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三月三古诗十首赏析(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longge 06-12 18:42 阅读 我爱育娃
"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 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 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浙江人叶调元长期在汉口教书,看到这里三月三不同的风俗。

"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 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叶调元《汉口竹枝词》

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浙江人叶调元长期在汉口教书,看到这里三月三不同的风俗。

说这里的三月三,重视吃的,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对于他来讲,口味新颖。

地米菜是荠菜的民间称呼,用荠菜煮鸡蛋,十分饱肚,十分香。

此时荠菜开花,茎叶不堪做菜,但是用荠菜梗子煮鸡蛋,做蒸食的垫料,那是真实的晚春特有清气。本草纲目说,荠菜凉血明目,应用在天气骤暖,容易上火的暮春,实在是惠而不费的养生方法,又别有风味。

所以我的三月三,是和暮春清新的荠菜花相联系。

如果不上集市,荠菜花获得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江边或者农田收集,而往往以江边的野荠菜最为繁茂,故而三月三,也是有理由结伴踏青看水的日子。约上一两个伙伴,去江边薅荠菜为名,逗留半日,嬉戏谈笑,十分清畅。

但是为什么会有三月三,真是语焉不详,问起父母邻居,只是答,从来就是这样啊。这个从来,自古,真是让人于清新的荠菜香里,感觉丝丝茫然。

实际上,三月三的确从来自古就有。

三月三古诗十首赏析(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三月三起源先秦时代的祈雨祭祀,舞雩,就是求雨而舞蹈的仪式。“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不过为了预防旱灾,舞雩也常在暮春举行。这种祭祀是集体活动,往往全民参与,领导者在靠近河流的高台上祈祷,而普通民众则在水边,借助流水清洗身体,并且感恩祝福。

在周朝时期的卫国,这种亲水祈福的方式非常热闹,人们认为此时的流水,具有强烈的春气,可以带走疾病,消除寒气,蕴含着生育的神奇功效。所以诗经里,可以看到这里的人们将此时的踏青亲水,视为盛大的节日,人们结伴来到水边,用芍药香花洗沐。

在周朝春秋时期,论语也记载孔子的学生曾皙就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暮春时节,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水边沐浴,在祭祀的祈雨台上跳舞,表达对天地自然的尊崇,而后快乐回来。

说明在先秦周时代,暮春的亲水节已经是热闹的民俗和人们最愿意过的节日。

这个节日称为上巳节,就是暮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汉朝的很多风俗都是沿袭先秦,在汉朝,上巳节是农历三月重要的节日,官员和老百姓一起去河流洗沐,祈祷风调雨顺,身体健康。

三月三古诗十首赏析(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窈窕淑女美胜艳,妃戴翡翠珥明珠”。东汉 · 杜笃《京师上巳篇 》

这是汉朝唯一一首流传下来的上巳节的诗。

写的是东汉京城,三月上巳踏青的美好,和乡间农村不一样,京城的人们过上巳节,那是女性出门争奇斗艳的日子,到处是穿着美丽盛装的窈窕淑女,而皇家女眷,则是头戴美丽的翡翠羽毛,耳朵上戴着靓丽的珠宝。

她们可能和农村乡间不一样,乡间是以真正亲水为快乐,而这些贵族的女子,则是展现春天最美丽的自己。上巳节是城市人们的踏青日。

那么到了东汉晚期和晋朝初年,三月上巳,因为盛大,人们习惯使用月历,民间上巳节定在了三月三。

“青春暮月,六气和理。

律应姑洗,日惟元巳。

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春服既成,明灵降祉。“西晋 · 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 》

这是西晋中书令,相当于丞相的高官潘尼写的上巳节的诗。这首诗是写的皇帝和他穿着盛装,前往天池。时间是暮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谷雨节气期间。

皇帝和他不是单纯去游玩的,因为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深重的祈求神明降临的祭祀。

也就是在西晋的皇家,仍旧看重上巳这个日子。

但是同期潘尼也写下自己三月三日在洛水和民众狂欢的情形。

“朱轩荫兰皋,翠幕映洛湄。

临岸濯素手,涉水搴轻衣。

沈钩出比目,举弋落双飞。

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西晋 · 潘尼《三月三日洛水作诗》节录

在洛水边,人们在水边洗手,牵起裙子过水,到处熙熙攘攘,有钓鱼的,有射雁的,人们在水中放上酒杯,流水里飘着鸡蛋,施舍的人,分外祝福,得到的人,万分欢喜。

这里可以看到,三月三民俗的盛大。

所谓曲水流觞,也并非王羲之首创,而是民间狂欢的风俗,只不过王羲之以在园林中举行,高朋满座而后世知名。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将鸡蛋浮在流水当中,让下游的人拣食。古人认为鸡蛋有清热,润肺,解毒,利肠胃,明目消肿的作用。

或者从那个时代开始,民间三月三吃鸡蛋的传统久流传下来。

三月三古诗十首赏析(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三月三日向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

意欲垂钩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隋 · 杨广《凤艒歌 》

那么上巳节和三月三合二为一,是在南北朝。

皇家不再为上巳节单独祈福,三月三就是上巳节,上巳节就是三月三。

南朝梁朝皇帝萧纲在三月三带领臣子踏青游湖。

隋炀帝在三月三日,洗沐之后,踏上有凤凰形状的船,在江水中游春。

我在三月三日在江中行船,看见了鲤鱼浮出水面。

我打算在江中放下钓钩钓上一条,却担心钓出了水中的蛟龙,还是作罢吧。

这首是其实得意而欢快。因为他乘坐的是凤凰形制的船,而这样的声势,也只有水中蛟龙堪匹配。这里也有一点隐喻,还是表达帝王祈雨的情怀。龙是雨神。

当然后人往往附会解读,这是隋炀帝的谮诗,因为隋朝很快被唐朝取代。他这艘凤船,引来了真正的龙唐。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唐 · 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唐朝的三月三因盛世而欢快。

皇帝那是每年三月三都带着臣子去昆明池或者皇家水域游船踏青。

当然也是为了祈福祛病,祝福国泰民安,君臣和谐。

所以丞相张说,写出了皇帝出行,在水面,龙舟富丽,笙歌太平的美景。

青山绿水之中的昆池,碧水深深,桃花浮水,龙舟逶迤在水面,看不尽的湖光山色,享不完的盛世奢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唐 · 杜甫《杂曲歌辞 丽人行》节录

而杜甫则将眼光笔墨集中在长安的曲水边,那里是城市丽人的游玩地。

贵族带领家臣亲眷,用锦帐围成屏风,在中间喝酒狂欢,盛装的宫女络绎不绝。

而市民也纷纷盛装出游。

杜甫的三月三美诗,写尽盛世唐朝春天女子的富贵美好,成为后世触摸盛唐的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三月三古诗十首赏析(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唐 · 张建封观竞渡节录

而在远离京城的长江流域和江南,古老的亲水节,还保留或者恢复了传统,就是水上龙舟竞技。

人们聚集在水边,等待州官到来,发号命令,龙舟开始比赛。

而岸上围观的妇女那是非常的多,头上的银色的钗子在日光中浮动,她们是啦啦队,为心仪的船队和英俊的勇士助威呐喊。

到了宋朝,由于礼教盛行,不支持女性走出户外,参与公众活动,所以三月三就变得收缩没落起来。那种户外行春赏春的美,开始内化,人们习惯在小范围园林内赏牡丹,写诗作赋。

三月三古诗十首赏析(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修禊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

不如省事游春女,挑菜渚边看水生。”南宋 · 周必大 《三月三日》

这是颇有代表性的南宋三月三。

男子可以以祈福之名和朋友踏山玩水,但是也觉得颇寂寞。

玩累了回来,看到女孩子,在河边挑野菜,独自看着晚春的江水。

男人觉得女性过三月三省钱又省事,门口一道水,手里挖着荠菜,就算过了节日。

但是我看到的却是落寞,因为宋朝之前的全民盛会在宋朝没落。

男女因为礼教缘故,不再能共享晚春踏青玩水的舒展快乐。

三月三也失去了那种盛大的浪漫的美好。

但是从宋朝开始起,三月三挖荠菜,做春菜,享受田野美味。成为了家庭的过节项目经济实惠。

“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

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

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明 · 滑浩《野菜谱 其四十八 荠菜儿》

宋明之后,盛大的踏青节日三月三,变成了荠菜花开的美食节。

荠菜虽然晚冬早春就有,但是荠菜花却开在晚春,三月三前后。

用荠菜作青团,或者荠菜煮汤,应该是明朝三月三的常规项目,至于这中间有没有荠菜煮鸡蛋呢?我想是有的。

因为两样食材都常见,且三月三吃鸡蛋的传统从晋朝就有。

将老的荠菜开花,吸收了一整个春天的清气,特别芬芳。

这首诗,是写的饥荒之年的荠菜,荠菜才出土就被人挑走了,那三月三怎么会有花开?

不过荠菜的生命力非常顽强,除非是极其贫瘠和干旱的土地,春风一茬茬吹开原野水边的荠菜花,摇曳在春暮。

三月三古诗十首赏析(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又是一年三月三,现代的人们早已经没有束缚,三月三是个美好踏青的节日,看看满街穿着汉服的仙女仙男,他们到处游春打卡,恢复了三月三最浪漫的面貌。

文章评论

三月三古诗十首赏析(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