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赏析(梧桐三更雨,相思知不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
另,他与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韦庄,被人们并称“温韦”。
他诗词俱佳,以词著称。诗词在艺术上均有独到之处。
他的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
他的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
随后五代、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
“花间派鼻祖”温庭筠,经典诗词十首,我们一起,听尽梧桐三更雨,只问相思知不知?
— 01 —
最孤寂的温诗:客行驿路板桥霜
《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这是一幅乡村破晓的风景画图,诗名叫“早行”,正文却没有出现一个“早”字。
但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致,无一不在体现着这个主题:
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板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迹。
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是在外游子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这首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 02 —
最深情的温诗:玲珑骰子安红豆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
温庭筠「唐」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首词,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
女子与情郎即将面对着离别,此刻相聚,深深叮嘱,情意绵绵。
她说,远行一定不要误了归期;
她说,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相思之苦,欲说还休。
这首词最精粹之笔,便是这一句。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
— 03 —
最悲戚的温词:水风空落眼前花
《梦江南·千万恨》
温庭筠「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的轻风把我眼前的花儿吹落,碧云在摇曳动荡中横斜到了天际外。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
词句写月、写风、写云,说它们都不懂人的情感。
而水阔山长,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似乎也感受不到我对他的思念。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水风空落眼前花”,有一种水面风来、风吹花落的唯美意境之感。花是落到哪里呢?自然是落在水中。
不禁想起了后来者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同样的清新骏快,但感觉温的这句更显造意深曲。
— 04 —
最怅然的温词:过尽千帆皆不是
《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这首词,写的是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
她梳洗打扮后,在望江楼上独自依栏远望。
成百上千的帆船过去了,盼望的人还是没有出现。
她看着夕阳的斜晖,望着无尽的流水,还有那生满白蘋的小洲,那是分别的地方,思绪顿起,肝肠寸断。
这首小令,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萦绕着一种积极、健康、朴素的情调,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可以说是清丽闲雅,别具一格。
— 05 —
最幽怨的温诗:雁声远过潇湘去
《瑶瑟怨》
温庭筠「唐」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秋夜冷,梦难成,碧空如水,夜云轻荡。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依旧,洒着清辉。
这首诗,明明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却并无“怨”字。
然而,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虽无“怨”字,却怨意自生。
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
诗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女子别离的悲怨。
在轻柔朦胧的月色里,是秋意、碧空、明月、轻云,还有南雁、潇洒,玉楼,加上一位幽怨的女子,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寂寥且怀有哀伤情调的唯美画图。
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的人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浓郁的唯美诗意气氛,却长时间的留在记忆中。
— 06 —
最浓艳的温词:鬓云欲度香腮雪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唐」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菩萨蛮》,写的是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
闺妇醒来,散乱的头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
花容与人面辉映,觉得人面比花还要艳丽。忽然听到那双双鹧鸪的鸣叫,想起那自己的心爱之人。
这首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过程。
虽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我们由此去窥视她的内心。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充分体现了温词密丽浓艳的风格,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意。
— 07 —
最清寂的温词:梧桐不道离情苦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
这首《更漏子》,借“更漏”的夜色,咏“画堂人”的“秋思”“离情”,时间线是从夜晚写到天明。
夜深人静,女主人独守空房,秋雨、梧桐不懂主人的心意,发出细碎的响声,将主人的心都搅碎了。
“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
可词人却执拗地“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
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
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已不重要,只见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
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
— 08 —
最悲凉的温诗:夜来霜重西风起
《回中作》
温庭筠「唐」
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日暮边关阔大苍茫的景象:
边关那千里高山,又到了草木凋零的时候,星星点点的烽火,照应着北伐的大地,让那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倍感凄凉。
西北边境的苍莽辽阔,还有那一份悲壮苍凉,寄寓着诗人客游边地的愁怀。
这种边愁是如此的沉重,不能出世为官,亦不能在边塞建功立业。
在诗人眼前,边塞早已失去了昔日盛唐的荣光,而自己满腹才学却不能受重用而辗转流离,只余满腹的凄苦与悲凉。
— 09 —
最温情的温诗:溪水无情似有情
《过分水岭》
温庭筠「唐」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听到流水一夜潺湲作响,如同深情的惜别之声。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使平凡事物,蕴含一种诗意美。这首短诗,便是如此。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是唐代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
由于温庭筠对羁旅生活的深切体会,对朋友间友谊的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这位有情良伴的欣喜。
这首诗,是温诗里小编最爱的一首。
— 10 —
最惆怅的温词:绣帘花外漏声残
《更漏子·柳丝长》
温庭筠「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声。
这声音惊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头上宿眠的乌鸦也苏醒,就连那画屏的的金鹧鸪好像也被惊醒。
这是一首抒写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词。
柳丝亦如情丝,细雨亦湿心田,如此长夜,思妇本已难眠,却偏偏总有更漏之声不绝。
“惊”“起”雁、乌,更惊起独守空房的相思女子。
寂寞中听更漏声,仿佛石破天惊,甚至连画屏上的鸟都已被惊起,女子的朦胧情态一扫而空,惆怅更重。
词间里的春闺怨苦,其实不必太过在意,难得的是,词人表达情绪情感的手法与方式。
所有的情绪情感,不直接抒写,而是通过旁的事物来表现来衬托。
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几乎都是从具体的物象中反映出来。
▽
勤读古诗词,遍尝人间味,活出释然与精彩!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