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优美古诗五首(几重相别意,一首晚秋诗)
晚秋是指的节气历中的寒露和霜降节气,应对的是农历九月。但是在诗词中,晚秋多半写的是霜降之后,或者农历九月下旬的景色和情怀。因为此时季节走向最有秋意的秋深,万山斑斓,秋风落叶,晴时景色开阔,日光晴丽,昼夜温差大,晨露和晚霜,带着料峭清寒,风雨来时,草木摇落,寒气逼人,宛如一雨入冬。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气候和物候,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有人悲秋,有人爱秋。
但是无论悲也好,爱也好,最晚的秋天也会随着时间过去,而进入更萧条寒冷的冬天。反过来看,晚秋之美好,在于萧疏中有明气,开阔中有清丽,寒冷中有旖旎,所谓晚秋风物早春诗,是说的这一时期,能够激发人们一种清美的诗怀。
“楚外同文在,荆门得信时。
几重相别意,一首晚秋诗。
日暮山沈雨,莲残水满池。
登楼试南望,为子动归思。”唐末至五代 · 齐己《谢虚中上人晚秋见寄 》
齐己是僧人,但是僧人亦有属于圈子里的情意,在落发出家之后,他们的人际关系,多在同门僧众之间,起居修行,反而会有深层次的亲密和归宿感。虽然外面的人很难度量他们之间的状态,但是既然身而为人,也一定会有正常的离愁和情谊。
唐宋两朝多诗僧,是因为朝廷重视佛教的教化和稳定世俗的作用,所以很多有文化的人进入这个领域。而佛教在中国,和本土文化并不冲突,唐宋两朝诗风蔚然,所以产生了很多诗僧。
齐己也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齐己出家后,四处云游,他历经唐末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外界的动荡之所以没有太影响他,是因为他有山林落脚,还有不断和他保持联系的僧友。比如这位虚中上人,一直和他保持书信联系。
齐己在荆州时,得到荆州节帅高季兴的挽留, 并任命为本地的僧正,管理本地佛教事务,并且安置在龙兴寺,有相当的俸禄。但是习惯了云游和自己安排未来的齐己,并不太快乐。虽然他后半生滞留在此,直到圆寂。
那么接到僧友远方的来信,里面写的是什么呢?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想必也有家常问候,叙旧,以及回顾往事。并且附上了一首诗。
楚地之外,还有同在修行的你,我接到你的信,是在荆州的晚秋。
有多少别离的情绪,都在这首晚秋的诗里。
又,这晚秋,也像一首别离的诗。
于是齐己登高远眺,荆州的山林日暮有雨,雨水注满寺庙前的荷花池。此时荷花凋谢,水面池面。李商隐说,巴山夜雨涨秋池,楚地古代也属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但是齐己身在楚山夜雨中,只说了一句,我因为你,动了回去的念头。
此时齐己已经60多岁,所以这首诗不是刻意的含蓄,而是自然年龄和阅历带来的简短深沉。却又因为佛教的修养,不会流于世俗的悲怆。
但是僧人不打诳语,也会重视内心真实的想法。他到底怀念并且眷念和故人相处的岁月。一念之动,足以真心。
所以这首诗,非常耐读,因为是人性人间的真挚情谊。
“萧萧晚景寒,独立望江壖。
沙渚几行雁,风湾一只船。
落霞澄返照,孤屿隔微烟。
极目思无尽,乡心到眼前。”唐 · 姚合《秋晚江次》
姚合河南陕县人,不过他做过杭州刺史。这是他在杭州的作品。
晚秋风物清美开阔,姚合晚秋黄昏沿着江边散步。
他站在了江边的高土台上,眺望晚秋烟水。
那江中的沙洲,平沙落雁,雁阵次第回旋降下,那沙洲边,有只被风吹泊的野船。
落落晚霞,照在水面和沙洲上,呈现金丽的色彩,而沙洲上有炊烟升起,而水雾云烟,渐渐缭绕在水上。
这是典型的南方水乡图景,但是这仿佛的情景,却让他联想起自己的故乡家园。
故乡虽然是北方地区,但是属于黄河水系,大小河流30多条,也有这样沙雁泊船的景观。
所以一句乡心到眼前,是真的欢喜和感慨。
难怪在江边的高台上,站了很久,他喜欢这里,毋宁说,这里更像故乡。
姚合的诗,多以萧条清涩见长,实际在这首诗里,我已经获得了他内心的答案。他写的都是故乡,那是童年的印记。
“高秋水村路,隔岸见人家。
好是经霜叶,红于带露花。
临罾鱼易得,就店酒难赊。
吟兴胡能尽,风清日又斜。”南唐 · 李中《江村晚秋作 》
都说晚秋风寒,不过你若是在行走之中,或者那种微寒是恰到好处,因为身体发散的热量,足以使你温暖,而身体暖和的人,看到的景色,自然是明丽而舒适的。
看看李中,他这次旅行,是从江边的小路步行进入和经过村庄。
在晴朗的晚秋,路过水边的村落,隔着岸,就可以看到岸上人家。
好在我这一路上,有红叶树相伴,那江边的枫树乌桕,比春天带着露水的花还要红艳。
当然这是化用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不过杜牧是在山上,而他则是在水边,红叶树更加蓬勃,颜色也更美,显得更滋润。
江边的村落,最不缺的就是鱼,这里有的是渔船和渔民,顺路间,就可以购得刚出水的新鲜鱼,只是拎着鱼,到哪里去吃呢?
唐朝的村落虽然也有对外的民宿,但是不同于商业的驿站和繁华市区的酒店,住宿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好酒或者足够狂饮的酒,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想必,他看到了鲜肥的鱼,到底还是没有买。
因为日头刚下午,离黄昏还远,他只能羡慕这里村民的富足,而朝着下一站走去。
不过靠近城市不缺酒的地方,大约又少如此肥美的鱼吧。
有遗憾的旅程,才会让人分外记忆。
“碧天无际细浮香,浅白深黄未著霜。
莫恨花开秋向晚,晚秋方是好风光。”南宋 · 钱时 《新亭观菊二首 其一 》
宋朝的菊花种植以及菊花欣赏,已经具有规模。江苏新亭在晚秋,种植大片的菊花,以吸引游客。而这里也是历史名胜古迹,东晋初期,从北方战乱区到江南的文士们,常聚会在新亭,感慨故国。而南宋这里游客众多,自然也不乏故国之思。
虽然南宋朝廷昏聩,抵制打压一切复国的思潮,但是架不住人们内心的愿望。所以这里遍种菊花,一为重阳之赏,二为切合民众的愿望。
就这碧天无际的菊花规模,也可以看见这个地方是当时人们热衷的旅游胜地。菊花和人气互相推高。
这是一首歌咏感叹新亭菊花繁茂的美好诗章。
大片连绵的菊花,开在碧蓝的天空下,空气中都是菊花的香气,袅袅袭人。
那浅白的,深黄的花朵繁茂盛开,没有一丝被霜寒打败的迹象。
不要怨恨这么好的花,开在晚秋萧条的时节。
晚秋才是菊花的主场,是它们最为风光的时期,也正是有了菊花,晚秋才特别绚烂风光。
南宋的文人多爱国,多傲骨,渴望打败金蒙,国家统一。菊花是志气是爱国的象征。
只是南宋朝廷有着自身的局限,未能统领民众的力量,而最终亡国。但是菊花精神,却在民间一直传承下来。
“山容似画淡弥趣,秋色如诗老益工。
拾级丹梯搴雾荔,背屏翠壁眄霜枫。”清 · 弘历 《常山峪行宫晚秋 其一》
这首诗其实写得非常的好。
常山峪行宫,是清朝皇帝在滦平县的行宫,距离承德避暑山庄只有六十公里,四周峻岭环绕,当窗如屏,好山如活画,面面向人前。
这首诗写得是晚秋的常山峪,此时深秋,所以山容如画,有一种高秋淡远之美。
秋色如诗,且是最美最好的阶段。
一步步走在行宫向上的台阶上,台阶两边的藤蔓苍翠繁茂,等到上了台阶上头,背对着背后的青山崖壁,回望远处山林中的红色的枫树,斜阳落落,好个青红对照,斜阳金碧的美啊。
这里以近处的藤萝背壁,对照远处的如火丹枫,以红色的行宫建筑,对应连绵斑斓的秋山,有一种人在画中的美好。
不过现在的行宫肯定不复当年的华美。或者已经沦为断壁残垣。但是山容与枫树应该是长在的。令人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