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经典的古诗(春天轶事,青春往事)
相对于“花事”,“春事”这个词的含义更为广泛,“花事”是“春事”的一部分,除了“花事”,“踏青”也是一种“春事”,“春耕生产”也是一种“春事”,甚至“男欢女爱”也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春事”。
因此,关于“春事”题材的诗词就更加多种多样,精品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非常值得我们品读。
1. 人生须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董颖
诗仙李白有诗云,“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而面对春意盎然的春色,面对“挥斥方遒”的青春,何尚不是“人生得意”时刻,因此,必须“尽欢”。宋代词人董颖的《满庭芳·红斗风桃》,就描写了这样一种“人生得意”时刻:
红斗风桃,绿肥烟草,杨柳春暗重门。
五陵佳兴,酿酝付芳尊。
窈窕笙箫丛里,金猊篆、雾绕云粉。
勾情也,歌眉低翠,依约鹧鸪村。
人生须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
况点检年时,胜客都存。
更把馀欢卜夜,从彻晓、蜡泪流痕。
花阴昼,朱帘未卷,犹自醉昏昏。
人生须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
“红斗风桃,绿肥烟草,杨柳春暗重门”,春风吹动夭桃,顿时争红斗艳;而萋萋芳草,因为春天的到来而绿油油、肥嘟嘟;大片大片的杨柳轻扬,遮暗了一重又一重的门庭。
光有春光还不够,“五陵佳兴,酿酝付芳尊”,我们相聚在长安,有青春年华,有美酒佳肴。这还不够,“窈窕笙箫丛里,金猊篆、雾绕云粉”,有美女,有歌舞,有盛筵。
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所有,词人在词的下阙开始总结。
“人生须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现在正当大好春光,如果把春天分成十分,现在刚刚过去三分。“况点检年时,胜客都存”,况且点一点大家的年纪,都是青春年少之年,真是“恰同学少年”,所以,人生在世,必须快意而行,用诗仙的话说,就是“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头,苏泂
当人生处在“十分春事,才破三分”的时候,自然是“人生须快意”、“人生得意需尽欢”,但一旦容颜老去,处在人生暮年,那人又该如何自处呢?宋代诗人苏泂在《听雨诗》中,就向我们展现了古人的人生智慧: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头。
一夜雨声清似玉,半窗梅影淡于秋。
家贫只与诗为伍,客去从教睡作俦。
败衲依然湖海阔,老来无喜亦无忧。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头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头”,如果把整个春天分成三分,那么,现在是已经过去了两分了;正是“绿肥红瘦”的时节,可以明明白白看到,老天爷的造化,已经给到了百草的头上。
这,其实就是在暗示诗人的人生路,已经走完了三分之二,开始步入人生暮年。
但诗人很淡然,“一夜雨声清似玉,半窗梅影淡于秋”,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春暖花开,但一夜的雨声滴答,就像美玉的声音一样清脆;而半窗的梅花影子,淡淡的,就像秋天淡淡的秋光一样。
一个“清似玉”,表达了诗人生活的温润,一个“淡于秋”,表达诗人生活的淡然。
“败衲依然湖海阔,老来无喜亦无忧”,“败衲”,破败的僧衣。我那件破旧的僧衣,依然能够庇护我那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我呢?老了老了,虽然无喜,但也无忧。
一句,“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头”,虽然我青春已逝,没有了“花红酒绿”,但有过如同萋萋芳草一样的从容。
3.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吴潜
当人生处在青春年少时,看到春天时,自然是“人生须快意”,但当人生逐步步入中年时,建功立业的欲望就会凝重了许多,再看到春天时,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宋代词人吴潜看到西湖春天,就处在这样一个人生关头。他在《卜算子·春事到西湖》中写道: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
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
身世两悠悠,岁月间中老。
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又是一年春事,春天来到了西湖,到处是梅花笑春风的景象。
“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我不由得抖擞起精神,抖落了常年旅居长安的车马灰尘,眼前青山的风光实在太好了。
“身世两悠悠,岁月间中老”,我又看向烟波浩淼的西湖,顿时感觉自己的身世,和西湖的波浪,两者都是漂泊不定,没有归宿;而在这中间,我曾经青春年华的岁月,也已经老去了。
“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我放眼远眺,只见西湖烟波浩淼,就像我万顷愁绪,这时候的心绪,有谁能明白呢?
一句,“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在词人眼里,梅花何尚不是在笑自己,笑自己一事无成。
4. 门前杨柳密藏鸦。春事到桐花,倪瓒
“桐花”,在4-6月份开放,属于晚春花卉。在这首元代词人倪瓒的《太常引·伤逝》中,“桐花”也象征了“春逝”,正对应题目的“伤逝”,词人此时此刻,心情不佳也是自然而然的:
门前杨柳密藏鸦。春事到桐花。
敲火试新茶。想月佩云衣故家。
苔生雨馆,尘凝锦瑟,寂寞听鸣蛙。
芳草际天涯。蝶栩栩、春晖梦华。
门前杨柳密藏鸦。春事到桐花
“门前杨柳密藏鸦。春事到桐花”,门前的杨柳又长又密,里面可以藏得住乌鸦;已经是晚春了,一年的春事,到了桐花开放的时节。
“敲火试新茶。想月佩云衣故家”,在这寒食刚过,又是清明的时节,我敲打起火镰,生起新火,准备煮泡明前的新茶,想起那明月如同穿着彩衣般的云朵衣服的故乡。
同样是清明,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就豪放得多:“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而“苔生雨馆,尘凝锦瑟,寂寞听鸣蛙”,都和“伤逝”的心情一脉相承。
最后,词人产生了“蝶栩栩、春晖梦华”的感觉,“蝶栩栩”,典出自“庄生梦蝶”,而“春晖梦华”,则典故出自“华胥梦”,都是人生如梦的感觉。
5. 谢了荼縻春事休,吴淑姬
历来,花开到“荼縻”,就是“惜春”、“伤春”的时候。宋代女词人吴淑姬也不例外,她也有着淡淡的“春愁”,但她与易安居士非常相似,只是淡淡的而已,并没有到达《红楼梦》里,林黛玉的那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地步。这首《小重山·春愁》是这样写的:
谢了荼縻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谢了荼縻春事休
“谢了荼縻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传统文化中,人们是到了荼縻花开的时候,就开始“惜春”,因为荼縻是倒数第二番花信风,意味着春天要结束了。而到了“谢了荼縻”,这时候楝花也开了,就正式进入夏季了。所以,词人说,“春事休”。这个时候,也没有零星的几朵花,点缀在枝头了。
“庭槐影碎被风揉”,熏风吹来,像是要把庭院中的槐花的影子揉碎。这是典型的夏季风景,“一川烟草浪,衬云浮”,这也是初夏的典型风景。
“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看看都是夏景,不如不看了,回去放下帘钩,小睡一会。唉,我的心儿小巧,难以放下太多的愁苦,不如不要愁了。
你看,词人看着夏景,愁了一会,决定还是不要愁了,该走的,拦也拦不住,何必愁呢?无独有偶,易安居士在《如梦令》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心情是一样的,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但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释然了。
6. 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丘葵
相对而言,宋代诗人丘葵的这首《初夏·一信楝花风》,则更显得大气,诗人哪怕是有那么一点点淡淡的“春愁”,但一看到夏季那种不同的风光,顿时就释然了,甚至感叹起大自然在夏天的鬼斧神工:
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
池荷还揭揭,樱笋又匆匆。
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
尽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红。
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
“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二十四番花信风”,终于吹到了“楝花风”,这代表了一年的春事,到现在就空空如是了。
“池荷还揭揭,樱笋又匆匆”,池塘里的荷叶荷花,还是那样亭亭玉立,而红的樱桃,绿的春笋,又是那么匆匆过去。
“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还没来得及感叹时光荏苒,光阴轮换,就感觉到大自然的造化神工,是那么神奇。
“尽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红”,一眨眼间,就将树上枝头,染做了石榴花的深红,那么灿烂明媚,那么火热,是有别于春花的一种风景。
7. 柳色淡如秋。蝶懒莺羞。十分春事九分休,周密
宋末元初词人周密,应该是南宋遗民,诗词里不免遗留着对宋朝的怀念。这首《浪淘沙·柳色淡如秋》,也隐藏了这种情感,而且隐藏得较深,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品味得出来:
柳色淡如秋。蝶懒莺羞。
十分春事九分休。
开尽楝花寒尚在,怕上帘钩。
京洛少年游。谁念淹留。
东风吹雨过西楼。
残梦宿酲相合就,一段新愁。
柳色淡如秋。蝶懒莺羞。十分春事九分休
“柳色淡如秋”,对词人来说,春天过去了,就是入秋了,剩下的时光,对他来说,兴趣寥寥。
“十分春事九分休。开尽楝花寒尚在”,到了现在,如果一春的事情分作十分,那么九分就已经过去了。尽管楝花都开放了,凋谢了,但春寒还在。
在词人眼里,南宋已经真真切切的灭亡了,但灭亡过程中的那种痛苦还在,人们好像还处在战乱中。
“京洛少年游。谁念淹留”,想当年,南宋还在,我还是那个青春年少,在京洛一带做少年游,是多么意气风发。但是,现在谁又留得住呢?
“残梦宿酲相合就,一段新愁”,南宋的那些往事,就像词人心中的“残梦”;而“宿酲”,则是蒙古人对宋人残酷的统治,这当然给词人带来了一段一段的新愁。
8. 一年春事几何空。杏花红。海棠红,刘辰翁
古人多愁善感,甚至是在“春事”正盛的时候,就开始计算春去几分,还剩几分,真是操心的命。宋末元初词人刘辰翁在《江城子·一年春事几何空》中,在仲春时节,就开始“春愁”:
一年春事几何空。杏花红。海棠红。
看取枝头,无语怨天公。
幸自一晴晴太暖,三日雨,五更风。
山中长自忆城中。到城中。望水东。
说尽闲情,无日不忽忽。
昨日也同花下饮,终有恨,不曾浓。
一年春事几何空。杏花红。海棠红
“一年春事几何空。杏花红。海棠红”,这一年的春事,又过去了多少了?是不是快要结束了?
“杏花红。海棠红。看取枝头,无语怨天公”,杏花也红过了,海棠也红过了。再看看枝头,不禁让人无语却埋怨起天公来。
“山中长自忆城中。到城中。望水东”,在山中居住时,就常常回忆起城中的往事。等到了城中,又不禁望着江水东去的方向。
这种思想,后世的钱老先生,用他的小说,《围城》来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有意思的是,对于“春事”,人们从来没有“围城”的思想,只想进入春天,从来没有人想走出春天的。
9. 又是一年春事,花信到梧桐,刘仙伦
其实,“春事”再美好,但如果你身处滚滚红尘中,特别是处在功名利禄中,是无暇享受“春事”的。“春事”是闲人的“春事”,是隐士的“春事”。宋代词人刘仙伦在《诉衷情·征衣薄薄不禁风》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征衣薄薄不禁风。长日雨丝中。
又是一年春事,花信到梧桐。
云漠漠,水溶溶。去匆匆。
客怀今夜,家在江西,身在江东。
又是一年春事,花信到梧桐
“征衣薄薄不禁风”,第一句就点明了词人处在官宦中。
“又是一年春事,花信到梧桐”,一年的“春事”,等“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到桐花,那已经是晚春了。一个“又”字,表达的词人因为仕途,错过了多年“春事”的痛苦心情。
“云漠漠,水溶溶”,表达了词人对仕途看不清的感受。
“客怀今夜,家在江西,身在江东”,在今夜,词人感怀深深,自己家在江西,而人却在江东,什么时候能回乡归隐呢?
10.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弃疾
说起写“清明”的诗词,再也没有一首能有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春事到清明》豪放。辛弃疾的豪放,也只有诗仙李白可以与之媲美。这种豪迈,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是一种相信青春永驻的精神: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唤得笙歌劝君酒。
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
待与青春斗长久。
三山路归,明日天香襟袖。
更持银盏起,为君寿。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一年的“春事”,到了“清明节”,到处都是开放的十分圆满的鲜花,和长得十分清秀的柳枝。
“酒如春好”,今天的美酒,和春天同样美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年年的春色都和从前一样。春天本来就是不会老的,您知道吗?其实人也不会老。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斗长久”,酒席上看您瘦健有神,像竹子一样清高,像青松一样傲岸。您一定会青春永驻,要和“年年如旧”的春天比一比谁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