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脱俗,一见倾心(五首意境绝美的古诗词)
-1-
《月下独酌·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李白身居长安,正值官场失意之时。诗人以独白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堪比天籁。
诗人独酌花间,孤寂难排。忽发奇想,将明月与身影拉来共饮,冷清顷刻热闹。然月不解饮,影亦不会喝,姑且为伴,及时行乐。酒兴大发,歌舞起来,月徘徊似听佳音,影零乱如共舞,醒时交欢,醉后分散。
末了诚邀月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运用丰富想象,展现由独而不独,再由独的复杂情感。表面自得其乐,背后却有无限凄凉,点尽孤独冷清之感。
-2-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近代学者认为,此诗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或《夜宿乌牙寺》,分别作于绵州越王楼或蓟州乌牙寺。
诗以纪游写景,用"夸张"手法,描绘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正面描绘寺楼峻峭,又以极度夸张烘托其高耸。"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诗人心理状态揭示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
语言朴素,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作。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高耸,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诗风豪放雄健,想象丰富,语言自然,音律和谐,浓郁浪漫,酣畅表现人在高处的愉悦与率直。
-3-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此诗作于公元811至813年间,时任长安奉礼郎。诗歌赞颂梨园弟子李凭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受诗人热捧。方扶南推许此诗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运用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再现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音乐境界,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起句"吴丝蜀桐"写琴构精良,"高秋"含蕴丰富。"空山凝云"等句以实写虚,亦真亦幻。
诗重点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昆山玉碎凤凰叫"写声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可耳闻目睹。后段写音响效果,从人寰到仙府,想象大胆超奇,形象新奇瑰丽。
诗以形写声,多用运动着的物象,令人目不暇接。末两句用静物烘托,饱含情感,深印读者心中。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外在物象与内在情思融为一体,构成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4-
《南山田中行》
唐·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李贺开头三句借鉴民歌形式,采用"三、三、七"句法,连用两个"秋"字和迭音词,营造明快轻捷的语调,富于节奏感,令读者仿佛置身空旷田野,感受秋夜景象。
四、五句写山间云雾缭绕,岩石布满苔藓,红花在冷风中瑟缩,露水滴落如少女泪珠,幽美清朗中蕴含淡淡愁绪。六、七句深入写田野:深秋稻子成熟,枯黄茎叶丫叉着,残萤在斜伸田埂低飞。
八、九句展现幽冷凄清的境界:泉水从石缝滴落沙地,发出幽咽声响;远处燐火闪烁绿光,在松枝间游动似松花。李贺独特的词语选择,如"滴沙"描摹泉水,"鬼灯如漆"描绘燐火,展现了幽冷清绝的意趣。
-5-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创作于中唐时期,是诗人到山中寻访隐者未遇的有感之作。贾岛以"推敲"著称,不仅在用字上,在谋篇构思上也煞费苦心。
此诗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省略问句,以答句包含问句,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推敲"功夫。然而,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更在于善于抒情。
诗中通过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了从满怀希望到最终怅然若失的情感变化。诗人巧用苍松、白云的形象与色调,不仅与隐者身份相符,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起伏。隐者采药济世,贾岛对其钦慕之情溢于言表,而不遇之怅惘更为突出,引发读者对诗人寻隐动机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