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

longge 06-11 17:42 阅读 我爱育娃
寒露节气,有个重要的物候,叫作“鸿雁来宾”。那么这个词起源先秦上古,先秦周书礼记里,有关于季秋的物候,就是鸿雁来宾,后世沿用。那么,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是说,鸿雁

寒露节气,有个重要的物候,叫作“鸿雁来宾”。那么这个词起源先秦上古,先秦周书礼记里,有关于季秋的物候,就是鸿雁来宾,后世沿用。那么,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是说,鸿雁从北方飞来,在相对温暖的地方,停留徘徊,尚未飞走。

也就是说,在先秦,寒露时节,是大雁大规模南飞,会在沿路补给停飞的时段。因为在此之前的仲秋,亦有不多的雁阵南飞的状况。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鸿雁来”的物候。

鸿雁,就是水鸟大雁,是著名的候鸟和狩猎鸟类。在北半球,有着春天南飞,秋天北飞的奇特迁徙特征。那么鸿雁的原始家乡在什么地方呢?通常认为大雁的原始家乡,在北方西伯利亚的沼泽湖泊中。正是地球经历过极端残酷的冷暖气候变化,生活在北方湖泊地区的大雁,为了生存和延续,向南迁徙,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形成了按照季节和冷暖迁徙的特征。

由于大雁的种类和产地很多,不单是西伯利亚有,在我国东北华北都有大雁的聚落,它们的落脚地也不完全一致,一种会飞往湖南的洞庭一带,一种则更靠近南方海洋地区的湖泊。但是不管大雁出生在什么地方,都保留着秋天南飞这样一个特征,而且会准时无误的来返于南北两个栖息地,有的路程长达几千公里,需要花飞一两个月的时间。

在古代,大雁的故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北方,一种是南方。北方通常指的是雁门关,南方则是湖南潇湘。大雁这种迁徙恋乡的特征,给了无数游子共鸣。

另外大雁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忠贞。往往雌雄大雁共同抚育子女,一方如果死亡,另外一只或成为领头雁,或孤独死去。所以周朝的婚聘,男方特意要准备一对大雁,意味白头偕老。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虽然对于大雁的狩猎从来未曾断绝,但是每当天空出现优美的雁阵,仍旧寄托着人们关于家园和爱的深重情怀。每个人都是一只雁子,经历寒来暑往,风霜雨雪,生死磨难,向着家园和爱飞翔。

又到了大雁如同朋友归来的时节,鸿雁来宾,是一种对大雁的喜欢和尊重。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中唐 · 李益《水宿闻雁 》

唐朝航运较从前发达,拓展了江河航运,很多人选择乘船去往目的地,是为快捷经济。

那么在船上住宿,也成为了非常正常的旅途生活。船外的水天风景,是背景,也是人们打发旅途寂寞的景观。现在已经不能确知,他是在那条江河上,但是时间却能确定,是秋天的某个夜晚。

时间在秋分之后,因为此时白天逐渐变短,夜晚逐渐拉长。

半夜里,忽然被吹到船舱的冷风惊醒,起身看到窗户外的浅洲沙滩,有着雁子的鸣叫和动静。

他看到了相当美的一幕,一对大雁在月光下起舞互动,发出鸣叫。

这是雁群在飞往南方的过程中,在水边歇息滞留。如同他在漫长的航程中停泊夜宿。

只是雁子是双双对对,而他是一个人在外,谓之孤旅。

但是这美丽的月光下的平沙落雁,给了他温柔之感。

他再也睡不着,站在星月皎洁的船头,沉醉在这秋夜的清美和惆怅里。

星月满空江,空灵浩渺,大雁如仙,他在美中略有无言的凄凉。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

“万里衔芦别故乡,云飞雨宿向潇湘。

数声孤枕堪垂泪,几处高楼欲断肠。

度日翩翩斜避影,临风一一直成行。

年年辛苦来衡岳,羽翼摧残陇塞霜。”唐 · 杜牧《雁 》

大雁口衔芦草,短树枝,是为营造栖息的家园。而飞行的大雁也时常衔着芦草,只能说,基因里仍旧保留着远古严寒的记忆,那是一种物种求生存演化出的下意识行为。但是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附会,就是说,为了防止人们张开罗网,或者射箭捕杀,用枝条抵御飞箭和罗网。

而唐朝以及唐朝之前的人们外出是能够佩戴防身用具的,比如短剑,用以防身,这种行为后来被淡化出社会生活。

衔着芦枝的大雁,告别故乡,去往北方万里之外,但是在秋天,在云雨中飞翔住宿,就是为了向温暖的湖南潇湘进发。那听到大雁夜晚鸣叫的人,一定是孤身在外的游子,听到雁声,思念起故乡,而看见大雁飞过的人,一定是高楼望归的妻子,她的丈夫,什么时候回来。

那雁阵在蓝天太阳中,翩翩飞过,在秋风秋云里一字成行。

它们年年不辞辛苦回到衡阳,羽毛凋零,上带着塞外风霜。

那么杜牧的这首诗,是将大雁的故乡设定在南方,秋天回到湖南家乡。这像极了唐朝戍守边塞的南方人,一年一度,再大的风霜苦旅,也要飞回故乡。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

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

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唐 · 李远《咏雁》

唐朝为什么那么多咏雁的诗句,实际是和唐朝尚武相关。

强大的***,需要更多的人戍守边防,而这中间,有***重视军功制度,有普通人强烈的家***怀,无数普通人远赴边塞,建功立业。是军人,守护着盛大的唐朝,也是军人用生死捍卫国土,那么这背后,是慷慨,是艰苦,是牺牲,是家人的牵挂,牺牲背后是家庭的破碎。

他们像北飞的大雁,平安回乡,是亲人最深切的期望和守望。

大雁在秋天辞别沙漠,成群结队飞往南方。

那塞外关山多的是雨雪风霜,你看那秋风雨水,损伤了羽毛衣裳。

在碧海青天,疲惫的雁阵一定是落魄归来,因为它们经历战争和长途,无法准时给南方的亲人带来归信。

大雁从北方飞往南方,还要经历和躲避人们的射杀,能够有多少大雁平安回乡呢?

晚唐时代的李远,写出了大雁南飞的艰辛,其背景在于晚唐的割据战争,使得普通士兵的回乡路,更为坎坷艰辛。自古征战几人还,何况是国家衰微,内部斗争激烈的末世?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

“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

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唐 · 陆龟蒙 《雁 》

这首诗,写了大雁南飞的艰苦和风险。

一南一北,道路何其漫长,中间有着无数的箭簇,去猎杀它们。

在风霜雨雪的迁徙季节,它们有几只能够回到衡阳故乡?

大雁从上古就是人类用以狩猎的常见鸟类,因为体型大,肉多。当然后来有驯化的大雁,比如鹅。诸葛亮的鹅毛扇,并不取自家养的鹅,而是野生白雁,因为汉朝时期,白雁的羽毛非常珍贵,要八只白雁的羽毛才可以制作一把皇家级别的扇子。

虽然历代帝王也封山禁猎,但是射杀饥饿猎捕大雁,一直是边地乡民,以及贫寒农民常见的狩猎活动。

大雁不仅要和自然作抗争,还要躲避人类的捕杀,可以说,没有灭绝,也得力它们迁徙的天性。

现在大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人工捕杀。期待不久的将来,重新可以看到秋天蓝天白云雁阵美丽的奇观。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

来时沙碛已冰霜,飞过江南木叶黄。

水阔天低云暗澹,朔风吹起自成行。”北宋 · 欧阳修《雁 》

这首诗,是精准描写鸿雁来宾的美。

鸿雁南飞时,北方的沙漠湿地,已经开始结冰。

雁阵飞过江南,这里的秋天,树叶金黄一片。

大雁在这里暂时歇脚。

但是南方,江水辽阔,天空低垂,云气黯淡,有着另外一种湿冷。

北风吹过的夜晚,大雁做短暂的停留,借助风势,重新开始起飞,向着温暖遥远的更南方。

为什么说这首诗,应对鸿雁来宾呢?因为所谓宾,是短暂停留,这里依然是他乡。

大雁的一生常是客,往返南北两处家乡,何处是它永远安稳的故乡?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

唤侣下寒汀,争宿芦花萼。

夜半渔翁过,惊起还飞落。 ”宋 · 张经《潇湘八景诗 其四 平沙落雁》

潇湘洞庭,自古以广袤的水泽芦苇而知名,是古代云梦泽的一部分。

中国古人,将湖南作为大雁的重要故乡,因为这里气候偏暖,秋冬有大量的水生鸟类栖息,其中就有大雁,它们成群结队飞来。也只有在这里,成为它们一年中最安逸的家园时段,这里有着它们爱吃的水泽嫩草,水岸秋草果实。而大雁也在此时相对舒缓。

它们呼唤同类从天空中落在水中的沙洲,一起宿在芦花丛中。

有夜半的渔船经过,大雁被惊起,但是一看没有危险,又飞落在芦苇深处。

实际上盛世对于大雁的南方家园,人们还是自发保护很好的。到了宋朝,湖南洞庭湖平沙落雁被列为八大景观。人们观赏大雁自由栖息,有着山野真趣,也是人类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精神的升华。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

城市里自然没有平沙落雁的奇观,但是古曲《平沙落雁》,以一种空灵模拟自然大雁的安逸,倒是清秋可以一听的雅曲。


文章评论

古代秋雁六首古诗(南北路何长,几只到衡阳)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