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关于寒衣六首诗词)

longge 06-21 13:14 阅读 我爱育娃
寒衣,就是秋冬的衣裳。不到天冷,不知道衣裳的重要。人类最重要的文明就是卸去了原始的皮毛,但这个进化是如何形成的,到现在也没有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给出信服的答案,只留

寒衣,就是秋冬的衣裳。不到天冷,不知道衣裳的重要。人类最重要的文明就是卸去了原始的皮毛,但这个进化是如何形成的,到现在也没有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给出信服的答案,只留下细微的毫毛证明人类祖先可能拥有一身可以御寒的毛发。

然后有人类的语言和记忆史,文字史就可以看到衣裳对人多么的重要。人的一生为衣食奔波成了最重要的生存活动。食品用来提供身体内部的热量,衣裳用来提供抵抗外界的寒冷与伤害。最初的衣裳是树叶,动物皮毛,然后发展到用植物的纤维编织成布,又发展到用来识别身份的标志。但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冬天的保暖。狩猎所获得的动物皮毛,不够平均分配,很显然不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最保暖的动物皮毛注定是少数人能够享用的。

那么普通人的秋冬该怎么办呢?往衣裳里填充各种树叶,植物的絮,纤维,以获得隔绝冷空气的保暖效果。实际社会发展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件衣服可以满足人可以完全无视冬天存在的感觉。富庶的商品社会,寒冷驱动我们不断买买买,直到冬天完全离开。

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关于寒衣六首诗词)

古人的秋冬分外有生存的麻烦。化纤纤维发明之前,从动植物身上获得纤维,纺织成布匹,做成衣裳,有个最大的特点,新的好看,且暖和,但是遇到潮湿和雨雪,就变得容易腐坏,不耐保管,而且失去保暖效果。但是保暖的衣裳是生存的刚需,在没有工业化的古代,一件冬天衣裳的制作是件辛苦劳累的事。

但是中国的女性凭借爱和毅力,为家人不断手工制作衣裳,年复一年。

在明朝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和棉布纺织之前,中国人日常的衣裳纤维来自葛,麻,蚕丝。而以前两者最为普通。要经过捣,锤,抽丝,纺织,获得布匹之后再加工成衣裳。城市中的人,或可以买到成型的布匹,进行加工,但衣裳的制作需要手工缝制,所以我们在唐朝的诗里大量看见这种寒衣制作的片段过程。

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关于寒衣六首诗词)

“南陌征人去不还,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云度,乌鹊桥边一雁飞。”宋朝宋之问《明河篇》节录

在唐朝,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织机,而且这首诗里,是捣丝之后,在上机纺织。除了极其富贵的家庭,有下女完成这些工作,几乎从捣丝到做成衣裳,都是主妇一手完成。

“剑外从军远,无家可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唐朝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李商隐虽然是小官僚,但他历来都是在有权势的节度使幕府中担任要职,所以应该是不可否认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是他的衣裳,是需要妻子在织布机上织布完成,然后做成厚厚的棉袄寄给他。

“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

莱妻卧病月明夜,不捣寒衣空捣药。”唐朝白居易《秋晚》

那么白居易也是唐朝朝廷一位官僚,当然他也不属于权贵,他的冬天的衣裳也应该是由妻子纺纱织布,捣丝捣练做成。不过这一年,他的妻子老且病了,按道理做衣裳的妻子,她却无力打点劳作,在吃药。

所以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美句。

这个捣衣,不是棒槌洗衣服,是准备捣丝,做秋冬的衣裳,而且是一个时代的生活状况,就像东北冬天储存大白菜一样普遍。

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关于寒衣六首诗词)

那么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过去女子制作冬天的衣裳要花掉多少精力和时间和体力?

从麻葛捣成丝,大约两天,从丝纺织成布,大约一个星期,从布匹裁剪制作,最快也要两到三天,这个中间若涉及染色,花纹,做衣裳后绣花,一件衣裳大约就是半月的功夫,在加上配套的帽子鞋袜,需要一个月。如果想多做两件,那么牺牲的就是睡眠时间。

所以一件寒衣的制作包含无尽的辛苦,却也是辛苦里最温柔的牵挂疼爱与相思。而通常这些是由母亲和妻子孤独完成。

“石城花暖鹧鸪飞,征客春帆秋不归。


犹自保郎心似石,绫梭夜夜织寒衣。”唐朝杜牧《越中》

唐朝尚武,边疆辽阔,几乎每家都有男人在边境上,又唐朝开放开明,有无数的学子官员商人奔波在路上,唐朝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繁荣的商品经济,至少没有现在到处都有的成衣铺,男人的食品可由他所在的地方供给,但是衣裳,尤其冬天的衣裳,在有限的发放后,靠的是家人的爱心。

好在驿站发达,女性做好了冬衣,通过邮寄寄往丈夫,儿子所在的地方。

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关于寒衣六首诗词)

因为前线北方风雪,朝廷紧急需要寒衣,那么很多妇女闻声而动,几乎是用尽了体力,熬夜赶衣裳,早上在寒风里等待驿站发往北方。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

那么那衣裳里并没有絮棉花,因为棉花在唐朝还没有出现。这么短的时间,主妇们必定是拿了家里最好的保暖材料往里面塞,没准还有自己的被窝和袄子里的填充物。

以一家之力保全男人的生命和冷暖,心意都在寒衣里。虽然第二年的冬天,必须要做新的。

寒衣在古代是生存的大件,衣食住行的衣,就是冬天的衣裳。芦花也是当时最好的填充物之一。只是在棉花流行之后,人们才发现,芦花的保暖效果是那样寒碜。

在唐朝,人力和物力是这样的有限,一件寒衣,可能就是一个人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最重要的衣裳,所以送给朋友寒衣是真诚而昂贵的心意。

所以接到衣裳的人生出无限的感动。

“道傍高木尽依依,落叶惊风处处飞。

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杜牧《中途寄友人》

虽然不清楚他是送与方还是接受方,但是这件事总是落到心底的。唐朝的李商隐十八岁之前,都没有穿过厚实的棉袄,这是因为他父亲早死,母亲多病,又有许多未成年的姐妹兄弟。所以十八岁的他感动大哥令狐绹给他送的绵衣。他们兄弟交恶,但是李商隐却一生记得。

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关于寒衣六首诗词)

在古代,很多人都有寒衣情结,因为它让人记得家的温暖,母亲和妻子的艰辛。

尤其是在唐朝和唐朝之前,一件寒衣,不仅仅只是心意,那是包含了太多女性的辛苦和愿望。

宋朝之后,手工业进一步发达,棉花也逐渐推广。普通的家庭女子,可以买到成品布匹,在上面进行裁剪加工,整体来说,寒衣的制作没有唐朝那么辛苦。正是因为如此,寒衣节,从唐朝九月的授衣节推迟到十月,而有余力的家庭,开始给祖先烧寄衣裳,以表达不忘。

这是十月寒衣节的来历。

明朝朱元璋以官方命令推广棉花种植与纺织,基本解决了普通人可以用棉花保暖的需求。纺织业的发达,也让女性的寒衣制作变得相对轻松。明朝商品经济发达,成衣铺出现了,如果你在外地,还是可以相对轻松地买到冬天的棉袄。

但是如同红楼梦里,最精细和保暖的衣裳,仍旧是家庭制作,给亲人的最好。

到了当代社会,妈妈喊你穿棉纺织的秋裤,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牵挂和疼爱。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爱惜母亲和妻子为你买的寒衣。

因为你知道,那里面心苦爱惜,自古传承。

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关于寒衣六首诗词)

文章评论

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关于寒衣六首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