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粥晓分腊八日,万家灯火待新春(五首腊八诗词)
屈指欣逢腊月八,释迦成道是斯辰。
两千多年以前,29岁的释迦国太子见不得终生悲苦,便舍弃一生荣华富贵,避开尘世修行。
六载过去,全身衣不蔽体、日食一麻一粟的昔日太子,只剩形销骨立,终有一天饿到在路旁。
两位牧羊女巧遇,用牛乳配上杂粮熬制的乳糜喂他吃下。被救活后,他便来到一棵菩提树下。
有了这一饭一粥的机缘和七七四十九天的沉思,他终于开悟,在腊月八日这一天成就正觉。
从此,古印度人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便在每年他悟道成佛的腊月八日煮粥供佛,俗称法宝节。
到了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后,法宝节与我们秦汉时期确立的腊祭日逐步融合,形成腊八节。
在此之前,“天子大蜡八”,只是说在腊月祭祀,直到南朝时才确立为“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因而腊八节曾兼具外来佛教与天子祭祀内涵,尤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后者尤为重要。
这祭祀盛况,正是子贡担忧的“一国之人皆若狂”,也是孔子欣慰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而腊八节真正风靡民间,并将喝腊八粥作为节日食俗,则始于宋,“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如今腊八将至,一碗腊八粥,不只是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辞旧迎新,更是最美的儿时回忆,那里有百家饭的味道,有烟火气的余香。
今日且品古人的万事“粥”全里,曾熬制过多少人生百味,至今让人唇齿留香、耐人寻味。
1.喜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
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清•王季珠《腊八粥》
关于八宝粥的起源,历史上有很多传说。但不管是哪一种,它的核心味道一定是平安喜乐。
就像王季珠笔下,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寒冬阳光下,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喝着热粥,暖胃更暖心。
它是烟火气,也是热心肠。这腊八粥是如此寻常,只用杂粮、蔬菜与清盐熬制,不加一点糖。
可它又是如此周全,开锅就能闻到五谷蔬菜的清香,简简单单却清清爽爽,就像我们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
那香气缭绕,可不就是人间烟火的模样。它存在我们的一菜一蔬、一饭一粥,让人触手可及。
即使日后漂泊他乡,“遍尝粥铺千家店,还是娘盛那碗香”,亲情熬制,血脉相连,此生不换。
除了自己的娘亲,腊八这天最不能忘怀的还有祖宗先贤,清代就有在雍和宫煮腊八粥的传统。
据记载有四口直径2米深1.5米的大锅,熬好后要先敬佛再奉帝后,然后诸王、喇嘛、百姓等依此类推。
正如清代诗人夏仁虎所言,“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如此普天同庆,也不会忘记征战沙场的将士,在襄阳城抗金的宋人赵万年就曾感念这爱国之粥,“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誓死守卫这故国江山。
小小的一碗腊八粥,承载着家国大义、与民同欢,怎能不让人欢喜呢?
2.暖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唐•杜甫《腊日》
杜甫笔下的腊八,无需腊八粥来暖心暖胃,就已经感受到一种抑制不住的暖意在不断流淌。
公元757年,45岁的杜甫独自穿越安禄山叛军控制下的长安生死线,辗转到凤翔投奔肃宗。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生逢乱世还能如此忠心耿耿,唐肃宗一感动就让杜甫“端午被恩荣”,官拜左拾遗。
官虽不大,却是杜甫匡扶社稷远大抱负的敲门砖,可以向皇帝提议谏言,已经远超过此前困顿长安十载而只能看管兵库的无名小卒。
而当时光流转到这年腊八,长安、洛阳已从安禄山手中收回,杜甫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下大半。
这个腊日与去年相比,冰冻皆消,暖意袭来,到处充满寒冬将要逝去而春天即在眼前的春意。
只见山岭雪消里,萱草吐绿,柳条含烟。如此春光乍泄,让人忘忧,让人心暖,也让人得意。
这早来的春意与暖意,是安史之乱由危转安的局势写照,也是诗人杜甫否极泰来的命运折射。
与日后因为房琯一事永不重用相比,此刻的左拾遗,的确已经是杜甫意想不到的人生巅峰了。
可即使不曾想到,这一刻唐肃宗的信任,对于杜甫来说已经弥足珍贵,值得他欣喜与得意。
尤其碰上普天同庆的腊八节,杜甫一边感恩肃宗内殿赐食的恩泽,一边欣喜良夜纵饮的欢乐。
这样的腊八暖意,欣喜的是铁肩担道义,期盼的是盛世无饥馁,正如道光帝在腊八所言: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3.闲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在腊八这天也感受到了暖暖的春意,但萦绕更多的还是田园闲适。
此时的陆游赋闲在山阴老家数载,已近古稀之年,远不像杜甫年富力强又正处庙堂之高。
赋闲是无奈之举,久病乃寻常之事。故而当腊日风和,病后初愈的陆游拄着拐杖走出柴门漫游散心时,所见是田园风光,所感是农家闲适。
柴门里是炊烟袅袅,柴门外有野草连天,还有那曲曲折折的耕牛脚印,一直蔓延到郊外河畔。
农家的生活就是如此自给自足,而陆游免不了对此刻赋闲在家有些自愧不如,闲人非所愿啊。
好在今朝腊八节,朴实的邻居早就把滚烫的腊八粥赠送给他,陆游饱食之后,只觉万象更新。
如此江村,充满了田园之乐与邻里之情。一碗腊八粥,足以让陆游暂时忘却中原未收的遗恨。
而这正是腊八乃至许多节日存在的意义,它可以让人暂时放下烦恼,用崭新的心情再次启航。
一碗腊八粥,能让人忘记人间冷暖,也能记起人间冷暖。但更可贵的是,它能让人慢下来,人闲心亦闲。
就像汪莘在腊八与友人夜雪溪行时所作: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4.悴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宋•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苏轼贬谪黄州夜游承天寺时也曾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那个时候陪同他一起赏月的还有同样贬谪此地的好友张怀民,二人都不愿意做这闲散之人。
元丰六年十月时二人还饮酒同乐,而转眼到了年末腊八,张怀民将结束贬谪生活,奉旨回京。
临行前,苏轼在张怀民的小阁饮酒欢聚,接连运用一系列典故,恭贺张怀民重返京都而去。
在苏轼看来,张怀民本就像卫霍舅甥和韦平父子,出身高贵又贤名盛德,早就该官运亨通。
此刻北归长安,他就像缑山吹笙成仙的王子乔,趁着过了腊八就是年而驾鸾归去,直上青云。
苏轼为友人的北归会欣慰,会不舍,希望怀民莫要忘记曾经在腊八暖阁里,与他痛饮的自己。
尾句的“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除了不舍更有无限悲己情绪暗含其中。
他日飞黄腾达之时,怀民自不会忘记快哉亭的故交。可苏轼的贬谪之苦身世之悲不知何时休。
苏轼此时心中所想,正如顾梦游腊八所求: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5.嗟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
兄酬弟劝情如昨,物换星移事可嗟。
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
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
—清•张问陶《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
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每到岁暮腊八,多情的人免不了嗟叹岁月匆匆,就像喻良能这般。
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张问陶也曾在腊八嗟叹,但他嗟叹的背后是漂泊在外、聚少离多。
张问陶写下此诗的前一年,刚刚迎娶了蜀地才女林佩环。新婚燕尔的才女才子,这年冬天,一个画像,一个题诗;一个说“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一个回“妻梅许我癖烟霞,仿佛孤山处士家。”
一年后张问陶为了一纸功名,辗转到京。好在苍天不负苦心人,在顺天府乡试里中举人而归。
在南归途中正逢腊八,张问陶想到去年今日兄弟和睦与夫妻和谐,徒增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感。
觥筹交错恍如昨日,物换星移又几度。岁月从不停歇,这本就让独在异乡的张问陶嗟叹不已。
而漫漫归途里的一碗腊八粥,让张问陶的思念瞬间达到顶峰,乡心万里入梅花,永不凋零。
他是如此思念人与梅花一样清的妻子,还有同样知他冷暖伴他成长的亲友与故乡,归梦正长。
在梦里有社酒村灯,有亲友爱妻,有欢歌笑语,有故土温情。梦是如此分明,仿佛就在眼前。
于是,张问陶就在这腊八美梦里,抱着最深切的思念与最美好的憧憬,匆匆归去。
这样的腊八粥里洋溢的主题只有思念还乡,一如金玉麟:归期准与寒梅约,粥鼓香花腊八前。
这就是古人笔下的腊八风情与人生百味,愿朋友们爱也好恨也罢,在腊八这天都能暂时放下。
暖粥晓分腊八日,万家灯火待新春。祝福大家,腊八快乐,万事粥全。
#冬日生活打卡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