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推荐五首豁达的古诗词)

longge 05-06 11:14 阅读 我爱育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推荐五首豁达的古诗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中穿行的这位词人正是苏轼。

一句“穿林打叶声”,可知风之疾,雨之骤。可词人又说“莫听”,表明不必将此放在心上。既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何必要夸大它?

三年前,一场文字狱忽然降临,让他的人生多了一个灰色标签:乌台。

追根溯源,是由于苏轼在一次上书中写道:“陛下知其思不通时,难以追路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君子虽然坦荡荡,却难防小人之心见缝插针。

上书中“生事”等词语被无限放大,为他惹了大麻烦。经过一落研究,别有用心的人们翻出其过往的诗句,一番推测与脆想,制造出种种“罪证”。不久,一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结结实实地扣在了苏轼的头上,是为“乌台诗案”。

天有不测风云,苏轼万般无奈,却也百口莫辩。家人匆忙中烧了他的诗稿,岁月凝结的心血消逝在哭泣的火焰里。幸好当朝有不杀土大夫的惯例,他才侥幸免过一死。

当年年底,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不准擅离,无权签署公文。因为无端卷入劫难,苏轼陷入了惆怅潦倒。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反被才华所累,一时间难以面对现实。

远离了仕途,告别了纷争,苏轼渐渐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自在。笔随心动,连作品也不再豪放超逸,反而越来越转向大自然,映照出他淡泊旷达的心境,如同这首《定风波》。

既然每一段人生都要历经风雨,其实有时,挣扎反而适得其反,不如顺应自然,交给时间,让因缘自由发展。如同那句“何妨吟啸且徐行”,除了潇洒与通达,还透出一丝俏皮。

由此,苏轼竹杖芒鞋,以“轻胜马”的超然,化解了生之困顿,进而“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一种旷达超逸的胸襟。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推荐五首豁达的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知足诗》清·胡澹庵

人生尽受福,人苦不知足。

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

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

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

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

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这是清代的胡澹庵写的《知足诗》,全诗中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没有冗长难解的语句,简单的语言,便将人世间最平凡最常见的幸福列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幸福,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复杂。

和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辛苦劳作的人相比,能够悠闲生活便是幸福的;和世间无数患有疾病的人相比,能够身体健康便是幸福的;和遭受天灾人祸的人相比,能够生活平安便是幸福的;和死亡相比,能够活着便是幸福的。

即使没有金银满屋,玉器满室,只要拥有身体健康的双亲,拥有举案齐眉的爱人,拥有可爱孝顺的孩子,家中便拥有了幸福。

即使不是位高权重,月薪上万,只要时常能出门散散心,能和三五好友小聚,能有时间投入在自己的爱好上,生活中使拥有了幸福。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推荐五首豁达的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上的沙洲,云遮雾绕,在诗人孟浩然看来,那是深深的离愁。

小小的船在日落西山的雾气里,漂泊着,渐渐靠近笼着烟气的沙洲。诗人独坐在船上,看到那南方的江水。清澈见底,看到月亮从旷野边低低的树中悄悄地露出脸。看到广阔的天空不断延伸着它的范围。

曾经年少爱追梦,满心抱负入长安。而今却只能子然一身,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纵使天空更加广阔,自己却只能仰望,追思故乡。想到这里,他不禁惆怅,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然而,水是那样的清,洗去了离愁,月是那样的明亮,让悲伤无处容身。仔细观望,那孤单的月竟恰好与他的心相似,于是,浅浅的愁思散去了,心绪也渐渐豁达起来。

没有别人,只有一湾江水、一轮圆月、一片矮树。

既然已是如此,与其心怀惆怅,不如好好地欣赏这美景吧。

全诗只字不提诗人出发的背景,不提船行途中的经历,不提诗人的内心感受,只是轻描淡写了舟泊暮宿所见的场景,却刚好表现出了诗人先忧愁,而后坦荡安心的心境。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推荐五首豁达的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公元766-779年前后,许多人都想要摆脱时代的失意、政治的苦闷、人世的困惑,追求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和心境。刘长卿这首《寻南溪常道士》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通向深幽的山谷中,诗人顺着“莓苔”上的“屐痕”一路寻找,希望所寻之人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当他寻到小屋前,看到在远方悠悠的白云和静静的小洲的衬托下,紧闭的房门前生着丛丛碧草,才知自己要寻的人并不在家。

一场雨过后,松色翠绿得如若新生一般,山中弥漫着清新宜人的气息。诗人继续向山中走去,沿着缘山道探寻水源。山中小路曲曲绕绕,峰回路转处,林壑深秀,水声潺潺。诗人在溪花中感到了禅意,于是产生了与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心情。

诗人本意是入山拜访常道士,最后虽然未见道士一面,如领略到了恬静的清趣,这让他的心中充满了惬意和满足。尤其当自在恬然的心境和幽静静谧的物象交为一时,这种满足感就更强烈了。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推荐五首豁达的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浣溪沙·敦煌曲子词》唐·无名氏

浪打轻船雨打篷,遥看篷下有渔翁。蓑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

即问渔翁何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

这首《浣溪沙·敦煌曲子词》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平静舒心的画面。外面下着雨,渔翁却悠然自得地坐在船中,没有垂钓,也没有归家。饮一口酒,吹一吹风,那任游天地间的气度,让人顿感轻松自在。

空荡的湖面上,只有渔翁一人独享着这风雨中的景色,这便是他的生命状态。酒,或许并不是美酒,他却饮得自得其乐。一艘小船、一壶清酒、一竿风月,简单一生,一切都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实,没有一丝的刻意。那令人看后深感羡慕的,不正是这一份自然,这一份淳朴,这一份超脱和这一份自在吗?

万物生长随时、随性、随遇、陆缘、随喜,人生亦然。用轻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随遇而安,不愤不躁,不怨不乱,便没有能让人感到悲伤的事情了。

文章评论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推荐五首豁达的古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