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哲理名句赏析,流传千古的名句
“题壁诗”意为题在石壁、寺壁或驿墙上的诗,它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自汉代后,一批文人雅士,将自己的心情与寄托,题于壁上者不乏其人。但是汉代的题壁诗,只是在《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中有记载,而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
时至南北朝,逐渐增多。自唐代开始,题诗壁上蔚然成风。如张谓的《题长安壁主人》: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又如元稹的《骆口驿》:
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
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时至宋代,题壁之风依旧方兴未艾,令人目不暇接。如苏舜钦的《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在众多的题壁诗里,苏轼的《题西林壁》最为经典,全部四句皆是名句、皆有哲理,它告知人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能更好的处理世事。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大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我们欣赏这首哲理诗:
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苏轼作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因与改革派政见不同,被贬黄州改迁汝州任团练副使时,与友人观赏庐山的景色之后,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千古名篇。
庐山景色优美,苏轼游览中直接的感受是,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庐山山岭,都是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按字面意义欣赏,那里的景色太美了,给人一种在直升机上俯瞰俊美庐山的感觉。
那么苏轼真的就是见景生情,索性写之吗?恐怕没那么简单,根据苏轼的人生阅历、政治感悟,应该与当时以王安石主导的新政有关。
因为苏轼在变法的问题上比较贴近保守派,但是他又不偏激,主张汲取好的新法,融合老的制度,因此新旧两党对他都有微词,所以他置身其中,难免使其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
同时这首小诗,也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诗中除了有奇秀山峰给人以美感之外,似乎更有意义深远的哲理在启人心智。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要认识事物的事实,就必须要摆脱主观的成见,才能更理智、更豁达的处理好繁杂的俗世人生。
因此,这首小诗紧紧扣住游庐山时的自我独特感受,借助庐山的奇秀形象,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与众不同,这四句句句是名句,句句有哲理,实为写景喻理之佳作。
- 上一篇:伤感且现实的爱情短句(让人心痛的伤感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