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

longge 03-09 09:28 阅读 我爱育娃
0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先代的圣贤明君我没有见过,后世贤德君王我也看不到。唯有苍茫天地空旷无穷尽,想到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

0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先代的圣贤明君我没有见过,后世贤德君王我也看不到。唯有苍茫天地空旷无穷尽,想到这里不禁胸内悲怀,泪流而下。

陈子昂生于公元661年,于武则天当政时期入朝为官,但也只是一个小官,人微言轻,虽空有才情却并不受重用。当时武则天早已登基,政策上出现很多弊端。

陈子昂为人颇有政治眼光,又性情忠直,所以总是当面将问题的弊端提出来。可是,武则天并不认同他的意见,而且还因为他屡屡口出直言心生不满。当时朝中政***两立,那些常被他提意见的官员便怀恨在心。

有一次,契丹人对当时的营州进行攻打,于是武则天派了武攸宜去进行征讨。而陈子昂则随军出征,担任武攸宜的幕僚。可是,武攸宜看不起陈子昂,对他的话也多不采用,加之他自己性格轻浮,并没多少谋略。

所以,在战场上很快就吃了败仗。当时情况非常危急,陈子昂便极力请求武攸宜给他一万人马,想要作为前锋去将契丹军冲散。可是,武攸宜却不肯派人,反而认为陈子昂有抢功之嫌,于是将他降职。

于是,一个空有才情政见的爱国将士,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军曹。为此,陈子昂简直郁闷不已。他眼看着自己官场无望 又想着国家用人不当,政策不明,内心不免更加沮丧。

独自在西风之中登上他所守卫的蓟北楼,看着远处苍茫的天与地连成一片,他内心不仅感伤、悲寂、进而对着旷古空塞抒下千古孤独。

他眺望着远方,想象着那些古代的圣君和英雄们,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施展才华,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业绩。

他心中也明白,那个时代已经远去,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他抬头仰望天空,那些曾经辉煌的英雄和圣君,如今已经化为尘土,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遗忘。

而他,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下的文人,虽然心怀壮志,却无法在当下的世界中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和苦闷。理想和抱负,看似触手可及,却始终难以捉摸。他渴望能够像古人一样,为这片土地和人民做出贡献,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站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以表达自己的失意与寂寞之情怀。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

02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唐·杜牧《题乌江亭》

杜牧于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诗的开篇,犹如一把古老的铜钟,在人们心头敲响,“胜败兵家事不期”,道出了战争世界的铁律——胜败并非人力所能全然预定,即使是英勇如项羽者,亦难逃此轮回。

这既是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洞察,也是对身处战场的英雄们饱含理解与同情的宽广胸怀。

“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男儿本色不仅在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猛,更在于面对失败时能承受耻辱、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他对项羽在乌江自刎行为的惋惜和婉转批评,暗示其若能忍一时之辱,或许历史将另写篇章。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浪漫而富有哲理的假设:假如项羽能返回江东,凭借那里的英才俊杰,重整旗鼓,也许历史的天平会再次倾斜,楚汉争霸的结局或许将会改写。

杜牧并未拘泥于史实,而是以诗意化的手法,赋予历史以无限可能,同时也寄寓了对项羽未能把握机遇、善用人才的深深叹息。

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开阔,既是对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咏叹,也透射出杜牧对于胜败、荣辱、机遇与抉择的独到见解。

它以“胜败乃兵家常事”为核心思想,贯穿始终,以此映照人生的起伏跌宕,让人在品味历史之余,感悟到生活中的坚韧与智慧,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回味无穷。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

03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 唐·王轩《题西施石》

王轩少年时游历此地,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传说,不禁流露出深深的情感。

千峰竞秀,层峦叠嶂;江水碧波荡漾,岸边嫩草翠绿欲滴,昭示着盎然生机与万物复苏的季节更迭。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为读者铺开了一幅动静相宜、情景交融的春日图景。

“今逢浣纱石”,诗人巧妙地将视角引向主题——那块曾见证西施浣纱倩影的石头。

这块石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它静静地立于江畔,唤起人们对过往人事的无尽遐思。

“不见浣纱人”,犹如一声轻轻的叹息,诗人以物忆人,表达对古代美女西施的深深怀念,以及对那段久远历史的感慨。

浣纱石依旧,但浣纱人已杳然无踪,这种古今对比和人事变迁,引发人们对于时光流转、英雄美人终成过客的惆怅与沉思。

行云流水,借景抒情,画面感十足,融情于景之中,使得诗意与画境相互映照,相得益彰。诗人通过对西施石的咏叹,寄寓了对美丽与短暂、永恒与变迁之间深刻哲理的探索,以及对那些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美好形象的深切怀旧之情。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

04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唐·杜牧《泊秦淮》

杜牧的《泊秦淮》是一首深蕴忧国之情的抒怀诗,诗人构建了一幅秦淮河畔月夜景色,并借此寓言式地揭示了晚唐社会的潜在危机与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在朦胧的月色下,秦淮河水被轻烟寒气所笼罩,沙洲静默,诗人停舟靠岸,耳边是酒家传来的阵阵喧嚣,眼前则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诗人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巧妙地将现实场景与历史记忆相融合。

那些卖唱女子沉浸在陈词滥调的靡靡之音中,全然不识国家兴衰的沉重分量,而那曲后庭花正是昔日陈朝末代君主沉迷声色、荒废朝政的象征。

此情此景触动了杜牧对时局的忧虑,他深切地意识到,当权者若一味沉溺于享乐之中,无视前车之鉴,唐朝恐将步陈朝之后尘。

秦淮河的夜色不仅承载着眼前的浮华,更投影出历史的镜像与未来的隐忧。

诗人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把个人的感怀融入到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精炼含蓄,情感深沉有力,充分展现了杜牧作为一个关心社稷、心系天下的士人形象。

他的感慨既有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现实世态炎凉的无奈叹息,杜牧出生和生活于一个显赫家庭,作为一位官二代,富二代的杜牧,有如此家***怀那是相当难得的。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

05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 唐·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是汉朝梁孝王刘武的皇家园林。到了盛唐时期,又有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贺知章、李龟年等文魁泰斗们的穿插相约的文化盛地,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地标。

岑参梁园为背景,将读者引入一幅暮色降临、群鸦纷飞、仅余三两户人家的萧条画卷。

昔日繁盛一时的梁园,在岁月的冲刷下只剩下断壁残垣和几株庭树,然而春天的到来并未因人事的变迁而改变自然的轮回,旧时花木依旧如期绽放,盎然生机与满目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岑参笔下的梁园春景,既是对历史繁华的一声叹息,也是对当下寂寥的一曲挽歌。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通过描绘春日里庭树依旧开花的景象,更加突出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苍凉感。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那个逝去年代才子佳人、宴游盛会的怀念,也寄寓着自己对于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感悟,以及个人仕途失意、才华未展的哀愁。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又含蓄,尽管字面上写的是梁园的春色,实则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历史沧桑感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情。

诗人仿佛置身于那座曾经辉煌如今却已荒芜的梁园之中,体味着难以言表的忧思与惆怅。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

06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一天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寻欢作乐之所。

回望长安城中,骊山的景色层层叠叠,令人目不暇接。那山顶之上的千重门扉,一扇接一扇地缓缓打开。

杜牧骑着马儿穿越这古都,穿过尘土飞扬的大道,那马蹄声中似乎回荡着历史的沧桑。

突然间,一阵轻盈的笑声传来,那是一位妃子,她眼中的欢愉如此清澈,而她并不知道,这背后的笑意是因为南方送来的新鲜荔枝。

荔枝,这小巧的果实,曾经是唐玄宗为杨贵妃所宠爱的佳品。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他下令千里迢迢地从南方运送过来。

这其中的劳民伤财,早已成为了历史的笑柄。而杜牧,正是用这小小的荔枝,巧妙地勾画出那段荒诞而又真实的历史。

诗中的华清宫,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那里曾经充满了欢声笑语,但背后却是无数百姓的血泪。而如今,一切已成过往云烟,但历史留下的伤痕却永远刻骨铭心。

杜牧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现实的讽刺。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美好与黑暗。他用华清宫的旧事,巧妙地隐喻出当下社会的种种弊端。

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醒。杜牧通过这首诗,向世人传达了他的情感与思考: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不能因为一时的繁华而忘却历史的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吸取历史的教训,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


文章评论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6首怀古咏史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