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经典诗词有哪些(秋思4首古诗词)
#秋日生活打卡季#
冬天是寂静的独白,夏天是热泪的告别,春天是生命的桥梁,而秋天则是所有季节的渗透,让人们感受生命的独特与美丽。
在古典诗词的浸润中,我们似乎能领悟到一种特殊的韵味。对于华夏儿女来说,秋意早已深深烙印在心中,尤其在秋季来临的时候,这种感受更为强烈。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春天容易让女子产生思念,秋天则容易让男子引发感怀(伤春悲秋)。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凋零,往往容易引起古人,尤其是文人的敏锐感触。
这种多愁善感,对于古人来说,如同一种随时存在的情感,只不过在春秋两季,更为显著和典型。
就像我们即将踏入的九月,“云天收夏声,木叶动秋色。”此时尚处于夏季与秋季的交替阶段。然而,在清晨与晚风中,人们已经能感受到初秋的凉意。南宋诗人刘翰曾在立秋之夜写下,“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这便是在萧瑟秋凉的感触下创作出的诗句。
然而,真正的秋凉,还是在农历九月。那时,白居易在暮江之前低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黄巢落第之后,挥毫泼墨,感慨万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王勃则登上高台,远眺故乡,“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现在,让我们在这个金秋的季节里,跟随古人的步伐,调动我们的情感,迎接人间九月,共享秋思与秋色。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守卫边关的楼宇已再无行人的喧哗,夜晚的边塞只传来孤雁的哀鸣。今日已进入了白露的节气,却仍不及故乡的月儿明亮。虽有亲朋好友,但都各自散落天涯,家园也早已不复存在,生死消息无从得知。寄往洛阳的家书始终未能到达,更何况在这连年战乱之中。
白露是九月的第一个节气,也是立秋后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昼夜温差逐渐增大,鸿雁南飞,鸟儿储备食物过冬。农民们也在这个时候收获,感到无比的喜悦。然而,公元759年,杜甫在秦州因为关中大旱和安史之乱,无法享受这个丰收的季节。他听到戍鼓声,看到行人断绝,在塞北清秋的鸿雁哀鸣声中,想起了故乡和亲人。
杜甫感叹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珠在此时此地显得格外晶莹剔透,而故乡的月亮在他的心目中更是皎洁空灵。然而,他与兄弟早已分散在各地,生死未卜,这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战乱的哀痛和人世的无常。
在这个白露月夜,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无数个家庭分崩离析、音尘断绝的情景。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生死未卜相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才是盛世所愿。韦应物在这个白露月夜也怀念着兄弟,写下“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的诗句。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绿野堂建成后,它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会指着这座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裴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他们根本不需要在门前屋后种花。
尊师重道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每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对于老师的赞美,最高境界莫过于“桃李满天下”。这个成语最初是在赞扬狄仁杰的功绩,说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绿野堂是裴度晚年的居所,也是他与文人名士诗词唱和、交游聚会的地方。在白居易的眼中,“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的名相裴度,新宅占尽了物华天宝,而“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将对裴度的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苏轼重游扬州平山堂,追忆恩师欧阳修的知遇之恩,深情写下,“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这句悼念之词,也是苏轼向恩师欧阳修的致敬,满怀哀思。
教师节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尊师重道,感恩师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怀念那些曾经教导过我们、给予我们启迪和智慧的老师们,感恩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宋•谢逸《点绛唇·金气秋分》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转凉,月亮看起来特别明亮。大街小巷里,人们都穿上了长袖衣服,有些地方还能闻到淡淡的桂花香。这个时候,我喜欢和朋友一起聚在桂花树下,喝杯热茶,聊聊天,享受这个美好的季节。
秋分,是阴阳相平衡的日子,因此昼夜长短相等,寒暑也保持平分。
每年的这一天,在九月份,天地间的万物恰好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就像春分一样。
不过,秋分是逐渐走向萧瑟寒冷,而春分则是迎接生机勃勃的季节,走向生命的两端。
然而,这并不妨碍古人在秋分时节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那种独特的秋天的清新和凉爽。
它还不是李煜笔下那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压抑和沉闷,而是谢逸笔下的清爽空灵与清凉晶莹,萦绕在风清露冷之中,弥漫在明月光满之中,洋溢在十里桂香之中。
这种凉意不会深入骨髓,但它的存在却能让人感受到,仿佛被包裹在水晶球里,内外空明。
在这样的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的时刻,难怪谢逸会遥想仙宫宴会,仙女们在那笙乐玉管声中,衣袂飘飘。
如此的美景,正如清代词人顾太清所言,“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
在秋分时节,有人向云端飘渺而去,也有人留在人间,陈允平写下“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的诗句。
贾岛在诗海中徜徉,“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赵师秀则安然在道院中,“筠州郡斋近,安坐过秋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庭院里的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喜鹊和乌鸦。秋露悄悄地打湿了院子里的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天空中明亮的月亮,但谁知道这秋思之情会落在哪一家呢?
望月怀远,是自古以来的情感方式,尤其在中秋节时。月光如水,思念如潮。中唐诗人王建,以一百首《宫词》名震,也曾在一个中秋月夜思念远方的朋友。
他没有像苏轼那样深情祈盼,也没有像刘过那样悲凉慨叹。他选择用诗歌表达思念,他的表达方式很特别。他没有直接说出思念的对象和内容,而是描绘了一个铺满月光的庭院,创造出一种思念的氛围。
在这个庭院中,月色如水,地面如被霜覆盖般白净。乌鸦静静地栖息在树上,仿佛被这洁白清冷的地面吸引。凉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夹杂着露珠浸润过的清冷气息,无声地进入庭中人心中。
他选择了“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既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也展现出一种虔诚的思念姿势。就像杜甫设想妻子望月思念他时,“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只有长久的坐立才会被露珠打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这句诗通过反问,表达出深深的思念。他从望月怀远的众人中脱离出来,将情意定格在这个飘着桂香的庭院。他何曾不知道秋思落在谁家,只是用这样的反问,让人禁不住反问自己为谁所思,为谁所念。
这种空灵婉转又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成为无数思念之人的缩影。在中秋月圆之夜,这首诗常常被人们提及和传唱。
我们也可以从容走进九月,感受秋光的美丽和诗意的悠扬。让我们把这份诗意带入生活,让思念如桂花般静静开放,散发出清新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