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推荐优美6首桂花诗词)
#秋日生活打卡季#
桂花以其香浓韵美而备受赞誉,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对象。其香气的浓厚与淡雅相得益彰,令人心旷神怡。
桂花的形态优美,它的花朵虽小但密度极高,花朵颜色淡雅,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被视为“花中君子”,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大名花。这四种花都是文人雅士的最爱,常被描绘在诗词中,表达作者的高洁情操和孤芳自赏的感受。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那些填充着桂花馅的糯米元宵,足以让符曾垂涎欲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曾经在春夜的山区中,感受到桂花静默的凋零,体验到了空寂而安详的内心。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对杭州的月桂潮头情有独钟,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在年轻时,曾经桂花飘香的美酒,感叹岁月如梭,光阴似水,如同流年般一去不复返。
桂花拥有刚柔并济的韵味,还有优雅清高的气度,可以寓意着操守、传承和纪念,千古流芳。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早在屈原的《九歌》中,桂树就被赋予了美好高洁的象征意义,而张九龄在被贬谪到荆州之后,也依然延续了这种传统。他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仕途,从岭南走到长安,从年轻的进士到年过半百的宰相,然而却因为奸臣李林甫的排挤和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无法挽回盛唐的衰落。尽管如此,他仍然用家乡常见的桂花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并以此表明他忠君爱国的本性和高洁的品性。
与此同时,张九龄也借用了空谷幽兰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如兰花般高雅、桂花般清新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让山中隐士折服,也代表了读书人的一种心声。他用草木有本心来比喻自己的忠君爱国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出于本性使然。这与屈原的高情远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进一步强调了他自己坚持高洁品性的决心。
正如元代杨维祯所言,“桂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不以无信而改德易行也。”君子应如桂树一般,不因无人欣赏而停止芬芳,不因环境或处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德行。这种君子的品格,正是坚持自我的典范,无论环境如何,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轻易妥协,这也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唐•李白《咏桂二首•其二》
李白笔下的桂花树,犹如张九龄一样,拥有清雅高洁的特质,同时也展现出坚韧耿介的品性。
张九龄在遭受诽谤后,依然能够保持清芳,不受环境影响,这种高洁清风的精神,与李白的洁身自好不谋而合。
李白在表达自己的心志时,将自己比喻成南山之桂,将那些通过不当途径获取官职的人比喻成寻常桃李。这些桃李出自权贵之门,依靠世袭或趋炎附势步入仕途,这种现象很不公平。李白在干谒之作中抨击这种现象,表现出他的耿介精神。
与王维一样,李白也不屑与这些官僚子弟同流合污。他们品行高洁,坚韧不拔,而且具有真才实学。
那些桃李虽然一度荣耀,但经不起寒霜的考验,难以长久存在。而桂花树却能在岁寒时依然不凋谢,绿叶茂盛,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李白深信自己拥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在结尾呼吁伯乐:“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他希望伯乐能够欣赏他的才华,给他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
刘禹锡在追求真才实学和高情远致方面也有所表达: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不要羡慕春天里的桃李芬芳,桂花会在秋天结出果实,展现出真正的价值。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唐•李商隐《昨夜》
李商隐笔下的桂花香,源自于人世间的尘土飞扬,却拥有着一种不逊色于仙界的缥缈迷蒙,恰似他描绘的爱情一般。
在丧偶之后,李商隐暂居在岳父的洛阳崇让宅内,满心凄凉。在这个夜晚,他听到了杜鹃的啼鸣,这并不让他感到悲伤,只是感叹流年似水,岁月荏苒。
李商隐并没有陷入对草木凋零的感伤之中,因为他有更惋惜的事情——那尘土飘扬,落满了妻子曾经的闺房,甚至让摇曳的烛光也变得黯淡无光。
同时黯淡下去的,还有李商隐的心房与人生,失去了光彩,找不到方向,只能在回忆中沉沦。
昨夜他独立在西池边,任由寒露渐浓,溢满庭院。他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星辰和梦境之中,为了谁而彻夜未眠。
西风吹过,不时吹散月中桂花幽香,在这若有似无的香气中,李商隐感受到的不是情断,而是痛不欲生。
正如他所写,“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自妻子香消玉殒之后,他的世界再无美人的幽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在中秋佳节,王建置身于庭院中,四周弥漫着清冷的白露和桂花的幽香。他深深地思念着故友杜郎中,同时也怀念着远方的故乡。
这份思念,就像秋夜的明月那般皎洁,像白露那般清冷,又像桂花的清香那般淡雅。思念瞬间落地成霜,晶莹剔透,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他的心灵深处。
贾岛曾写下“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用“生”与“满”传达出对故友的思念。而此刻,王建的思念也如同这秋露一般,无声地润湿了心头的桂花,却又不知何时飘然而去。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这个寂静的中秋夜晚,诗人的思绪被无尽的秋思所填满。这些思念如同飘落的桂花,轻轻砸中他那颗柔软的心房。
王建不禁想起辛弃疾所描绘的中秋丹桂之景:“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这样的画面温馨而美好,让人陶醉于那醇香的美酒与璀璨的月光之中。
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
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
——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
雁塔题名处,蟾宫折桂新。桂花除了象征高洁、坚韧,还代表着荣耀,即及第的喜悦。
晋武帝询问郤诜对自己的评价时,郤诜将自己比喻成“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就是折桂的典故的来源。
在唐朝,蟾宫折桂逐渐成为进士及第的美好象征,寄托着天下读书人的理想追求。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深深感受到了蟾宫折桂的欣喜与荣耀。
因为他不只自己早早及第,比他小四岁的弟弟白行简在五年后也紧随他的步伐金榜题名。更让白居易欣喜的是,比他大二十岁的堂弟白敏中也在三十岁那年蟾宫折桂。白家兄弟三折桂,可谓是荣耀至极。
白居易对这个幼年丧父的堂弟可谓是长兄如父,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也忘不了谆谆教导:在文墨上要小心谨慎,不要轻易发表言论。
他还现身说法,告诫堂弟不要像自己曾经蹉跎了岁月,年过半百才成为天子近臣,位居中书舍人。
进士及第只是敲门砖,“贵向烟霄早致身”才是关键所在,白居易对堂弟寄予祝福与厚望。
而白敏中也没有让堂兄失望,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宰相。但他最终因为一些毁誉参半的行为,死后谥号一个“丑”字。
除了白居易,温庭筠喜闻友人及第也曾慨叹: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雾尚飘蓬。
而当下高考的学子们,心中所求也不过如郑德辉所云: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古人笔下的桂花,不仅被分为自然界和仙界的不同类型,还根据其科属,分为樟科的桂树和木犀科的桂花。
《山海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其上多桂”,以及屈原所描述的桂舟、桂棹、桂栋等,主要指的是樟科的桂树。
而易安的诗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则是指木犀科的桂花。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古人会将它们视为同一种植物。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关于桂花的所有美好寓意,都被李清照以一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加以概括。
李清照对桂花赞不绝口,不仅因为它的颜色和香味,更因为它的品质和独特韵味。她认为,桂花具有一种不流于俗的温柔淡雅和高洁致远的特质,这使得它独秀于林中。
只有具备这种气度的女子,才敢于发表一篇《词论》,对宋代词坛的大师们进行一针见血的点评。
甚至连苏轼也无法得到李清照的青眼,她批评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同样将桂花视为群芳之冠的还有与李清照齐名的朱淑真,她曾写下“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的诗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中秋来临之际,让我们全身沐浴在明亮的月光和浓郁的桂花香中。在这个清新的欢乐中,我们在悠闲时光中享受美好,一起度过每一个黄昏和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