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哀鸣苍生5首诗词)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战争始终是残酷的,古今如一。它伴随着流血,带来了无家可归的困境,而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者。
作为华夏***,我们自古就崇尚和平,不断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执着于维护和平。
最近的国际局势,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所指何事。
很多国家,那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不想谈这些敏感的话题,但是我想借用杜甫的一句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我希望有人来收拾这些凶狠好战的人,从此世界和平。
今天让我们学习一些憎恶战争、向往和平的古诗词。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先秦·佚名》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冯梦友说:宁愿在太平年代做一条狗,也不愿在动乱的社会里做人。也许,今天这位妇人,就宁愿做平民百姓的鸡鸡鸭鸭,且尚齐齐整整。
丈夫应征去远方,服役期限难以估量。他何时才能归来?夜幕降临,鸡已归巢,夕阳西下,牛羊成群归山。丈夫在远方服役,我怎能不深深思念?
丈夫赴边疆去服役,每日思念,痛恨日夜漫长。何时我们才能再相会?鸡已纷纷回笼,夕阳逐渐落下,牛羊也已回家。丈夫在远方服役,但愿他能免受饥寒之苦!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铺陈,只有真情实意的浅吟低唱。
妇人在日复一日的夕阳西下、牛羊牧归这样平常的场景进行描写,妇人看到此景,自然想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触景生情,不禁满怀惆怅;同时细腻真实地刻画了妇人的心理,如此思念丈夫,却在无可奈何之下,将思念转化为祝愿和期盼,间接表达了劳役(战争)带给万千家庭的痛苦与不幸。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说:许多战士已经战死在河边,变成枯骨,而守在家里的妻子还在日思夜想的盼望他们早日回来团聚。这不,今天这首诗里的男主角能不能活着回去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此时烽火连天。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一曲《关山月》无奈地听着笛声,想起万里之外的妻子,不禁愁绪满怀。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个时间段,这样的情景,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崩溃了。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他说:征战中死的都是戍卒,但战功却全都是将军。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与悲哀,今天王昌龄的这首诗就是这个意思。
蝉在稀疏空旷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秋高气爽。出塞后再进入边塞,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了,到处都长着黄芦草。自古以来幽州和并州的英雄豪杰们,都与黄沙和尘土相伴到老。不要学那自恃勇武的游侠儿,自命不凡地夸赞自己的骏马好。
在八月的秋天,桑林已经一片空旷,一眼望去尽是枯败之景,不时传来蝉鸣声,萧关道上十分萧瑟、荒凉。
诗人长期羁旅在外,一次次出塞入塞,此时的天气寒意十足,边塞上到处长着黄芦草,烘托了秋天的肃杀之感。
旧时的英雄豪杰,为了建功立业来到边塞重地——幽州和并州,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与尘土一起衰老,就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和惋惜。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疆好”描写了“游侠儿”的傲气,与上文的“幽并客”形成对比。
这些“游侠儿”自命不凡,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
边塞自苦以为就悲凉苦寒,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戍边在外的人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唐·杜甫《征夫》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若是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若是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葬身于荒野杂草之中。
你看现在十户人家还有几个人在?没有人相互照应,就算有千山万岭也只是白白多夸耀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只有行人在哭泣,城市里已经听不到欢乐的歌声。
人们只能把兵器藏进口袋里,扛着兵器四处奔走,像漂流的桃梗一样不得安定。现在官军还没有打通蜀道前来增援,蜀地已经不保了,我该怎么样安排自己的前途呢?感觉很失落和无奈。
这首诗是一首哀悯黎民、心忧社稷的情怀。战争来了,男人都上了战场,女人在行人路上哭哭啼啼,他们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造成的人口减少社会混乱。
自己比喻为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写自己漂无定所。通过写现实蜀地未通暗含自己的前途渺茫,对自己和国家产生忧虑,对战争产生强烈的不满。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东汉末年·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顾炎武说:连续的征战将天地搞得一片衰败,天下黎民百姓痛不欲生。接下来的这首诗里的情景不就是这样惨不忍睹让人肝肠寸断么?
长安乱成一团,就是因为李傕和郭汜等人胡作非为,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我决定去荆州找新的安身之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的经历了。
送别的时候,亲戚朋友们都特别伤心,他们都依依不舍地来给我送行,谁知道彼此还有没有明天呢。
出门后,眼前的一切都很萧条,除了白骨就是白骨,看到这一幕令我触目惊心。
一个面黄饥瘦的妇女坐在路边,无力地把孩子放在细草上。婴儿的哭声让母亲撕心裂肺,妇女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然后只能独自哭泣着离开。都说骨肉不离皮,可是
“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我们母子怎么可能都活下来呢?”
不等她说完,我就赶紧骑马离开了,因为实在不忍心再听这些话了。
我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走。回过头来,我远远地看着长安城。
我感到很悲伤,想起了《下泉》这首诗的作者思念贤明的国君的心情,我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
这首诗作者将惨绝人寰的事例罗列出来,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果然是有道理的。
热爱和平吧!不要战争和武器;不要恐惧和悲伤;不要憎恨和饥饿。
为了和平,为了我现在的和平,为了永久的和平,让可怕的战争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