冲突,并顺利的站到了晋国这一边。
礼仪之邦
鲁国是“周礼之父”周公的封国,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比如可以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乐,因此鲁国天然就成了周礼的模范国家,一直延续着周礼传统,礼仪之邦,周礼尽在鲁矣。但是经过了许多代的传承,慢慢的,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周礼的礼数了。
卫国的宁俞来鲁国访问,东门襄仲负责接待任务,宴请时伴奏的音乐选用的是《湛露》和《彤弓》两首诗经里的诗。由此有一个成语叫“钟鸣鼎食”,就是古代贵族宴请,听着钟鼓的音乐,吃着用鼎和簋盛着的丰盛大餐。
下面引用一下,只为了表明,《诗经》是在不同场合用来唱的,不要求理解背诵:
文言文《诗经.小雅.彤弓》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翻译:
红漆雕弓弦松弛,功臣接过珍重藏。我有这些尊贵客,心中实在很欢畅。钟鼓乐器陈列好,一早设宴摆酒飨。
红漆雕弓弦松弛,功臣接过家中藏。我有这些尊贵客,内心深处实欢畅。钟鼓乐器陈列好,一早设宴劝酒忙。
红漆雕弓弦松弛,功臣接过收櫜囊。我有这些尊贵客,内心深处喜洋洋。钟鼓乐器陈列好,一早设宴敬酒忙。
结果,人家宁俞光吃饭没说话。
后来一去打听才知道,这两首诗经,第一首《湛露》是天子宴请诸侯用的,第二首《彤弓》是天子奖励功臣用的,而宁俞只是个卿大夫,没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
但为什么鲁国人自己国君和六卿可以用呢?因为鲁国特殊可以享用天子礼乐,但对外就不合礼数了。
好乱啊?迂腐啊?但这就是那时的规矩。我们由这个小故事可以了解这么几点:
一是古代音乐也是有等级的,什么级别的贵族听什么级别的音乐歌曲,跟使用鼎和簋一样,这叫“藏礼于器”,衣、食、住、行、音乐等等都有级别,都蕴含了周礼在里面。什么是周礼?生活中处处是周礼!
二是诗经就是用来唱或是吟诵的,用于不同场合,祭祀啊、接待贵宾啊、出征啊。
三是不懂礼的人,会被人瞧不起,当然现在也一样。
隐公棠地观鱼
有一个小故事叫“隐公棠地观鱼”,比较能反映鲁国的“礼”制思想,当然也是国君破坏礼制的例子。
鲁隐公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怎样捕鱼,臧僖伯从传统的为君之道出发,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好国家大事,而且任何举措都必须合乎“古制”和国君的行为规范,否则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国家就会败亡。他从对国君和国家的责任感出发,进谏隐公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劝阻他到棠地观鱼。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列为了《古文观止》中的一课,并且在后世多有与之相关的文物表现这个主题,下面这张图是小王拍的一个花戏楼的砖雕。
扩展阅读:《隐公棠地观鱼》
情圣公孙敖
公孙敖是庆父的儿子,鲁桓公的孙子,从姓氏“公孙”也可以看出他是国君的孙子一支的,类似的还有“王子”或“王孙”什么什么的,就是天子的儿子或孙子一支的,但没能继承天子之位的。
公孙敖的夫人去世了,要去莒国再娶一个,鲁国的国相东门襄仲拜托他帮助也给捎一个。莒国拒绝了公孙敖,却给东门襄仲订了一门亲。
东门襄仲备了彩礼,请公孙敖帮着把老婆娶回来。公孙敖见到东门襄仲新媳妇的时候,被其美貌惊呆了,立即深深的爱上了她。
《左传》里记载了一句话:登城见之,美。
公孙敖帮别人娶老婆娶成了自己的老婆,东门襄仲准备起兵攻打,经过三桓的一番说合,最后同意把新媳妇送回娘家,谁也不许娶,最后放过了公孙敖。
公孙敖忍受不了对美人的思念,在给周襄王吊唁的半路上,毅然为了爱情,携款外逃去了莒国去美人相聚。
公孙敖是携款外逃的鼻祖啊。
公孙敖在莒国呆了两年,生了两个儿子,又想回到伟大祖国。经过一番说和,东门襄仲才有条件允许他回来。
回鲁国呆了三年,又想回莒国,然后又要回鲁国,却突发急病死在了齐国,终于不再折腾了。
鲁国三桓
上次课中我们知道了晋国的“三郤”,那是三个人,三个姓郤的卿,这次“鲁国三桓”却不是三个人,而是三个家族。
我们学过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当初季友逼死了两个哥哥庆父和叔牙,却没有斩草除根,依然扶持了两个哥哥的儿子继承了官位。
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封在成地,公孙敖又叫孟穆伯,就成了孟孙氏。
叔牙的儿子公孙兹,又叫叔孙戴伯,就是后来的叔孙氏。
季友自己儿子这一支,就成了季孙氏。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大家族,都是鲁国的六卿之一,代代相传,合称“三桓”。
三桓在与东门襄仲和国君争夺利益的过程中,借鉴了齐国高家和国家两大家族兴旺的经验,不断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于是抱团成了鲁国的主要力量,跟国君对抗,跟其他家族对抗。
后来孔子被排挤出鲁国,不得己周游列国,也是三桓的原因,以及后来三桓分鲁的故事不断上演。学过这两课以后,一定要找来电影《孔子》看一看,了解孔子的同时,顺便感受一下三桓的嚣张气焰和没落。【完】
- 上一篇: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语言特色与鉴赏分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