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汉字 >  当前文章

汉字

李鸿章的经典古诗(关于李鸿章的著名诗句)

sujunda 09-17 09:46 阅读 我爱育娃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和所有读书人一样,以诗明志,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和所有读书人一样,以诗明志,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其中第一首最为世人,成为对李鸿章一生命运的精准预言诗歌,全诗如下: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李鸿章的经典古诗(关于李鸿章的著名诗句)

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李鸿章“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当然,李的一生是伴随着整个跌宕起伏的近代史的,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有参与,正因此李鸿章是毁誉参半的一个人,古人说盖棺论定,可李鸿章虽然已经作古一百多年,至今无论学界还是民间都是争论不休的一个人物,实际上李鸿章之所以被有很大一部分人所指责,更多的是他代表中国参与签订了很多近代不平等的条约,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但是实际上来看,当时有资格与列强签订条约的人除了李也再无他人,更重要的是,本身就是一个被迫签订的条约,无论是谁去只有签字同意的可能,而无任何商定的余地,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最终李鸿章用头颅中所中一颗子弹的代价,将赔款白银减免了一亿两之多。

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这可以说是对日作战的持久战术的最早论述了。

李鸿章的经典古诗(关于李鸿章的著名诗句)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清朝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

1900年8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他们唯恐朝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的经典古诗(关于李鸿章的著名诗句)

李鸿章开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最终,李鸿章也油尽灯枯,在病榻上留下一首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让人看了不禁垂泪,李鸿章这个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在他临死前所吟出的诗句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中兴名臣”对大清帝国岌岌可危的局面的担忧之情。

文章评论

李鸿章的经典古诗(关于李鸿章的著名诗句)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