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古诗词大全,王之涣描写春天的诗句
王之涣,盛唐时期谜一样的诗人。
新旧《唐书》均无传,在《唐才子传》中,关于王之涣的记载也是寥寥。
但可以确定的是,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与王昌龄、王维是同宗。
以王之涣在诗词上的成就而言,关于他的史料如此之少,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
更加让人迷幻费解的是,王之涣仅有6首诗传世,确实有些可惜。
当然,就盛唐时期诗坛的繁荣程度而言,能跻身于顶尖诗人的行列,已属不易。
况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素有“唐诗压卷之作”的美誉,更是边塞诗的翘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王之涣虽为“边塞诗四大诗人”之一,却从来没有过出塞经历,这实属难得。
先来欣赏一下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名“出塞”,是当时最流行的曲调之一,这首诗写得是戍边士兵怀乡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公元726年,王之涣遭人诬陷诽谤,一怒之下辞去了官职,在家赋闲整整十五年,此间钻研诗文,名声大振。这首诗就是王之涣居家时所作。
能在书房里写出边塞壮丽的景色,可见王之涣的想象力,真的是遨游寰宇。
这也是他能用6首诗称霸盛唐诗坛的主要原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为王之涣35岁时的作品,诗风已经完全成熟,对仗极为工整,且浑厚有力,是五言绝句中的极品。
《唐诗别裁集》有评: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这首诗妙在一个“欲”字,与“更”字映衬,衔接紧密,展现了积极向上的渴望与豪情,寥寥几个字,却有排山倒海之势。
所以不得不佩服王之涣,他生在豪门,以门荫入仕,却没有以“显贵”倨傲,攀权而上,反而能隐居15年而不入朝门。
以“太原王氏”的能力,他升官是很容易的事,但王之涣却选择了寄情于山水,足可见其心性。
这也是好作品呈现的主要原因。
同样我们看孟浩然,大半生都在求官,诗作中“幽怨”之句颇多,这也阻碍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王维同样是田园诗人,其诗间禅理悟性就相对比较高。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首《送别》是王之涣早期的作品,与《宴词》为同一时期,此时王之涣刚任冀州衡水主簿,离开长安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寓意为惜别怀远,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的谐音为“留”,所以古人也玩谐音梗,相传:宋朝官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离别之际,聂胜琼醉饮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深受感动的李之问便又多留一个月,后因妻子催促太紧,不得不怅然离去,聂胜琼折柳相送,并作《鹧鸪天》。
回到家中的李之问,被妻子在箱内发现了这首词,心虚的李之问只好坦白。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妻子很喜欢这首词,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拿出私房钱为聂胜琼赎身,并让李之问给聂胜琼一个名分。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这首《九日送别》是王之涣写给高适的,当时高适来访,王之涣不在,便赋诗留赠。
回家后,王之涣见高适诗,挥笔写下了这首《九日送别》,也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他与高适、王昌龄的关系非常好,著名的“旗亭画壁”之典故,就是讲他们三个诗人轶事的。
而高适、王昌龄的史料都非常多,王之涣的生平,仅仅是根据近现代在洛阳出土的王之涣墓志铭,才有了推断。
所以搞不清唐宋的史官为何不作记录。
这首诗中的“蓟庭”指的是蓟丘,说明了高适来访时,他所处之地;“九日”指重阳节,“断蓬”为漂泊之意,“蓬”即蓬蒿,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干枯,风吹折断而飞。
李白与杜甫分别时曾写: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宴词》同样是表达离愁的,不同的是诗中意境幽美: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
然而在这般风景下,不得不面对别离,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这首诗,王之涣独运匠心,从看到的、听到的,及最后想到的,含蓄蕴藉,意境深邃。
所以王之涣大多数作品没有被保留下来,真的是千古憾事,否则他的成就会更高。
- 上一篇:有关七夕经典诗句鉴赏(描写爱情的古诗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