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梨花坟上雨,一番零落又清明(四首恰逢清明古诗)
梨花雨落,又到清明。
每逢清明,正是故乡梨花盛放之时。一眼望去,满树梨花雪,含情犹带香,尽是风流态。
天真烂漫的孩童,总喜欢在梨花树下追逐跑闹,哪怕清明雨落,也要将欢声笑语留在春风里。
殊不知山坡的另一头,“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沧桑的成年人正在坟前慎终追远。
一边是佳节清明桃李笑,一边是野田荒冢只生愁。每到这个时候,生死悲欢的对比尤其强烈。
越是强烈,越希望孩子不要直面生死。可没有人能永远少不更事,总有一天会明白生死殊途。
当初奶奶病逝,年幼的侄女真就以为老奶奶只是睡着了,在葬礼上不曾流泪。可数日后,她抱着一碗面条痛哭流涕,说想她最爱的老奶奶。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不在就是不在了。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无影无踪,仿佛从未来过。
可至亲至爱知道,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而这就是清明存在的最大意义,让生者的哀思有所寄托,让逝者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让生与死的距离不再如水消失在水里那么不可触摸。
我们上的每一炷香,献的每一束花,洒的每一滴酒,插的每一段柳,还有此时此刻的气清景明与春风盛世,皆能分享与您。
值此清明,让我们以老祖宗的方式,敬祖先,惜流年,赏春光。
1
忆昔父母康健时,清明携我上丘垄。
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
凝情东风泪满衣,江山虽是昔人非。
儿儿问我悲何事,此意他年汝自知。
—宋·胡时中《清明行》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扫墓祭祖是我国世代相承的传统,也是每个家庭血脉相连的记忆。
当时年纪小,父母康健,人间清明,甚至还未学会走路就已被父母带去祭奠祖先、慎终追远。
那时不知生死为何物,更不知浮生如一梦。转眼间半生已过,又是清明雨上,多少梦里花落。
曾经携手祭祖的我们,终究只剩下了我。长大后我终于成了你,牵着一双稚嫩的小手跪拜坟前,而你再无归期,再无人间。
江山依旧在,高堂已不见。我也曾是被一双温暖大手牵引的人啊,如今只能回首春风泪满衣。
一脸懵懂的儿子问我悲从何来,我只是淡然回应等你长大自然明了,一如当初你给我的答复。
终究,你们用一场生与死的告别,告诉我什么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什么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若干年后,当我也尘归尘、土归土,那年年清明雨,那坟前草木深,会告诉儿女何为清明雨落而一生凄迷。
尤其当你远走他乡,只要清明雨上有些记忆就会重启,如戴复古“清明思上塚,昨夜梦还家。”
这里面有世代传承的尊敬与想念,是“淡烟疏雨清明日,飞絮落花游子心。”
2
谁家园里一声莺,啼向春风似有情。
惊起少年游冶兴,插花沽酒醉清明。
—宋·周端臣《清明湖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除了慎终思远,清明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游春踏青。
与此主题最为完美的搭配,莫过于春风与少年。人在少不更事时,不问生死,只觉满眼繁华。
正如周端臣笔下的少年,只因春风里黄莺的一声婉转啼鸣,就被勾起了春游兴致,踏马而去。
在多情的少年看来,是黄莺含情呼唤春光正好,惊醒他沉睡已久的心灵,迫不及待夺门而出。
这一惊一起,少年转眼间就来到清明湖上,插花沽酒,载歌载舞,沉醉在这春和景明之中。
此情此景,像极了陆龟蒙笔下的江南酒熟清明天,“谁家无事少年子,满面落花犹醉眠。”
倘若被春心萌动的少女看到,只问“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恨不得以身相许,就地成婚。
如此明净美好,当属年少青春。这或许就是清明名字的意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年少不知世道艰难,年少不懂柴米油盐,年少不解生荣死衰,与春风撞个满怀即为最美人间。
趁着青春正好,恰逢气清景明,愿少年的你不负春光: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3
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
唤起十年心上事,春风楼下卖花声。
—宋·何应龙《清明》
当人到中年甚至暮年,生活压弯肩膀,风霜铺满脸庞,再来听这清明雨上,终不似,少年游。
彼时62岁的陆游坐在杭州西湖岸边的客栈里听了一夜春雨,雨声淅淅沥沥,心事密密麻麻。
直到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渴望金戈铁马而恢复中原的激烈壮怀,一再涌起,又一再压制。
因为此番等候皇帝召见,得到的职位不过是严州知州,根本无法实现收复中原的宏伟夙愿。
于是,陆游在细乳分茶和矮纸斜行里,万分纠结地祈盼: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在春雨卖花声里想到的是家愁国事,而何应龙内心涌动的则是十年心事,充满人生百味。
二人都是在清明前夕恰逢春雨,云销雨霁之后又闻卖花声声,唤起各自的心事,寥落春风中。
何应龙的十年心事是什么,无需直言,人生后半场,谁不是千疮百孔,谁又不是风雨沧桑。
无外乎蹉跎半生,壮志未酬;无外乎千难万险,潦倒此生;无外乎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有些祭奠,需在坟前完成。有些祭奠,只消一场清明雨落,一阵卖花声起,就能在心底泛滥。
4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五代·李建勋《清明日》
清明还有一种祭奠,不是大雨滂沱,也非细雨纷纷,而是独自关门,静眠追思。
就像南唐宰相李建勋,在众人携酒寻春、买醉享乐之时,他独自关上房门,将喧嚣隔离在外。
他不想外出游春,也不愿与人同乐,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清明之日。
每次读到我独关门好静眠,总有一种“你富贵,你荣华,我自关门睡”的淡远落拓之感。
李建勋享受一个人的寂寞清欢,也感谢春风正送柳絮来,恰似故人归,送上春色也抚慰心灵。
有了柳絮陪伴床前,这份静眠追思里,多了几分缠绵,也多了几分轻盈,不是悲伤逆流成河。
同样在清明兴味萧然的还有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在他看来乏味如吃斋念佛的山野僧人。
可越是清苦,越是孤独,越能体现寒士的高风亮节,能够安贫乐道,不被外在清苦所击垮。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物质上可以清苦,可精神上绝不贫瘠,要自成高格。
你看,一个人的清明亦有多种风情,可以闭门无处不清风,亦可读书有味且从容。
这就是古人清明时节的一抹剪影,有人雨中寥落墓前愁,有人风里潇洒花下逢,还有人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各有各的悲欢,各有各的人生,就像一树树梨花雪,迎着春风,纷纷开且落,清明已雨过。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本就纷繁复杂,生死更无人能逾越,只愿自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