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经典古诗词鉴赏(黄庭坚12首七绝古诗词)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这是一首描写夏夜登高望远的古诗,其中“明月”在其中不仅作为具体的景物存在,而且在这首诗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明月的存在,诗人才能在南楼上望见远处的风景,正是有了朦朦胧胧的月光,诗人才能看见山水一色的美景,才能知道自己闻见的是菱角和荷花的香味。后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无人看管的清风与明月“混为一谈”,甚至让两者水乳交融,仿佛夏夜的阵阵凉意也是清风与明月融合在一起的功劳。
黄庭坚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在仕途上举步维艰,因受人陷害,曾一度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六年,好不容易被召回去做官几个月,紧接着又被罢免官职,不得已来到武昌闲居。当他在夏夜独处时,看见清风明月无人看管,自由自在,联想到自己每当想要有所作为就会被打压获罪,内心的那种怅然若失之感便油然而生。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宋】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这是黄庭坚描写洞庭湖的组诗。诗人在前一首诗中主要描写了自己好不容易被赦免,允许离开那险恶的偏远荒芜之地,几乎九死一生才活着走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达的是诗人劫后余生的喜悦之情,后面两句诗说自己还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只是站在岳阳楼上眺望远方,就已经喜不自禁。这首诗将曾遭遇无数苦难的诗人那种洒脱豪爽的性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言辞恳切,对自己劫后余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黄庭坚的第二首诗主要是承接上一首诗,重点放在了描写岳阳楼上观赏洞庭湖湖中的君山的场景。其中的“满川风雨”,明面上是写洞庭湖中的狂风骤雨,实际上是写诗人所处的政治局势十分恶劣。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政治形势下,诗人还能乐观积极地去欣赏洞庭湖中的美景,足以看出诗人的心性之豁达。第二句诗写出了君山风景的俊秀清丽,称君山的风景远远看去好似雍容华贵的湘夫人。而后面两句诗则是进一步设想,倘若自己能站在波涛汹涌的洞庭湖水浪尖上仔细观赏君山的美景,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一句“银山堆里看青山”,就将洞庭湖中的美景尽收眼底。
实际上,通过这两首诗,足以看出诗人豁达的人生观,只有身处危难还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诗人才能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篇。
据有关资料记载,黄庭坚自从在绍圣初年因为修编国史一事,屡屡被政敌诬陷,遭到朝廷的不断贬谪。直到宋徽宗即位,黄庭坚的政治地位才有所提高。这两首诗的背景便是诗人在遭受一系列的颠簸之苦后,从湖北顺流而下,经过岳阳时,登上岳阳楼去观看洞庭湖中君山的美景,同时,诗人为劫后余生后的自己感到庆幸,而诗人那种历经风雨仍然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读来妙趣横生,又含有一定的人生哲理。
黄庭坚一落笔就写道:“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这两句诗将无忧无虑的小牧童刻画得入木三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图”便跃然纸上。小牧童骑着水牛慢慢悠悠地在村前走过,他那悠扬的笛声随风散步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牧童当真是活出了真性情,这份洒脱自在的生活,是多少陷入名利场的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的。当然,牧童在村前骑牛吹笛的画面也使整幅画卷充满野趣。
诗人紧接着写道:“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两句话历来被奉为真理,被许多人参考借鉴。诗人用长安的名利客,和骑牛吹笛的牧童作对比,发现那些一生都在名利场挣扎的官客,根本不能和悠闲自在的牧童相提并论。诗人对沉浸在名利场的人表示瞧不起,对自得其乐的牧童大加褒奖,在这褒贬之下,就流露出诗人孤芳自赏、不想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诗人还对田园生活表示出了深深的向往之情。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底,黄庭坚移监德州德平镇。赴任前先返乡分宁,然后沿修水东下,诗作于离家赴任途中。
本诗前两句写离别之情,融情入景,深婉地表现出故土难离,无奈而怅惘的情绪。第三句一反常情,故作超脱,末句更是翻出新意,将离情别绪尽付与山川风月。看似旷达淡漠,实则更见思乡望归的炽烈之情。在自然浑成、声情丰美的外表下,仍可见其用意构思的新奇,刻意经营的匠心。
杂诗七首(其一)
【宋】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所写的这首诗历朝历代都被当作名言佳句被众人赏析借鉴。这首诗的格局很大,他将广阔无垠的天地比作一间旅馆,而芸芸众生都只是旅馆中的过客。世道无常,瞬息万变,转眼间,我们原本乌黑浓密的头发,经过岁月的不断打磨,已经变得稀稀疏疏且没有光泽。
诗人的后两句诗写道:“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诗人将荣华富贵和滔天权势比作鹿,将幻想中的世界比作记忆短暂的鱼儿,诗人一方面感叹生命无常,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不过是平平凡凡,碌碌无为,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命途多舛的慨叹。
整首诗的格调深沉凄凉,营造出一种悲凉之感。
北窗
【宋】黄庭坚
生物趋功日夜流,园林才夏麦先秋。
绿阴黄鸟北窗簟,付与来禽安石榴。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当时黄庭坚在汴京任著作佐郎,此诗写他在自己居住地方北窗下的所见所闻。
这首诗将初夏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下语虽然看似平淡但却耐人寻味。第一句“生物趋功日夜流”说的是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繁衍生息,永不停息。随后一句“园林才夏麦先秋”转入了具体的描写,生物的生长变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刚刚进入夏天,而外面庄稼地中的麦子却已经黄熟,等待着人们去收割,从而让我们想到,自然界的道理是这样,那么人世的变迁也是一样的道理。三四两句借窗外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受。诗人坐在北窗下铺着席子的床上,听窗外树上黄鹂的鸣唱,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第四句“付与来禽安石榴”写出了诗人听任自然的心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题子瞻枯木
【宋】黄庭坚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黄庭坚在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于史局担任著作佐郎。那年春季,苏轼主管考试,黄庭坚担任苏轼的属官。就在同一年,苏轼曾在醣池寺壁刻画了小山枯木,诗人看见这幅画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为题画之作。前二句说苏轼在学术上有集大成的特点,书法可与颜、杨并驾齐驱。后二句说正是这些深厚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才使苏轼画出格高韵古的枯木图,达到诗、书、画三者相互圆融的艺术化境。
这首诗的开篇就写道:“折冲儒墨阵堂堂”,可以理解为苏轼用自己的满腹经纶平息了一场关于儒家和墨家的争议,并且苏轼饱读圣贤书,学术上从不偏激,因此他能轻易摆平儒墨之争。不过,整首诗的诗眼却是“胸中元自有丘壑”,这里不仅仅是夸赞苏轼在落笔之前脑子里已经有清晰的画面,更是从侧面夸赞了苏轼平生涉猎广泛,具有超强的综合素养。黄庭坚对苏轼的夸赞毫不吝啬,从这里也足以看出诗人对苏轼的仰慕之情。
寺斋睡起二首
【宋】黄庭坚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
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渔船。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强烈的隐居意图。据说在元祐时期,苏轼和黄庭坚等一应才子都在朝堂上做官,只是,随着***争越来越激烈,苏轼和黄庭坚也不断遭到对手的攻击和污蔑,以至于被迫离开朝堂中心,贬谪到非常偏远的地方做个小官。黄庭坚原本应该在编撰完《神宗实录》后升迁,但是却因遭受对手的污蔑,官职最高才做到著作佐郎,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写。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化用《庄子》中“螳螂捕蝉”和“夔怜蚿”的哲理故事,由此说明“小黠大痴”和“有余不足”实际上都是相对而言的。正所谓螳螂捕蝉,却没有想到黄雀在后。而人世间的种种算计,也和那些长有许多脚的小虫子没什么两样。后面的两句诗就是表达诗人强烈的隐居意图,诗人连做梦都想要“一江风月趁渔船”,与此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尔虞我诈的厌倦之情。
寄贺方回
【宋】黄庭坚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这是黄庭坚写给好友贺铸的一首诗,但是诗人却从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的身上下笔,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秦观不仅是黄庭坚的好朋友,还和黄庭坚一样同为苏轼的弟子,此外,秦观和贺铸也是挚友。
这首诗将三个好友间的深情厚谊写得十分微妙,三个人在词作方面的成就都非常高,并且,秦观在婉约词作上堪称宗师级别的人物,而贺铸在豪放词和婉约词上的写作技艺都十分高超,三人以诗词相交,构思不可谓不精巧。
题阳关图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此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后成为有名的送别诗。宋李伯时画其意为《阳关图》,苏东坡《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有句云:“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为君翻作归来引,不学阳关空断肠。”
黄庭坚此诗作于同时,以委婉曲折之笔,写缠绵深厚之意,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
【宋】黄庭坚
洪福僧园拂绀纱,旧题尘壁似昏鸦。
春残已是风和雨,更着游人撼落花。
元祐四年(1089)三月,黄庭坚与吕元明、毕公叔到汴京的洪福寺游览,见到元明在围墙上的旧题“与晋之醉后,使骑木撼花,以为笑”,遂题此诗于墙。
此诗在写景叙事中寄寓着对时局的忧虑。元祐年间,***争激烈,王安石新法全被废弃,旧***也开始分裂。作者在此诗中予以讽谕,对风雨飘摇的政局表示了焦虑。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