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及赏析(欣赏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苏东坡是一个吃货。他自己就发明过很多吃食。“东坡肘子”、“东坡肉”是我们现在也还常听说的。“东坡汤”、“东坡豆腐”也不乏其名。
想当年,从黄州贬到惠州、海南,人家是一路贬,一路吃。黄州发明了“红烧肉”,惠州吃出了“烤羊脊”(买不起肉),到了海南,食材越发匮乏了,但人家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吃起了生蚝海鲜!就是像蔓草、芦菔、苦荠这样的野蔬,人家也有办法做得美滋滋,吃起来“人间有味是清欢”。
既讲究实际的口味,操作,又有理论的升华,这才叫美食家。《礼记·中庸第三十一》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不是光会吃就是美食家了。
苏轼不但会吃会做,亲试亲尝,人家还搞记录。这在东坡诗文里并不少见。《东坡志林》记道:“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吃一碗豆粥,他也能写一篇短文《豆粥》。就是平常我们吃惯了的猪肉,谁会想起来写一首《猪肉赋》: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诗里面的记载我们似乎更熟悉些。《食荔枝》绝句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吃野鸡写《食雉》、吃莴苣写《春菜》、吃鳊鱼写《鳊鱼》,吃螃蟹便做了一首七律《丁公默送蝤蛑》,专门盛赞梭子蟹“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也是没谁了。有时候人家还很任性呢,只告诉你这好吃,不告诉你怎么做,谗死你。
超长标题的绝句《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就是这样,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好吃啊好吃,撩得你不行。
但将吃之俗与诗之雅结合得浑然无迹的,还是那首经典的《惠崇春江晚景》。不用说了,这是中小学常年必背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作者就是诗题中的“惠崇”。惠崇既是诗僧又是画家。欧阳修大赞其诗,王安石极爱其画。可见其在北宋之名。《惠崇春江晚景》为其名画,几十年后苏轼见画,甚是喜爱,遂题诗两首。结果诗流传千古,画不知哪去了。两首之中,又以第一首脍炙人口。
历来注释这首诗,都是从对春天生机勃勃的礼赞来说,青竹、桃花、鸭子、芦苇、河豚这些,色彩缤纷,活力满满,是点染明丽的早春图,又或者单拎出“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来谈宋诗的理趣。大讲水鸭与春江的关系。辩论为什么是鸭先知,等等。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苏轼吃货的一面。为什么不能从这个角度切入呢?四句话里,哪一句没有吃食?第一句的竹笋嫩不嫩?第二句的鸭肉不香?第三句蒌蒿、芦芽不是天然野菜?最后的河豚,不用多说了吧。真是一句一美食啊。这才是苏东坡。
张耒笔记《明道杂志》云“(河豚)但用蒌蒿、芦芽、菘菜三物”烹煮,味鲜汁美,人间一绝,正是长江一带搭配吃法。而原诗最后一句是虚写,联想之妙,馋涎欲滴。还暗合了当地风俗。
一幅春光画,写些这许多春色春味与春意,雅者看到诗,俗者看到吃,如此佳作,真可谓雅俗共赏矣。
- 上一篇:赞美追梦少年的诗句(不负韶华逐梦年)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