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二首著名诗词赏析(苏轼古诗大全)
苏轼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卓越的诗文才华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誉,同时也因为诗文而被捕入狱。政治上高光的时候短暂,被贬谪的日子漫长。成功与失败、顺境和逆境、荣耀和羞辱这些始终伴随着他。
这些兴衰荣辱、坎坷曲折,让苏轼看清了通透的人生,培养了他豁达、乐观、超然的心态。让他在顺境中,能积极用世;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
诗为心声,词乃情物。这些在苏轼的诗词里都有所反映,笔者精心选取了苏轼十二首著名的诗词,展示他的通透人生,作为后来之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迪,不可不察啊!
一、苏轼的夫妻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1039年—1065年),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她是苏轼的第一位妻子,在十六岁的时候嫁给十九岁的苏轼。
作为进士之女的王弗聪明贤惠,谦恭谨慎,知书达理。在苏轼读书的时候,王弗陪伴在旁边,红袖添香。当听到苏轼读书有遗忘的地方时,王弗竟然能给苏轼提醒,这让苏轼又惊又喜。苏轼进入官场后,当有访客来苏轼家拜访,在交谈的时候,王弗经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倾听。访客走后,王弗就告诉苏轼,这个人的人品性格怎样,结果无不言中。有了妻子的提醒,苏轼是受益匪浅。在有王弗这位贤内助陪伴的日子里,苏轼的生活、仕途都顺风顺水。
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去世,年仅二十七岁,第二年,苏轼把王弗葬于家乡的祖莹,并亲手种植了大片的青松树。
十年之后,苏轼被贬为密州(今山东省潍坊诸城)知州,熙宁八年(1075)的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了爱妻王弗,感伤之余,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
这是苏轼写给结发妻子王弗的最深情哀婉的一首离歌,整篇词写的如同是苏轼和王弗在话家常,却字字含情,句句含泪,深情地表达了苏轼对王弗的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读后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对于男人来说,妻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了什么样的妻子,就等于是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俗话说,“妻贤夫祸少”。王弗聪慧贤淑,有才华、有见地,她帮助苏轼走上了顺利的进取之路。在有王弗陪伴的日子里,也就是苏轼的前半生,无疑是幸福的、快乐的、积极向上的。
所以,男人们,擦亮你们的眼睛,用心去寻找一位真正的聪慧娴熟的好妻子,珍惜她、善待她,这是决定你一生的贤内助。
二、苏轼的兄弟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尽管苏辙比苏轼小三岁,在学业上却不甘落后,二人一起考中进士,一同入仕为官。当时的参知政事(副宰相)张方平曾经评价这哥俩:“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苏轼恃才傲物,一张大嘴乱喷,新党、旧党他得罪了个遍,被不停地贬来贬去,苏辙却老成持重、沉稳得多,在政坛上的地位也比苏轼高得多。事实上,苏辙才像个哥哥,不停地为苏轼擦屁股,处理麻烦事。
“乌台诗案”时,苏辙得到苏轼将被逮捕入狱的消息后,连夜派人火速通知哥哥,让他有个心理准备,接着苏辙想方设法营救苏轼,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奏章,“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得免下狱死为幸”,为了保住哥哥的命,他情愿朝廷削去自身的官职,来替哥哥赎罪。
苏轼入狱后,他的儿子苏迈每天给他送饭。父子二人悄悄地做了个约定,没事的时候就送肉和菜,如果判下死罪就送鱼。
有一天,苏迈有事,就委托了一个亲戚送餐。这位亲戚想给苏轼改善一下伙食,就做了一尾鱼给苏轼送去,这下可把苏轼吓坏了,他立刻想到了苏辙,赶紧写了两首诗《狱中寄子由》给苏辙,作为自己的遗嘱,请看其一吧: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意思是下辈子还要和你做兄弟,可见这兄弟二人感情之深了。
后来,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得知消息,他“宰相肚里能撑船”,没有计较以前苏轼对变法的反对,而是仗义执言,上奏宋神宗:“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曾经是宋神宗最信任和依仗的宰相,他的意见被宋神宗采纳了,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还是在担任密州知州(诸城真是个好地方啊,苏轼在这里写下不少诗词名篇),弟弟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担任掌书记。这年的中秋节,尽管两人都在山东,却没有团聚在一起。月明之夜,苏轼与众人一起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得伶仃大醉,乘着酒兴,苏轼写下了这首思念弟弟的词。
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表达了人间最美好的祝愿,从而脍炙人口,传咏至今。
三、苏轼的通透人生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到处奔波,像什么呢?我看就像是鸿鹄,偶然踏在一处的雪地。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爪印是偶然,它展翅高飞,无论向东还是向西这是必然。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变成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去看当年题字的破壁。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那么远,人那么疲劳,连驴子也累得直嘶叫。
这首诗,苏轼以回忆叙事之笔,深化对雪泥鸿爪的感触,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人生就和飞鸟一样,需要到处奔波,人们在哪里停留、留下什么痕迹?是偶然,也是必然。
人生在世,岁月无常。无常,是人生的实质。人生充满了偶然,我们要用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活在当下,把握现在,珍重友情,珍惜自己留下的痕迹,就像辛弃疾说的“赢得生前身后名”,避免以后无谓的后悔,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苏轼的旷达人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游玩。此时苏轼已经四十五岁,被贬黄州已两年余。他由于“乌台诗案”而获罪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处诉说,只得寄情于山水。
当他来到赤壁矶,看到滚滚长江,惊涛拍岸,奔腾不息,这壮丽的风景使他联想起当年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的飒爽英姿,心中的无限感慨,让苏轼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展示了他旷达的人生观。
人生如梦,转眼成空。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外,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是人生中的虚幻而已,何必纠结呢?宋朝著名的无门慧开禅师说过:“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抛弃那些闲杂之事吧,安享每一天!
五、苏轼的洒脱人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春天,这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了。一天,他与朋友一起出游,不料风雨忽至,朋友们都很狼狈,苏轼却毫不在意,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天晴后,苏轼写出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件生活小事,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流露出苏轼旷达洒脱的胸襟,表现了他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体现出封建时代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人生信念。
人生漫长,总会经历风风雨雨、曲曲折折,需要我们有一种不畏坎坷、不惧风雨的洒脱情怀。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或是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与洞察所有的痛苦和欢乐。
所谓的英雄,就是在逆境中也能够我行我素、奋然前行的人。真心希望每一位好友,都是这样的英雄。
六、苏轼的洞达人生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钱勰(字穆父),杭州人,吴越武肃王的六世孙。他的文章雄深雅健,作诗清新遒丽,是苏轼的老朋友。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苏轼为送别途经杭州的钱勰,作了这首送别词。
苏轼通过描写与老朋友久别重聚,赞赏老朋友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抒发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思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白驹过隙,数十载匆匆而过。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尽管有多么的不舍,但过客始终是过客,总有一天会离开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学会放手。有缘则聚,缘尽则散,珍惜每一次相逢,珍重每一份友情吧。
七、苏轼的沉思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苏轼结束了黄州团练副使的生活,被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对苏轼来说,这次调动,标志着政治气候的转暖,他最困顿的时期终于熬过去。赴任的路上,苏轼心境比较轻松,他探视了弟弟苏辙,拜访了退休的老宰相王安石。在路过九江时,他和朋友一起游览庐山,写下了这首题壁诗。
这首诗告诫我们,由于我们身在局中,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综合全面地观察,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哲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但当作为旁观者时,就能看得很清楚了。愿我们都有一双慧眼吧!
八、苏轼的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宋神宗元丰七年十二月,苏轼在从黄州到汝州的路上,经过泗州(今安徽泗县),他与朋友刘倩叔同游了淮北第一山——南山,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苏轼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对人间诸事淡然的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千古名句,显示出苏轼豁达、简约的生活观。这种清欢不仅仅是指食物,更是指生活方式的简单。
现在的人们十分推崇清欢二字,并且把追求清欢,作为最理想、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减少对奢侈物欲的追求,抛弃对名利的追逐,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来到田野乡村,粗茶淡饭,读书自娱,过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简朴生活。
对于人生来说,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九、苏轼的心安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是苏轼的好友。“乌台诗案”时,王巩受到苏轼的牵连,被贬到万里之外荒僻之地的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县)。
王巩在赴岭南宾州时,他家歌姬都不愿意同往,只有柔奴(寓娘)毅然决定,愿随他远赴岭南。
四年后,王巩北归,苏轼心怀歉意地设宴款待老朋友,他发现王巩的气色很好,似乎比之前更年轻了。苏轼好奇地问王巩原因,王巩回答说,幸亏有柔奴相伴,她懂医识药,悉心照顾。
在宴席上,柔奴热情地向苏轼劝酒,苏轼借机问柔奴:“岭南那偏僻的地方,风景水土、生活环境应该很不好吧?”柔奴却坦然答道:“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听后大为感动,于是特意写下这首词来赞美柔奴。
苏轼精心刻画了柔奴的姿容和才艺的外在美,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苏轼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尤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千古名句,让人极为欣赏。
随遇而安是一种心境,真正的安顿,是内心的安顿。心若没有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人心若是安顿了,处处都是风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两颗心若是安顿了,到处都可以是家乡。
十、苏轼的清雅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三十七岁那年,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次年,命人修葺了密州城北的旧台,并由弟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自《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1076年暮春的一天,他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便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他的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苏轼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表达了他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全词含蓄深沉,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诗酒趁年华”这一名句,惊艳了多少后人啊!
年纪大了,人都会怀旧,都会思乡,可是一味地感怀过去,只能增加苦闷之心。“往事不可追,来日犹可期”,不如珍惜当下,把握明天,这样才幸福可期。
十一、苏轼的自述
《南乡子 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占得人间一味愚”,这实际上是苏轼的大智慧。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自嘲,实际上却是苏轼的窃喜,他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因如此,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
人生本过客,功名利禄何必千千结呢?想拥有就去努力,努力过后就不要太在乎结果,尽人力而听天命吧。成功是付出的收获,失败也是正常的历练。实际上,所有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一场云烟,真正拥有的是自己的好心情,何必不能释怀,妄自折磨自己呢?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人最有智慧,才能幸福。
十二、苏轼的淡然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乌台诗案后,苏轼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随后,苏轼效仿白居易,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这首词上片叙事,着意渲染苏轼的醉态。夜醉回到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好脾气的苏轼只得“倚杖听江声”。下片写酒醒时苏轼的思想活动:自己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真希望以后躲开名利场,乘坐一叶扁舟,归隐于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体现出苏轼旷达、恬淡、超然的人生观。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如此飘逸,如此浪漫,令人无限向往。这样潇洒的情调,也只有苏轼这样磊落、豁达的人,才具有吧。
苏轼在他六十四年的光辉岁月中,经历过风雨,见识过彩虹,他不止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
在他的诗词中,蕴藏着他的智慧、修养,体现着他的乐观、旷达,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让我们阅读苏轼的诗词吧,一起体验、感悟苏轼的喜悦、忧伤和沉思,这会让我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