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诗词大全(纳兰性德经典诗词鉴赏)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都说纳兰性德情词悱恻,实际纳兰性德词中也有慷慨旷然英雄气足的咏叹历史兼足自身的作品。
比如被润评价很高的“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里,牧马频来去”被点评为”看出兴亡“。而现代学者 严迪昌 非常敏感地写:”几乎是孤臣孽子的情绪了。“
那么这首《满庭芳.堠雪翻鸦》,也是纳兰性德的佳作。
纳兰性德年华不永,生涯短促,只活了短短三十一岁。为人们熟悉的是他哀感顽艳的饮水词,其中悼亡悲情,情感深邃悱恻,每有惊人入心的佳句,拨动人们的心弦,比如”一生一代一双人,相望相守不相亲“,将人生情感的生离死别,写的断肠感人。很多人认为纳兰性德是以柔弱的承平的富贵公子,多情文士的形象。
实际纳兰性德文武双全,他在考中进士之后,没有被分配到文职官员的岗位上,而是直接擢为康熙的乾清门侍卫,在二十三岁到三十一岁,从三等侍卫擢升一等侍卫,工作性质恰恰是武官,护驾康熙北狩南巡,边地牧马,甚至在二十八岁,作为皇帝亲信,出使梭龙,经历寒苦恶劣的气候,完成了边境的军事考察,时间长达四个月,为后来康熙平定边境立下大功。
那么这首诗,就是纳兰性德写在这一时段。
梭龙,现在通常认为是中俄边境黑龙江索伦。
但是纳兰性德很多塞外诗,所表达的景色,不局限索伦。这就让后世的喜欢和研究者,生出了几种解读。
这首诗词,也有着地点的扑朔迷离。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纳兰性德是康熙二十一年中秋接到任务,启程前往梭龙。此时往北走,塞外多冰雪天气。
堠,是指的北方的土堆和烽火台,那烽火台上的积雪飞着黑色的乌鸦,那结冰的河流,行着战马,那狂飙的风,吹动着古代的龙堆。
龙堆,是什么?是沙漠名,白龙堆,因为有着风沙侵蚀的雅丹地貌,形成的类似遗弃城池的长条状土丘群,形如白龙,干旱狰狞,又称为魔鬼城。
而龙堆在罗布泊东北,古称白龙堆沙漠。
纳兰性德二十三岁之前是真的京城公子,二十三岁之后,陪同康熙北巡,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初了二十八岁这年,他是没有去过白龙堆沙漠的。
或者以纳兰性德当时的家庭条件和地位,或者能够看到龙堆的画图。
但是这首词开头分明有着身在其中的情景之感。是狂飙的风,吹过干旱的白龙堆。
”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
那夜晚星星点点的鬼火,闪耀不定,仿佛在哭泣,这样的情景,总会让人生出无限悲凉。
虽然东北也有古战场,但是相对西北土地肥沃,在西北荒漠,干燥多风,白骨裸露,见着难收,几千年如是,那是古代商贸或者战争的遗存。
所以这情景,显然是西北荒漠地带的秋冬,时有狂雪,空气干燥,晚间形成荒凉的磷火,风吹龙堆,呼啸而过更为贴近。
而纳兰性德的塞外词,多有阴山,沙漠,所以不能不想,他出使的梭龙,到底在哪里?
历来持两种观点。
一种是东北黑龙江边境的索伦,康熙二十一年八月,有口谕,”罗刹犯我黑龙江一带“,要求从京城调去将领去侦查,还派侍卫前行,以监督将领,并且获得一手最准确的情报。而通常认为,纳兰性德就是此次由皇帝派去的侍卫。
二是,康熙二十一年七月, 准噶尔部崛起,威胁到其他部族,康熙命令纳兰明珠等,应该派遣大使,前往厄鲁特,喀尔喀等草原大漠地区,对这些部落进行安抚。
那么如果纳兰性德是第一种情况,那是接受上级的军事任务,不算出使,是随行。
只有第二种情况,代表皇帝宣读圣谕,处理斡旋当地的事务,才能算”出使“。
显然,纳兰性德最大可能是出使西北。故而他的出塞诗词里,有着情景交融的西北壮丽的自然风貌。
“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如果弄清楚“中宵舞”“闻鸡起舞”的最初典故,才会发现纳兰性德的贴切。
晋朝祖逖慷慨豪迈,任侠尚义,颇有英雄气概。他和同事都有英气,常常彻夜聊天,有次,两人谈得兴致正浓,恰好听见荒山野鸡啼叫。朋友也豪迈,说,这鸡叫,不是坏声音,两个人愈发兴高采烈,伴着鸡鸣起舞,宣泄内心的英雄豪迈之气。
那么纳兰性德看到如此壮丽苍凉的塞外景象,又熟悉龙堆,作为汉唐征战和商贸通路的大历史,作为武官的他自然油然而生一种慷慨。他很想有知心的朋友,在如此壮阔的景色前分享,抒发内心的豪迈,只是,这里荒凉连山村都没有,哪里有鸡鸣?
而他肩负的是皇帝使命,无人共鸣他的襟怀,也无人了解他内心的震撼和历史情怀。
只是他一个人独立在这苍茫的大漠边塞,仿佛听见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军队的号角乐声,生死雄壮,历史苍凉,他忍不住落下激动而孤独的眼泪。
一个人,在这壮丽荒凉之景色,最容易生出历史之感。
而此时的龙堆沙漠,暂无战事。但是龙堆之外,草原部落的纷争,仍旧在继续。
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调节安抚。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
看到了壮丽荒凉的西北沙漠景观,也了解调节草原部落的纷争。
纳兰性德有自己的历史观。“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里,牧马频来去。”
作为纳兰家族的后人,他的部落本身也是明朝关外的一个大的部族,受明朝统辖,过着相对安宁的生活。但是是什么改变了家族的命运?女真努尔哈赤,以最野蛮的方式逼迫纳兰家族臣服,为此他的祖先,被血战屠族,只有他这一脉,因为投降归顺,而幸免,到了清朝开国,被划为有功贵族。对于纳兰性德来讲,游牧民族那种武力征服,实在是血腥。
这也是他虽然身为贵族,一直和清朝的制度,保持心理距离的原因。
而草原部落的纷争,很可能酿成血腥的改朝换代,比如元蒙的兴起。
这个草原游牧民族,铁蹄征服,不可一世,但是热爱战争的结果,是永无王者,元朝不也覆灭了吗?而对于纳兰性德来讲,草原部落,靠草肥马壮征服地域和土地,那也是不长久的,宛如棋盘胜负,输赢都只是一时的结果。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所谓蛮触,用在此时,真是大气贴切,蛮触是指的蜗牛上的角,语出庄子,在一个小小蜗牛角的地方,两个国家,一个叫蛮,一个叫触,互相打架,经常伏尸过万,乐此不疲。
从历史上来看,一些好战的边境邦国,在战争中湮灭。
那些古书上记录的国家,现在还有吗?只留下史书中几行字。
只留下现实中一点断碣残碑。比如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夏,黑水,甚至成吉思汗的元蒙,不都是嚣张一时吗?但是现在还剩下什么?民族的文明早已经消失,剩下这大漠里被风侵蚀的断碎的碑文,在斜阳里,或者不久之后,连这些也完全消失吧。
纳兰性德有着现实的任务,安抚草原部落。也有着巨大历史的清醒。这一切看似你死我活的战争和紧张,都会过去。
或者是纳兰性德自己家族的没落,更让他心情蒙上一层虚无的悲怆和底色。
他不是爱新觉罗的宗室,他对于清朝,并不抱有绝对的信任。
虽然他的父亲得到重用,他本身也仿佛前途锦绣,但是他的家族历史,已经在历史上消失。
而他本人呢?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如果,当然现实没有如果。他是明朝的藩王之后,有人在他诗词里,读到南唐后主的感觉。我想,这是对的。
虽然没有资料显示,纳兰性德缅怀家族最好的岁月,但是,作为纳兰家,自己自然有一套传承的记忆。从盛世明朝的塞外藩王,到被满清征服,到现在是新朝武官,从生死的角度,他该感恩戴德,但是从大历史来看呢?被一种野蛮征服,并纳入这个强权体系,恐怕是聪慧熟读历史的他,所无力改变甚至内心厌恶的。
对于这些因征服而归顺的贵族,清朝统治者,并不全以才干优选,人才奴隶化,附庸化,哪怕是纳兰性德,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路。被选中侍卫,是名声上的好听,反而各种制度限制你的精力和时间。或者在熬过一定年限之后,会委任一些军事或者地方职位,但是以纳兰性德家族的背景,他不可能主政一方或者领军打仗的机会。
而他本人,因为对清朝制度和本族处境有着清醒,他没有平民的自由,他的青春多半消耗在并非他所愿意的冗杂而压力大的事务里,且天子近侍,伴君如虎。
他深感此生岁月的蹉跎和不值。
混同江水,是个双关词,一方面字面上是混合着江水,另外一方面,是指的鸭绿江。
纳兰性德此次出使任务,无论是东北还是西北,都经由鸭绿江边境返回。
我个人倾向是西北。那里更壮阔,更能激发历史的审视。
纳兰性德死在三十一岁。如果没有背负那么多历史感和家族的血泪史,他或者不会这么早夭。他生错了时代,从男儿的雄心来讲,渴望建功立业,那白龙堆下的荒夜起舞,代表一个热血男儿的雄心和慷慨,而现实是,他为谁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