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经典诗词大全(流水高山有至音,且听高山流水音)
乐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最早出土的古笛,距今9000多年,且出土成批的骨笛,上面有精致的凿孔。可以说,这种骨笛已经满足了初步的音乐的需求。说到音乐的产生,不能不说人类语言的诞生,人类是什么时候产生语言的?现在也还是个谜,但是一定是劳动和交流,产生了语言,语言便于传递思想和协作。那么语言的产生,也是渐进的过程,会用上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传达,甚至借助工具。比如可以在嘴里发出声音的树叶,是一种召唤的信号,树叶也可以当成是最原始的乐器。
琴瑟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现在出土最早的土鼓是在陶寺,距今4500年。
那么琴呢,用树木和丝弦制成的琴或者瑟,应该是在什么时候呢?是有人工养殖的桑蚕之后。
中国人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甚至以前,因为他娶的妻子,是西陵氏,而西陵氏,正是教会了中原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联盟养殖桑蚕。而她本人应该是古代四川一带的部落首领。而四川应该有最早养蚕纺丝的部落。
有人说,是神农氏发明了琴,他们世代居住在长江中部地区,这里多山地,有梧桐,竹子,当然这里靠近四川,如果养蚕顺利流传,他的琴可能最早用上蚕丝。神农氏距今6000多年。
有人说黄帝发明了琴,有人说尧帝发明了琴。
琴的产生和山林,桑蚕有关,那用木片,丝弦发出的声音,有着清越的穿透感,有着山水之气,这是琴有别于鼓和笛的特殊音响,它应该更合适那种典雅空灵的祭祀和欢快舒缓的歌舞。
起初是一根弦,而后三根,五根,七根。
琴最初用于大型祭祀和集会,载歌载舞。想必击壤而歌的尧时代的人民,也常常在夜色篝火中狂欢。中间不乏简易的琴。
而作为庙堂乐器,又诞生了专门操琴的巫师琴官。
在周朝的诗经里,常常可以看到鼓琴鼓瑟这样的句子,用以祭祀,集会,快乐的朋友相聚。琴在当时很普遍。
好了,说到周朝,一个著名的典故来了。
俞伯牙和钟子期。
周朝战国时期的列子写了一本《列子》,里面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伯牙的人,善于弹奏琴曲,而钟子期则喜欢听音乐,伯牙弹琴,心中想着是要登上高山,钟子期说,琴声里有巍峨泰山啊,伯牙弹琴,想到了流水,钟子期说,啊,你的琴声里,有汪洋的流水。伯牙每次弹琴,子期都能从琴声里听到伯牙在想些什么。一次他们登临泰山,天空下起了雨,他们一起在石头下避雨,伯牙感到胸中郁闷悲伤,开始他弹着的细雨的声音,后来弹到了大山崩塌的那种激烈和壮美,都被子期听懂了。伯牙叹到,我的琴声,逃不过你的耳朵。
这是高山流水的原始出典。
从这里看,两个人都应该算是不太为生计发愁的中上等人群。因为他们可以带着琴游览山水。但是这个典故的美妙之处在哪些地方呢?
一,战国时代,琴已经独立成为一种人们喜爱的乐器,人们更乐于私自练习弹奏,有出类拔萃者。当然有人说舜帝也喜欢弹五弦琴,比如春夏之交,他看见南风习习,禾苗满地,高兴弹琴,要知道,尧帝弹琴不是一个人独奏,一群人跟在身边,载歌载舞,表达欢悦。
二,此时的琴和音乐已经发展到可以寄托个人的情怀感想,当然前提,是弹琴者已经掌握了高超的技巧。
三,琴在这个典故里,回归照应了自然。因为琴曲里所表达的是山的巍峨,水的流泻,以及人心那种渴望和寄托。而琴本身,是桐木和丝弦的结合,是人类提取山林的精华,而发出动人音乐的乐器。
四,琴声并不像鼓声,编钟那样雄浑,何以能够表现出最巍峨的高山和流水的感觉呢?在于琴 有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 泛音 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如果有高超的技巧,这些声调在手下纵横组合,可以表达出险峻壮阔和波澜之感,加上情感的推动,一张琴,就是一面音乐的镜子,照见壮丽河山,人心起伏。
五,弹奏者需要忘我而发挥,听琴者,同样具有相等的音乐才华和情感感知,并且共鸣。
六,高山流水,是自然壮美的组合,而二次创作所能达到的弹与听的共鸣,让这种高山流水的磅礴感,上升到了灵魂和精神的洗礼和释放。是为知音。
而这种高端高度的和谐的状态,人的一生很难遇见。宛如最巍峨的高山遇见最奔腾的流水。
从此用高山流水,来形容旷世知音。
但是伯牙所弹的琴曲,没有流传和保留下来。因为那个时代,无法保留。
到了南北朝时期才有文字的琴谱《 碣石调·幽兰》保留下来,但是也只能表现出音乐在琴弦上的部位,而节奏,间长,则没有办法流传。
所以伯牙的高山流水,究竟是怎么弹的,无从得知。但是,根据琴在当时的流行,并且广泛在民间使用,可以推断,他弹的琴曲,有舒缓有激越,有爆发力,甚至有让人投入的节奏感,和现在所谓的舒缓宁静的古琴曲,大概率是两种。因为你如何表达流水瀑布的磅礴?那种五指狂抡的投入,才最符合音乐的表达。
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自己的《高山流水》,是对最美山河的赞叹,是对灵魂知己的渴望。
“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
白发颠狂尘梦断,青毡泠落客心存。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唐 · 牟融 《写意二首 》
唐朝就有《高山》《流水》琴曲,牟融应该是唐朝的无名诗人,这个名字是别人加上去的。一个中老年的文士,大半生漂泊,雄心未断,但是白发苍苍,却还在他乡的客馆里,心酸照见残破的梦想。
我在寂寞荒凉的他乡旅馆滞留,这里像荒芜的山林,路上苔藓深深,没有行人。
我老了,满头白发,世路艰难,却在这里度过着人生最潦倒凄凉的岁月。
我多么想在高山流水之下,悠闲抚弄琴弦,对着明月清风,自在喝杯酒。
醉了后,侧卧在林间,忘记此生荣辱。
高山流水,在唐朝,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享用的美景,除非你住在山水之间。对于很多人,高山流水是旅游风景,是他乡河山,不是自己的归宿。
在高山流水边弹琴,哪怕没有子期,都是一种安逸高雅的生活梦想。
但是我想,这个诗人写下高山流水琴三弄,还是期待知音的。
至少我知道,你的一生充满颠沛,愿望长醉不愿意醒。那酒就是你苍凉而不甘的眼泪。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北宋 · 王安石《伯牙 》
北宋名相这首写伯牙的诗,实际写的是他自己的心境。
在春秋列子之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衍生出很多版本。比如晚于列子的吕氏春秋,说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不再弹奏任何乐曲,是为纪念自己的知己。
王安石用的就是这个衍生典故。
千古的琴声,都没有此时这么悲凉,我打算弹琴时,你却不在了。
我的挚友,你离开我埋进深深的土里,从此后,高山流水那种世上的知己和共鸣再也不会有了,只有我的心,记录了过往最恢宏美好的时刻。
王安石不会不知道列子中没有子期死的故事,但是他这么写,是伤逝。
有些人离开,是生命中重大的损失,而过往的美好成为绝响,只在心中。
“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
默默此时谁会得,坐凭江阁看飞鸿。”北宋 · 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
王安石作为北宋推行变法的铁血丞相,其孤寂和坚韧贯穿了他的灵魂和精神。
正是对于国家有着深邃的爱,所以他力行变法,当然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他不是不知道。
高山流水,对应的就是他爱的国家江山。身居相位,俯瞰山河,感慨良多。
他坐在高山之巅,下面是高山流水,一张琴在膝盖上,将弹未弹。
在大刀阔斧改革的前夕,在手按下琴弦之前的静默里。
这种感觉,寂寞而凝重。有谁能够懂得?
他看了看飞跃山水的鸟,然后开始弹奏。
王安石的变法,是北宋的金石之声,暴风骤雨,他用最激烈的手段,系统性改革北宋各种制度,当然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和反对。甚至历代封建王朝的史书对王安石变法,也颇多质疑的声音。
但是历史证明,他王安石的变法,延续了北宋百年的江山。但是这些评价,来得太晚。
王安石在生前鲜有知音,连苏轼都是他的政敌,他大约也想要一个子期一样的知己,分解他的孤独和压力。但是向来英雄人杰都是孤独的。
谁能领会他行将变革时那种神圣的孤独感?
他爱的是国家的高山流水,助力的是高山流水,日月长新。
这首诗,另外一种说法,是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写的。
如果是他,倒也回味无穷。
“阳春白雪无凡曲,流水高山有至音。
更唱自存三益友,老来衰病废长吟。”北宋 · 曹辅节录
这首诗整体并不出彩。但是其中“流水高山有至音”,单独来看,回味无穷。
流水高山,本来就是大自然的生态和杰作。天地虽然大美而不言,但是那风起云涌,雨落松风,都是最美最浩瀚的天籁。那美好,就是旋律,就是最美的自然的声音。
所以真正的音乐,就是登临高山大水时,自然带给人心灵如音乐的震撼和震荡。
而高山流水,也是比喻人间至高至美的灵魂知己。
一生有一人,知我何来将往,所行为何,知道我的使命,懂得我的坚韧,如高山流水相对,无言而慰,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所以高山流水有至音,既是说最美的自然,也是说最美的人心。
“五寸管能窥造化,七弦琴解写人心。
平生不作麒麟梦,且听高山流水音。”南宋 · 蔡元定 《赠琴士邵邦杰》
琴一直从上古流传,当然每个时代的琴曲都不一样。
琴逐渐成为雅士的所爱,琴因为材质的原因,清越,深邃,自带山水幽意。随着唐宋各种外来乐器的加入,比如琵琶等更热闹,琴遂成为雅士的钟情乐器。于凡俗的热闹中显示出一种别样的宁静里的深邃优美。
当然宋朝的高山流水,现在也听不到,但是通过各种对琴的描叙,琴曲多半舒缓,古朴,简静,于静谧中享受山水的真意。
这是写的一个善于弹琴的琴师。
他用音乐来面世,用音乐来倾诉和化解人间的烦忧。
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富贵,但是自有一种沉浸在音乐里的宁静和大气,宛如生活在天然的高山流水边。
而对于劳碌的尘世人,这如何不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民间艺术家,胡琴阿炳。
音乐自有如高山流水的天地。
但是好的音乐家,好的音乐,不会是闭门造车,不是经历自然的山河壮丽,就是经历命运的跌宕起伏,化为永恒的流水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