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悲凉六首古诗词分享(西风残照晚来秋,万古销沉一梦中)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秋风乍起,你会想到什么?是故乡的石榴,老街的柿子,还是妈妈做的糖炒栗子。
西晋著名文学家张翰想到的是故乡吴江,那里莼正鲜、鲈正肥,于是辞官洛阳、荣归故土。
他这一挂冠归去,看似云淡风轻,却给后世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历史典故,使得秋日的乡愁有了具体而又诗意的模样。
可当这秋风吹拂到爱国词人辛弃疾心里,想到的则是“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他也思念故乡的煎饼卷大葱,但却不能如张翰从容归去,因为北方故土沦陷,故国正风雨飘摇。他此刻的不还乡,是为了有朝一日让更多的人一起还乡。
其实在古典诗词里,秋风除了能触发莼鲈之思,还能涌动不同的情思,主要以悲秋为主。
大部分人的感受,就像曹丕所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感受到萧瑟寥落。
只有极少数人能发出豁达之语,其中最豪迈不过如伟人所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当然,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不管这秋风里蕴藏了什么,都离不开人生百味。
今日且听秋风吟,观云与月舒。
1.秋风袅袅,芳意难成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两千多年前,宋玉这一声叹息,开启了古人悲秋的传统,很多文人一生都挣脱不了这份哀愁。
初唐诗人陈子昂见到这秋风袅袅,也少不了哀怨忧愁,但写出了对生命的追求与思考。
陈子昂18岁弃武从文,23岁进士及第,34岁便因屡次谏诤得罪权贵,而身陷囹圄。
出狱后难凉热血,他两次随军征战边塞,并在第二次随军征战契丹中因屡次谏言,重蹈覆辙。
这次陈子昂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被贬为军曹,此后不被重用,38岁忧愤还乡。
可不曾想陈子昂在为父守丧期间,被权臣武三思伙同县令段简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狱中。
回首陈子昂短暂的41载春秋,就像这首感遇诗,与其恍如流星的人生暗自契合,一语成谶。
他曾想如春天里的兰草、夏日里的杜若,绽放在各自最美的时节,枝叶葳蕤,馥郁芳香。
他不只要生命灿烂,还要如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对生活抱以高洁美好的追求,独秀林中。
可时光不等人,不经意间岁月已晚,山河已秋,美好的芳华经不住秋风的摧残,已渐渐凋零。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借助兰若摇落,道出自己美好理想的落空,满是悲凉。
如此袅袅秋风,写满时不我待与壮志未酬的哀愁,李益也曾体会: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而赵翼更难忍受这流光容易抛,埋怨这秋风催人老,“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2.秋风渭水,故友情深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一念秋风起,一念故人来。贾岛就曾在秋风习习时,思念阔别已有几度春秋的故友吴处士。
二人相识相知在长安,也离别在长安。当时雷雨交加,贾岛目送着吴处士在漫天风雨中乘着一叶扁舟,朝着福建远去。
至今贾岛还记得那日风雨凄别的场景,仿佛那场风雨如晦的寒意,从未从自己身心消退殆尽。
如今又是一度离人心上秋,贾岛对故友的思念,就像这秋风吹满渭水,落叶飞满长安,丰盈饱满。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不愧是推敲鼻祖与苦吟诗人,一“生”一“满”,思念扑面而来。
“生”本义指草木破土萌发,用在秋风上,增强了秋风渐起、从无到有的层次感与动态感。
而这种渐变过程,还发生在秋风起与黄叶落的时间推进中,尤其还是落叶飘满长安。
这是秋意渐浓的过程,更是思念渐深的过程,这些思念就像这渭水河畔的秋风、长安古道的落叶,是一点一滴滋生出来的,如此饱满热烈,又如此让人悲凉萧瑟。
由此细细品味,“秋风生渭水”远比“秋风吹渭水”,用字更精准,意境更深远。从西北到东南,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就这样喷薄而出,如此富有生命力。
这里有比兴手法,就像现代作家简媜所言:如果问我思念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类似意境的诗句,还有舒亶写给故友的思念: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而秋风里的故友思念,还有杜甫写给李白的生死惦念: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3.秋风残照,万古销沉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唐•杜牧《登乐游原》
木心说,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吹来的。
这种沧桑的味道与怀旧的情结,古人笔下的秋风更不曾缺少,而且充满浓浓的历史兴亡慨叹。
诗鬼李贺就曾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慨叹中唐衰落,“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诗仙李白则在重阳节登临乐游原,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里感叹历史消亡,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而晚唐才子杜牧,也时常登临乐游原,将自己满腹经略之才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寄寓其中。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47岁请求外放湖州时就曾在乐游原眺望埋葬唐太宗的昭陵,道出这无奈之语。
而这首诗,则作于杜牧因饱受小人排挤而被贬之时,这次他登临远望的是汉代五陵所在方向。
杜牧目光所及,感受到的是幻灭与空寂,在苍茫广阔的天地之间,仅存的孤鸟也消逝在天边。
曾经的繁华与古迹,如今也消失在荒芜的乐游原里,沧海已桑田,人事早变迁,只有空悲叹。
细细想来,杜牧“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当时的大汉王朝何等辉煌,可此时五陵原上的树木无一不凋落在萧瑟秋风里。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种加一倍的艺术手法,让杜牧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传达得更为迫切。
大汉的风光已经远去,晚唐更是江河日下,在巨大的历史兴亡交替中,杜牧心怀壮志,却只能无可奈何,就像消失在天边的孤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值一提。
这样的秋风萧瑟,可不正是换了人间。
4.秋风梧叶,羁旅愁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何处秋风至?孤客最先闻。
漂泊他乡的叶昭翁,就曾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感受到秋意浓浓。它来自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缕江风一缕愁。
张翰见秋风想到莼鲈之思而辞官还乡,张籍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而叶绍翁被秋风唤起的“客情”,也逃不过这羁旅愁思,想念家乡的美食,思念家乡的亲人。
但他没有具体言说,只是淡淡地将笔触转向窗外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孩子们在挑灯捕捉蟋蟀。
从梧叶寒声、江上秋风再到儿童促织、篱落灯明,在一悲凉一温暖的反差中,乡愁呼之欲出。
独在异乡之人,最向往的可不就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儿女承欢膝下,父母平安长寿。
那远处篱笆下的灯火,只会让诗人的乡愁更浓,关于故乡,关于亲人,也关于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这样的秋风起、乡愁浓,唐寅也曾深谙: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5.秋风黄菊,清高孤绝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宋•朱淑真《黄花》
世间秋风萧瑟,仿佛能把所有东西穿透,可总有人一身孤绝,到死抵抗。
南宋才女朱淑真曾以菊花自比,宁愿在枝头老去,也不学黄叶随着秋风飞舞飘落。
对于遇人不淑的她来说,不和谐的婚姻,就像这萧瑟秋风,带给人毁灭与沉沦。
可她偏偏要誓死反抗,与不幸福的婚姻斗争到底,而不是忍气吞声,丧失自我。
最终她遇到一生所爱,至于是发生在婚姻存续期间还是之外,众说纷纭,不得而知。
但至少可以肯定,朱淑真没有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敢于对不合理的婚姻说不,实属难能可贵。
这种高洁的追求,与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秉持的***气节极为相似: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风里也可以有高远品格,就像虞世南借蝉声所流露: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还如贺铸在悔恨中也不改其志: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6.秋风画扇,恩情断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一念秋风起,一念相思长,就连李白也曾为思念征夫的女子发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可世间情爱千般,不是所有有情之人都能得偿所愿,最怕的就是有人如秋扇见捐,恩情中断。
就像清代第一才子纳兰笔下的女子,就未曾逃脱故人心变的悲剧,只能如画扇遗落在秋风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开门见山的深情慨叹,将人生的残酷即刻展现出来。
可更残酷的是,故人心先变,却推诿人心本就意变,这可不就是现代版的“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多情的女子只能悲愤地谴责,男子还不如将杨玉环赐死马嵬坡下的唐明皇。毕竟,李隆基曾给予过杨玉环山盟海誓的爱情,而你却薄情到一个誓言都不曾许诺。
这样的秋风,就像欧阳修所写,“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听完古人的这些风吟,不知哪一缕秋风能唤起你的哪一缕情思,又会温暖了谁,寂寞了谁。
愿许秋风知君意,散君心头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