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10首优美春夜诗词)
春夜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的诗词中,花、月、夜等意象总是呈现出婉转优美的意趣,这些意象结合起来,意境更为悠远隽永。
“春宵一刻值千金”,开篇点题,写春夜之美价值千金,好似有了实际的价值,以实际的钱物描述抽象的美,美的惊心动魄。
“花有清香月有阴”,花香袅袅,月影空灵,仿佛置身于缥缈仙境,怡然安逸。“歌管楼台声细细”,写远处传来楼台上的歌声和乐声,清亮的曲调传到诗人耳中,已是余音微弱,隐隐约约间能听到细细的吟唱,朦胧美更深一层。
“秋千院落夜沉沉”,远处楼阁灯火绚丽,而这小庭院里,一架秋千随风微微摇晃,除此之外别无声响,夜色深沉静默,庭院也像是融入了夜色之中,一片静谧安详,清新高远,回味悠长。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而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夜直
【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本诗写初春值夜所见所感。宋代制度规定翰林学士需每夜一人在翰林院值班。诗人此时正值政治前景一片光明,因此借春夜景物寄托内心的愉悦之情。
本诗的前两句描写值夜时的所见所感。“金炉香烬漏声残”视听结合,以动衬静。“香烬”和“漏声残”形容夜色阑珊,已将近黎明,可见诗人一夜未眠,暗示了诗人内心有所思所念。“翦翦轻风阵阵寒”写走出户外的感受。“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用来形容早春黎明前夕的寒风料峭,但在诗中给人的感受却多了几分清爽之意。
“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叙事夹抒情,诗人埋怨春色太美使自己一夜无眠自然是没有道理的,实际是含蓄地说明了值夜之人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结尾“月移花影上栏干”以景结情。诗人一夜欣赏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或许是因为大好的政治形势令人内心激动,难以入眠吧。全诗表达含蓄隽永,情景交融,将诗人的政治际遇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意味绵长。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写诗人在初春的月夜对春回大地的感受。
“更深月色半人家”,开篇即描述了一幅优美静谧的画卷。夜深了,柔和的夜色里,月光照亮了庭院的一侧,一半庭院沐浴在月光中,一半则藏在幽深的夜里。抬头看向天空,“北斗阑干南斗斜”,星空明朗可见,北斗七星横错着排列在北方,南斗六星也斜斜地挂在天上。
“今夜偏知春气暖”,一个“偏”字,传递出诗人趣味盎然的心情。度过寒冷冬日,春日回暖,直到今夜,才感知到春日的气息。原因即是“虫声”的到来。诗人身居屋内,可是虫声像是“穿透”窗纱一般,蓦然响在耳边。虫声一片,展现出勃勃生机,正是春日“新”的象征。从画卷到声音,再到诗人笔下,寥寥数语,达到了诗、画、音合一的效果,一派春夜气息跃然纸上。
春夜
【唐】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本诗呈现了在林苑中月下漫步的诗人形象,通过竹林、飞鸟、微风、落花描绘了一幅优美浪漫、静谧悠闲的春夜图景。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春夜之下,诗人踱步庭中,欣赏这染上月色的苍竹,别生一番趣味。“裴回”一词别有风味,将人月相逐的情境描摹得生动自然,此句诗人以一“月”一“竹”展开诗意,铺写了一幅明月皎洁、茂竹清盛的春夜图景。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夜里偶然卷起一阵凉风,春花零落,和着水波微漾,但鸟儿却受到了惊吓,三两成群的夺竹而去。“风花”一词镌刻了春风温柔的力度,与“惊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果一因的交替,起到了春风未及鸟先闻的清奇妙用。
绝句六首(其六)
【唐】杜甫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这首诗是杜甫组诗《绝句六首》中的第六首,写江溪春夜之景。
“江动月移石”,夜间江水流动渐慢,水波平缓,月光铺洒下粼粼微光,映出石影闪动的轮廓,不像是江水在流动,更像是月光移动着岸边的石头,才让石影在水中显现出变幻的情状。“溪虚云傍花”,溪水清澈,天上的云彩在水里依然看得清楚分明,与水边的野草野花相互依偎,景色奇丽,以至于溪水像是空空的一样,以抽象写实景,生动传神。诗人只写漫天夜色的一个微处,用词精妙,毫不着力,更显神韵。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鸟儿每日归巢都沿着旧的路径,而诗人乘坐的船只却不知该停靠何处。鸟儿不通人情都有家可归,更衬托出诗人无处可依的寂寥落寞。
春夜别友人(其一)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此诗是一首情深意长的送别诗,为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离乡前的宴会上所作。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开篇写离别的筵席上,烛火分明,青烟袅袅,诗人与好友把酒言欢,尽诉离别。“离堂思琴瑟”,诗人虽然身在大堂,但已经开始想念家乡的曲调。“别路绕山川”,想到前往洛阳的路途是那么崎岖遥远,诗人的心中更加哀愁。“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此联转写临别之际的室外景致,明月被树枝遮住了,银河也消失在破晓的曙光之中。“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想到此去经年,路遥人远,诗人今后不知何时才能与好友重聚,离别的感伤油然而生。以问作结,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诗歌,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写出了热爱故乡的崇高情怀。
从题目上我们就能看出,作者是因为听到笛声有感而发,“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谁家玉笛暗飞声”从笛声落笔,“散入春风满洛城”,已经是深夜,忽然传来断断续续的笛声,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的时候会折柳枝,因为“柳”代表“留”,盼望亲人早日归来。第四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更是进一步点出了思乡情。
夜到渔家
【唐】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这是一首春夜寄宿的记叙诗。诗人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流露出作者对渔家深深的同情。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开篇交代旅行的诗人行至僻远的江口处,现出一间简陋的茅舍,起落的潮水不时扑打着柴门。天色已晚,诗人便想在这渔家借住一宿,向内窥望,屋里阒无一人,久久等待的诗人见主人迟迟不归,心情也变得焦躁起来。“欲”字暗示时已临晚,而一“犹”字,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鱼时间之长,其劳作之辛苦不言而喻,二字同时写出了诗人焦急等待的情状,透露出诗人对渔民的怜悯同情。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暮色中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一“远”一“遥”,相互补充,诗人一望再望,心情也愈加焦急。“月出”也是日落,表明夜幕降临和诗人等待时间之久,“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隐隐写出对主人不归的担忧疑虑。“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终于远处一叶扁舟向这边行来,渔人正在靠岸泊船,春风徐徐吹来,一解渔夫的疲乏。“春风”二字活泼圆转,极富神韵,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深的情意。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一首暮春伤怀诗,抒发了词人因春光流逝、往事成空而产生的绵绵感伤。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上阕前两句写词人借听曲饮酒排遣心中的烦闷,但酒入愁肠愁更愁,酒醒之后反而又生出无尽的苦闷。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而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晚”字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天色已晚,又隐指自己已至暮年,点明了感叹时光流逝、嗟老叹卑的词旨,流露出无限哀伤叹息之情。
下阕抒发词人因景所生之情。“沙上并禽池上暝”通过双宿双栖的禽鸟反衬作者形单影只的孤苦无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颇可玩味。张先有“张三影”的称号正出于其三句含“影”的名句。(另两句为“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和“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句中的“弄”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与影以生命力,仿佛都成了有知觉和情感的人。月光之下,晚风之中,花动影舞,顾盼生情,将一派春夜月下花前的美景生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热闹欢乐的场面也为之前感伤消极的情绪平添了几分喜色。但晚景的欢娱毕竟是短暂的。“人初静”交代府中的酒宴歌舞结束之后,人纷纷散去,一切又归于沉寂。“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写词人的想象,刚刚还在月光中婆娑弄影的花朵,经过一夜春风的摧残,想必最终也是落红满径吧。全词寓情于景,蕴涵着词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及对人生迟暮、无所凭依的无奈叹惋。
谒金门
【唐】韦庄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这首词描写香闺女子的寂寞之情,词人先借物写情,再由物及人,描写逐渐深入,将女子强烈的孤怨之情层层递出。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深夜里,女子挑尽金灯的余烬,方才睡去,但断断续续传来的急促的滴漏声和窗外竹林婆娑之声,扰得人心神不宁,让女子的梦魂也是时断时续。“春漏促”与“风撼竹”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既凸显了春夜的寂静,又写出了女子纷乱不宁的心绪,难以入睡。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这个如花似玉的美人日日夜夜独宿于这香闺之中,无人交心,奈何只得借琵琶消遣度日,弹着与往日情郎共赏的曲调,一片愁容。一个“孤”字,不仅是女子处境的孤独,也是其复杂心绪的凝结。而在这“娇娆如玉”和“孤”的矛盾中,又显示了她内心的怨情。“寻旧曲”一词语义双关,既是对欢乐时光的回忆和眷念,又是女子孤独与凄凉的依托,夹杂着女子深深的痛楚。“远山眉黛绿”通过描写女子的情态收尾,将闺中女子的愁容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