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沧海桑田6首古诗词)
0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唐·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少年时便聪明精明,长大成人之才华横溢,企望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永贞元年因“二王八司事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州编制外闲员,且还戴罪在身,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形容在永州的情况是:“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后面又经历了亲眷接二连三的离世,悲痛万分。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深沉的五言绝句,诗人在被贬谪至永州的艰难岁月中,以独特而深情的目光凝视着这广袤天地间的寂静与严寒。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人用简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雪后荒凉的世界景象:群山峻岭间不见飞鸟翱翔,纵横交错的道路亦无行人足迹。
这一极度冷寂的自然景观既是对客观环境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内心孤独无依、遭受困厄心境的象征,凸显了其身处逆境却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片静谧得几乎令人窒息的背景之下,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者驾一叶孤舟,独自垂钓于冰冷的江面上。
这一人物形象是柳宗元自我人格的投影,他在严冬风雪中持守寂寞,不畏艰险,寄寓了诗人在政治挫折面前不屈服、不妥协的坚定意志和独立精神,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孤寂与悲凉之情。
全诗以宏大的叙事画面,细腻的情感抒发,构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
通过“千山”、“万径”与“孤舟”、“独钓”的鲜明对比,柳宗元成功地将个人的遭遇与大自然的肃杀之气融为一体,展现了在逆境中依然挺立的生命力量。
这首《江雪》,犹如一首无声的咏叹调,在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坚韧不屈的人格魅力,令每一位读者都能深深感受到那股穿越千年而不衰的震撼力量。
02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 唐·赵嘏《江楼感旧》
在静谧如水的月夜,诗人独自登上江边高楼,思绪万千,仿佛那流淌的月光与泛着波光的水面相互映照,延展至无垠的天际,也照亮了他记忆中的那些温暖而遥远的画面。
“独上江楼思渺然”起句,揭示出一种孤独而又惆怅的心境,登楼望月的动作,唤起了对过去时光的深深怀念。
曾经一同赏月的人如今已不在身边,这使得眼前的美景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月光如水水如天”描绘出江面月色的空灵秀美,同时也寓言了回忆如流水般绵长深远,且无法触及。
“同来望月人何处”,此句如同一声低回悠远的叹息,流露出对逝去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深切追忆。
“风景依稀似去年”,尽管眼前的江楼景色依旧美丽如昔,但人事已非,往日的美好只能存于心间,难以复现。
整首诗语言淡雅清新,通过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真挚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示了诗人面对江楼月夜所触发的浓郁怀旧之情。
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有对旧友旧事的深情缅怀,虚实相生,使全诗富有空灵神远的艺术魅力,让人读后沉浸在诗人营造的唯美情境中,为那份深深的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而感动不已。
03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 唐·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王维的父亲是位儒士,母亲是位居士,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儒佛的影响。长大成人之后经过政治挫折后,他半儒半佛,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公元741年)年间游历江南之时,诗人寓居云溪别墅时所见的田园风光与淳朴生活。
王维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日出而作、日暮而归的江南采莲图景。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这句诗犹如一段悠扬的乐章,勾勒出采莲女们每日辛勤劳动的生活轨迹。
她们在晨曦微露之际便踏上了宽广的莲塘,忙碌于碧波荡漾的荷叶间,直至夕阳西下,晚霞染红天际时才悠悠归来。
这一情景既体现了采莲女们的勤劳质朴,又展示了江南水乡那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观。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这两句则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采莲女子身上,她们撑着船篙在荷塘中穿行,小心翼翼地不让水花溅起,唯恐湿润了如红莲般娇艳的衣裙。
诗人以细微的动作捕捉和心理刻画,微妙地点出了采莲女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山水田园中的幽趣与宁静之美。
整首诗以淡然的笔墨描绘了江南采莲生活的画面,其中流露出诗人对于自然和谐、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通过采莲女日常劳作的描绘,不仅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并从中提炼出一种超越世俗的高洁情操与淡泊心境。
这使得《莲花坞》成为一首富有浓厚山水田园韵味的佳作,令人读后仿佛置身于那湖光山色之间,为那份纯真、质朴且充满诗意的生活感动不已。
04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 唐·王勃《山中》
天才少年王勃的《山中》如同一幅深秋画卷,勾勒出一个远游他乡、久滞异地的游子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渴望归去的情感。
“长江悲已滞”,以浩渺东流的长江为引,借其奔腾不息却无法带走诗人的愁绪,抒发了内心沉重而难以释怀的羁旅之苦。
这里的长江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诗人情感波澜的象征,那无尽的江水正如诗人无边的思乡之情,滞留在心头,挥之不去。
“万里念将归”,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身处万里之外的异乡,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与期盼早日回归的强烈愿望。
这份思归之情犹如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动着诗人的心弦,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割舍那份对家的深深怀念。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人笔锋一转,从主观情绪过渡到客观景物的描绘。
此时正值深秋,劲烈的秋风吹过崇山峻岭,满山遍野的黄叶纷纷扬扬飘落,这凄美的景象既是对眼前自然景色的真实刻画,又是诗人内心孤独寂寥、哀而不伤心境的艺术映射。
全诗通过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和深沉婉转的情感抒发,成功塑造了一个饱含深情的天涯游子形象,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同时又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山水风光紧密相连。
那绵延不绝的长江、层林尽染的群山以及漫天飞舞的黄叶,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悲凉与苍茫之美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王勃在久客思归之际复杂而深邃的心灵世界。
05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唐·张志和《渔歌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张志和的《渔歌子》宛如一首江南春汛的田园诗画,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春天的独特韵味与盎然生机。
词中所展现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西塞山前,白鹭翩跹,它们翱翔于碧空之上,映衬着山川大地的秀美;江水潺潺,桃花飘零,流水之中鳜鱼肥美,寓意着春汛带来的丰饶与活力。
诗人聚焦于一叶扁舟上的渔翁形象,他头戴青色箬笠,身披绿色蓑衣,置身于斜风细雨的烟波浩渺中。
这既是一种生活的写照,又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渔翁不畏风雨,悠然垂钓,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自由,流露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他的“不须归”并非简单的不愿回家,而是寄寓了一种超脱尘世、随性自然的生活哲学,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豁达心态。
全词色彩鲜明,画面生动,将人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世界,令人仿佛能闻到湿润清新的泥土气息,感受到春雨洗礼后的万物复苏。
这首词不仅是对江南春景的赞美,更是对恬静、闲适生活方式的颂扬,以及对理想人生状态的诗意追求。
它唤起了读者对纯净自然的热爱,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心灵深处那份淡然洒脱的深深共鸣,让人在品读之余,不仅沉醉于唯美的江南春色,更感动于诗人深邃的情感寄托与人生哲理。
06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是一首蕴含深沉历史感慨与坚韧人生哲理的叙事抒情诗篇。
诗人以玄都观为背景,通过十四年的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寓言般地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无情以及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
诗歌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满目沧桑的场景:百亩庭院中,曾经繁花似锦的桃花已随风而逝,取而代之的是平凡质朴的菜花在春风中绽放。
这既是对自然更迭的描绘,也是对世事变迁、权力更替的象征。当年亲手种桃树的道士如今不知归向何处,而历经贬谪磨砺的刘禹锡却再次回到了长安,重返玄都观。
这一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人生的无常与个体的坚守,寓意着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诗人的信念与傲骨始终如一。
十四年前,刘禹锡因作诗讽喻权贵而遭贬谪;十四年后,他虽再度回京任职,但眼前的玄都观已非旧时模样,只剩下青苔遍地,一片荒凉。
然而,即使物是人非,诗人依然泰然自若,借“前度刘郎今又来”一句,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人生观。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自身坎坷经历的感慨与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
通过对玄都观前后变化的细腻刻画,刘禹锡成功传达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纷争之上的人生态度,即面对逆境与挫折,仍能保持那份执着与乐观,从而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哲理意味。
白乐天曾经为刘禹锡抱不平写下诗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这唯美的文字背后,我们能看到一位历尽沧桑、饱尝人间冷暖的智者,带着淡然的笑容,从容地行走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其洒脱的姿态和坚韧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文章首发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