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亲恩,懂时已是中年(经典5首亲情诗词)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子女渐长大,养儿方知父母恩。
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半途,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嫩弱稚儿。
人生教会我们对父母的艰辛感同身受,却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无力与无奈。
今天分享5首诗词,藏着最深沉的父母亲情。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出自《诗经·蓼莪》(节选)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那高大的莪蒿,细看却是蒿与蔚。可怜我的父母,抚育我长大太辛劳。
那汲水的瓶儿干,因为装水的坛子空,多么令人羞耻啊!孤独地活着,不如早点死去。失去亲爹何所靠?失去亲娘何所恃?走出门去心中满怀悲哀,回到家中茫然烦乱。
父母啊生下了我,又抚养了我。疼爱地抚摸我,无私地疼爱我,培养我长大,养育我成才。出门时顾念我,不忍离去,离开和回来时都要抱抱我。
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可谁又知道,天降横祸难预测!
这首诗是父母双亡后,悼念的祭歌。
开篇用莪、蒿、蔚来比喻自己。
莪即萝蒿,也叫抱娘蒿。元代文学家王磐《野菜谱》中记录下这样一首民谣:
抱娘蒿,结得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放。
莪蒿味道香美,可食用。
蒿即青蒿,长大后粗恶不可食。
蔚即牡蒿,既不能食用又结子。
自嘲自己看似莪蒿,其实是既不成材,又不能尽孝。
然后再用瓶子与瓦罐比喻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父母年老,需要子女赡养,子女却一无所有,无力奉养。
回想起自己的无力,忍不住感到羞耻。
等到父母双亡后,孤苦伶仃,再也没有家庭的温暖。
连用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不厌其烦地哭诉父母在世时自己受到的慈爱,语拙情真,哀痛不已。
2、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出自周寿昌《晒旧衣》: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此诗写于丧母之后。
翻检旧物时,发现母亲30年前缝制的一件长袍还存在箱子里,
厚实的粗绨面料,领口和襟袖虽已破旧,却能似乎还残留着母亲的余温。
想重新缝补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因为上面有母亲缝补的痕迹。
所有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多年以后,无意之中,再次看到父母的遗物,无限回忆涌上心头。
无论过了多少年,那些物品上似乎还残留着他们的气息和温度。
这首诗以小见大,婉转深挚,虽无凄苦之言,却感人肺腑。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出自孟郊《游子吟/迎母漂上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把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忙着密密缝缀,担心孩子久去难回,衣服破损。
谁能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如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了个溧阳县尉的小官职。刚结束常年的流离,便去迎接母亲奉养,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回忆了临行前最平常的母亲缝衣场景,看似平淡,其中蕴含的深情却从肺腑间喷薄而出。
4、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出自蒋士铨《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母亲的爱子之心无穷无尽,最喜悦的莫过于游子过年前及时返家。
细细密密地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不忘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
一见面,便心疼儿子消瘦,口中絮絮地喊着儿子,细问旅途的艰辛。
儿子迟疑徘徊,惭愧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这首诗与孟郊的《游子吟》相比,从归家过年的儿子的角度,表达对母亲的孺慕,对母爱的感怀,满怀心疼与愧疚。
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出自黄景仁《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掀起门帘,依依不舍地与母亲告别,前往送别的河梁桥。
母亲的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想哭却早已眼泪枯干。
在这幽暗的风雪之夜,因为公务不得不离开这贫困潦倒的家,
忍不住替母亲哀叹:养儿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黄景仁四岁丧父,自幼家境清贫,虽然才华极高,却一生穷困潦倒,为生计到处奔波。
公元1771年,黄景仁的长子出生不久,却因为生计,不得不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连夜拜别母亲、离开妻儿,前往外地。
临别之时,他满怀无奈与感伤,写下了这首别离诗。控诉了自己对母亲无力奉养的悲哀,集愧疚、自责、痛恨等复杂情感于一身,感染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