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经典诗词名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正月十五日,是传统中国新年的第一个月半和月圆的日子,这是春天的第一个月圆之日,也是传统过年时段的尾巴,以正月十五左右的灯节灯会为最后的高潮,然后年节的氛围趋于平静,开始正常的社会生活。
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赏烟火,并且和家人团圆,已经是千百年的风俗。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一,正月十五起源于古代对于月亮的崇拜,这是毋庸置疑的。人们观察月亮和潮汐和生育都有莫大的关联。所以上古神话里,月神是不死而生育繁茂的蟾蜍精,符合原始人类对于生育延续的需求。上古之人最容易观测的天体就是月亮。用月亮圆缺来定义时光流逝,是早于太阳历的。而月亮是夜间照明的重要天体,伴随着生产力落后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春季又是上古人类从事春耕播种的重要时期,对于月圆的祭祀,在原始部落和农耕社会的早期,就应该盛行。这中间包含各种美好的愿望。
在隋朝,民间自发在正月十五的夜晚,进行傩舞和狂欢,甚至涌入了长安城,以至于惊动了上层,让丞相感觉恐慌,命令停止这种非法的集会,可以说,这是民间对于月亮崇拜的遗俗。而也正是这种喜庆的狂欢,让皇帝顺应民俗,到了唐朝,正月十五成为法定的节日,并和道教传说相结合,定为“上元节”。
上面说的是民间的正月十五,是最具有本土民情和心理的节日诞生的基础。所以正月十五自古就是中国普通民众的节日。
二,那么在上层呢?原始社会的巫就是贵族和领袖,所以最早的祭月的仪式肯定是他们发起和执行,并且也深刻影响了民间。
那么在汉朝,崇尚黄老神仙,神话体系被进一步系统化,“太乙”成为宇宙真神。汉武帝将正月一日立为一年的开始,伴随的就是重大的道家祭祀,以肯定历法和政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那么可以知道,正月的开年活动,是盛大的,其中就包括了涵盖正月十五的太乙神祭祀,那是设高坛,燃烛火,身穿象征仙意的童子们昼夜起舞,祭祀天上星辰,也成为了年节狂欢的一部分。
到了东汉,佛教从印度传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佛教认为印度的十二月三十日,也就是中国的正月十五,有燃灯敬佛的仪式,所以汉明帝号令此夜张灯。第二种观点,是当时的佛教为了立足中国,加上上层人士的推动,蹭了正月十五的热闹。我当然倾向是后者,因为强行推行一种外国宗教,而变成一个盛大的节日,在中国如果没有浓厚的基础,基本不可行。
也就是佛教的燃灯助力了正月十五的热闹。
所以在南北朝,正月十五是个热闹和庞杂内容丰富的日子,有上层的敬神礼佛,更有民间传统的新年新春关于月神以及传统神灵的祭祀崇拜。包括,紫姑神,蚕神等
三,到了唐朝,以道教立国,当然也深化了一些道教的理论和神话,正月十五被法定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号为上元节。举行灯会,自此庆祝元宵节的风俗,代代延传,一代比一代内容更丰富热闹。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 · 杨广《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
上文不是说了吗?正月十五,在民间是个迎神迎春的盛大节日,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人们开始向往汉朝一样的太平,所以在正月十五,很多人自发涌入长安,乡人带着鬼神面具,进行傩舞,人们在街道狂欢,灯火杂沓,通宵不去,对于刻板的大臣来讲,没有见过这种场面,有惊恐和害怕是必然的,好在皇帝还算英明,知道这是民俗,索性放开了这种狂欢。
正月十五,在长安的街道上设立豪华的灯展,他亲自登楼,去享受这种灯火照耀,万民齐欢的春月夜。
这热闹,佛教,道教,民间,皇帝,普通百姓,都在火树灯光中度过。
他站在楼上,一种帝王的振奋。
听见僧人们燃灯诵经,看见街道上矗立的巨大的灯树,人们络绎不绝来往,天上有明月,春风带梅香,万旗招展,当然还有歌颂太平的钟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初唐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
唐朝的长安是有宵禁制度的,也就是在黄昏,城门会闭合,禁止行人进出。
这当然也是保卫帝都的安全。那么只有一个晚上,城门会打开,也只有一个晚上,允许市民在街道上自由穿行游玩。
这就是正月十五的夜晚。有压抑就有释放。
所以这夜是这样的繁华,到处都张灯结彩,燃烧爆竹,而城门也开放,允许进出。许多人骑着马,城市的人涌出去,城外的人涌进来。
灯火通明,夜生活丰富到简直是狂欢和释放。
而且人们这天特别放松,可以通宵达旦的狂欢聚会,不用管时间。
估计此夜创造的消费,为一年之最。
人们期待正月十五,比期待过年更强烈。
唐玄宗时代,特意将正月十五前后两天城市都开禁。不过在其他城市和地区,则宵禁没有这么严格。白居易喜欢江南,就是因为这里经济发达,也没有严格的城市宵禁政策,人们更自由浪漫。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唐 · 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
白居易晚年任杭州刺史,也就是杭州的地方官。
他刻意远离京城,也是回避朝堂上的派系斗争和森严的宫廷制度。在加上他以前从事地方官的经历,让他深知远离皇权的地方,更自由,也更有所为。当然这种所为,不单是个人的自由,而是治理好辖区,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杭州当然有个好处,不用宵禁。这里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是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
那么正月十五夜,是一年是春天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回归月亮本身,中国人对于月亮的喜爱,那是发自天然,何况这是春初春月圆。
在杭州的过年,那真是热闹祥和,白天可以游玩,晚上可以拜访,自然景观和自由相结合,随意热闹而欢快。
可以在海边江头,俯瞰城市烟火,可以自由享受从海上吹来的春风,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升起,那真是天上明月,人间灯火,良辰美景,万分的繁华啊。
就为了杭州这无拘束的正月十五,白居易也不思念长安。
白居易最想是在杭州或者苏州养老,他其实已经放弃了在京城的进取。不过人生多变,因为白居易的政绩和他的德高望重,最后被皇帝召回长安,但是他内心是不快乐的。
以至于晚年住在洛阳,最常梦见的就是自己还在江南。
人最终是知道自己,渴望做回自己。从这个角度讲,民间的生活,更适合他。民间的烟火热闹,是白居易的心头好,也包括了这繁华热闹的民间的正月十五。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唐 · 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和白居易不一样的是李商隐。
这个年轻人,有着年轻人青云直上的美梦,他渴望进入长安,进入长安的政治中心,发挥自己的才干,不负平生所学。
那么帝都的繁华,也在他的追求和梦想中。
此年他因为某事回到家乡,远离了京城的繁华,京城的朋友写信来说,今年的灯会想必比往年更繁华。而在乡村,看着正月十五民间盛大赛神活动的李商隐,明显觉得了这里的原始。
当然若是白居易,一定会爱上这种乡间的民俗,多年的宦海沉浮,他厌倦了京城繁华下的高层倾轧和斗争。
但是李商隐不一样,他还没有进入核心,反而更能领略京城那种灯火通明的繁华美。
月光和灯光遍布正月十五的长安,各种装饰繁华的车马阻塞着街道,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啊。
我在这里闲着,不能目睹京城元宵节的那种繁荣,感觉乡间的赛神活动,是这样的无趣。
那么比神仙更美好的地方,就是人烟稠密,繁华鼎盛的长安哦,就是长安热闹非凡的十月十五。
李商隐这首诗,被奉为写都市繁华和灯夜的经典。
放在现代也很有情境感,当代的大都会的正月十五,灯火通明,各种车辆阻塞,不也是繁华的写照吗?
“人间正月十五日,西来祖意若为陈。
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南宋 · 释鼎需《偈二十首 其十三 》
这是以一个和尚的眼睛看待正月十五。
他肯定认为正月十五是佛教的节日。
作为佛教人士,讲究清修,虔诚,燃灯表心,不是人间这么的热闹吧。
你看人间,楼台上下都是灯火,人们车水马龙在游玩,人挤人,人看人。
这是西方如来佛的意思吗?
而这首诗也恰好说明,正月十五的内核不关佛教。
那是中国人,对于自然对于季节,对于人和未来的看重,是人和人团结庆祝的节日,是人定胜天,创造美好生活和未来的节日。
灯火繁盛,人口兴旺,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