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秋天唯美8首诗词)
#秋日生活打卡季#
秋日寂寥,霜风凄紧,万物凋零,生灵哀歌。
然而,在古诗词中,悲秋之情却被描绘得如此美丽而深沉。
诗人墨客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将秋的韵味和伤感融入字里行间,使读者在品味诗句时,领略到秋天的独特魅力。
当秋风乍起,大部分人的感受,就像曹丕所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感受到萧瑟寥落。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荔枝姑娘与诸君,且坐观云卷云舒,静看月阴圆缺。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的气息真让人悲伤啊!在这凉风萧瑟的季节里,草木都凋零了,衰败了。
宋玉用一声叹息,开启了古人对秋天的悲凉情感,许多文人墨客都沉浸在这份哀愁之中。
当陈子昂看到这秋风悠然,也难掩心中的哀怨和忧愁,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追求与思考。
陈子昂在18岁时放弃武艺,开始从事文学创作,23岁时成为进士,然而却在34岁时因多次进谏而得罪权贵,被关进监狱。
从监狱出来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两次跟随军队前往边塞征战,但因多次进谏而再次遭受打击。
后来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因多次进谏而再次遭受打击,他被贬为军曹,不再受到重用。在38岁时,他因忧愤而回到家乡。
然而,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陈子昂在为父亲守丧期间被权臣武三思和县令段简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最终在狱中冤死。
回首陈子昂短暂的41年人生,他的生命历程就像这首感遇诗一样,与他的流星般的人生相契合,最终成为一句悲伤的谶语。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他曾想像兰花和杜若一样,绽放在最美好的时节,拥有枝繁叶茂、香气袭人的美好生活,然而美好的年华已经凋零了,一切都落空了,满是悲凉。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在这秋天的气息中,我思念起了阔别几个春秋的好朋友吴处士。我们在长安相识,也在那里分别。
当时,雷雨交加,我看着你在风雨中乘船远去,身影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
如今,又是一年秋风起,我想念你,就像秋风吹过渭水,落叶飘满长安,满心都是你。
秋风从无到有,逐渐生起;落叶从绿到黄,铺满大地。这不仅是秋天的变化,也是我思念你的过程。这些思念如同秋风吹过,落叶飘零,滋生在我的心底,热烈而深沉。
我反复品味这句话,“秋风生渭水”,它比“秋风吹渭水”更具韵味和意境。这不仅描绘了地理上的西北到东南,更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喷涌而出。
思念是如此沉重,像一座秋山的落叶;又是如此鲜活,像秋风吹过脸庞。在这个秋天里,我怀念你,就像杜甫思念李白一样: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他在他乡还好吗?你是否也会想起,那日风雨凄别的场景?那场风雨如晦的寒意,从未身心消退殆尽。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的《秋风引》
叶昭翁,漂泊在异地他乡,曾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感受到浓厚的秋意。这种秋意,源自于落叶的飘零和秋风的萧瑟,如同他内心深处的乡愁一般,无法言说。
当秋风拂过,张翰想起了家乡的美食,辞官还乡;而张籍则在洛阳城中,被秋风引动思绪,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叶绍翁也在这秋风的吹拂下,勾起了旅途中的思念之情。他不禁想起家乡的美食和亲人们,这种思念如同窗外的灯火一样,温暖却又充满悲伤。
然而,叶绍翁并没有直接表达这种情感,他只是用淡然的笔触描绘了窗外篱笆下孩子们挑灯捕捉蟋蟀的情景。这种欢乐的场景与他的孤独和乡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显出他的内心悲伤。
无论是梧叶寒声、江上秋风,还是儿童促织、篱落灯明,这些场景都带出了诗人的乡愁。在悲凉与温暖的对比中,诗人对于家的向往,对于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于已逝童年的回忆,都变得愈发强烈。
那些远处的篱笆下灯火,无疑让诗人的乡愁更加浓厚。这不仅仅是关于家乡的思念,更是关于那些无法忘却的记忆,关于那些温馨的时光,关于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再次触及的天真和单纯。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宋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苏轼独自一人异乡把盏赏月,往事不堪回首。
人生几度新凉”,被贬黄州之后的他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两首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
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
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
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细细读来,苏轼此哀怨隐忍之作,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宋•朱淑真《黄花》
世间秋风凄凉,似乎能穿透了所有,然而,总有人保持着孤独和坚韧,至死不渝。
南宋时期,才女朱淑真以菊花自喻,她宁愿在枝头凋零,也不愿像黄叶一般随风飘散。对她来说,不幸的婚姻就像这凄凉的秋风,带给她毁灭和沉沦。
然而,她选择了坚决抵抗,与不幸的婚姻抗争到底,而不是默默忍受,失去自我。最后,她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至于这是在婚姻存续期间还是之外,有多种说法,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朱淑真从未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她勇敢地对抗不合理的婚姻,这实属难能可贵
她的这种高尚追求,与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所秉持的***气节相得益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风中同样蕴含着高尚的品格,正如虞世南所借蝉声表达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此外,贺铸在悔恨中也不曾改变自己的志向: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唐•杜牧《登乐游原》
“秋风起落叶满地黄,岁月匆匆岁月凉。”这样怀着深重的沧桑感和怀旧情结,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流逝。
古人笔下的秋风不仅有着浓厚的怀旧情结,还常常带有历史兴亡的慨叹。
李贺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表达了对唐王朝衰落的感慨:“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李白则在重阳节登临乐游原,感叹历史的消亡,写下了千古登临之口:“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而晚唐才子杜牧,也时常登临乐游原,将自己满腹经略之才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寄寓其中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47岁请求外放湖州时就曾在乐游原眺望埋葬唐太宗的昭陵,道出这无奈之语。
杜牧的这首诗则表达了在他饱受小人排挤而被贬时对汉代五陵的眺望。
杜牧目光所及,感受到的是幻灭与空寂,在苍茫广阔的天地之间,仅存的孤鸟也消逝在天边。
曾经的繁华与古迹,如今也消失在荒芜的乐游原里,沧海已桑田,人事早变迁,只有空悲叹。
大汉的辉煌已成往事,晚唐时代更是每况愈下。在这巨大的历史变迁中,杜牧怀抱宏大志向,却毫无作为,如同一只消逝在天边的孤鸟,深藏于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无人问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念相思醉心扉。李白的诗句曾为思念征夫的女子倾诉,秋风吹不散,情深似玉关。
然而,世间情爱千般,恩情中断的悲剧时有发生。就像清代第一才子纳兰笔下的女子,如同画扇遗落在秋风中,未能逃脱故人心变的悲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深情慨叹揭示了人生的残酷。更令人痛心的是,故人心已变,却还试图将责任推给变化的自然人性。这无异于现代版的“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多情女子悲愤地谴责,男子薄情到连一个誓言都不曾许诺,真是比不上唐明皇赐死马嵬坡下的杨玉环。在这刻骨铭心的秋风里,如同欧阳修所写,“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 清 ] 赵翼《野步》
赵翼因寒冷而换上木棉重裘,拄着拐杖在近处游览。“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赵翼,当时六十三岁,已退居在家,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埋怨这秋风真的多事。
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此词写春景,伤春未免无聊;而《野步》此诗写秋意,悲秋更觉沉挚。
多么希望能有那么一缕轻柔的秋风,温柔地吹拂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无尽的思念中找到些许慰藉,带走我所有的忧愁,抚平我们内心的伤痕。
这缕秋风,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默默地听我们诉说心事,用它的温暖给我们最真挚的陪伴。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妥请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