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

longge 01-06 16:28 阅读 我爱育娃
中秋节的起源,源于上古月亮的崇拜。自商周有文字记录以来,帝王于秋分祭月,是皇家大典,绵延至晚清。何以秋分祭月,是源于秋分节气的天文蕴意,是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均等

中秋节的起源,源于上古月亮的崇拜。自商周有文字记录以来,帝王于秋分祭月,是皇家大典,绵延至晚清。何以秋分祭月,是源于秋分节气的天文蕴意,是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均等,天气淑和,而此日之后,昼短夜长,阴阳消长。而古人将月亮列为阴的象征,是日有无月亮,帝王都会以隆重的形式祭祀象征月亮和月神的的夜明神,以祈求保佑皇权和国土安泰。

而月亮本身就是具体的存在,农历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因和地球太阳的运行关系,会以满月的形式,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跨夜时间等长春分,由于空气中的水汽较春分时节少,大气澄澈度高,气候凉爽,故而此时的月色,远比春分时段皎洁明澈。

而古人在农历入秋之后,就要开始秋收和纺织,在照明燃料和技术不足的古代,秋月是农田和纺织重要天然的照明光源,故而人们对秋月的喜爱和依赖,是远过现代人的。

最古老的审美,当然是对于月神的祭祀。诗经里有“明月皎兮”,大概率是写的秋收时的集体祭祀和狂欢,只有那样的集体场合,年轻的男子才能有机会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她在月光下出现,像月亮神一样,让人魂梦颠倒而忧伤。

汉朝之前流传嫦娥是月神的传说。那一年中最美最圆的中秋月,自然人们会联系到嫦娥。所以农历八月十五民间的祭月和赏月,应该是在汉朝之前就开始。

秋月之美,古人比今人更有切身的体会。在暑气过后的秋凉时节,织布机开始响动,入夜有蟋蟀伴随纺织的声音,若有月色的夜晚,可以节约照明燃料,皎洁的月色下,窗户里,是妇女们在织机上的彻夜工作,累了,就着月光而眠。

月亮既然美,而且又不断被神化,且劳作之后的疲惫最容易为月色所感染,酝酿成情怀,明月和相思,自然也就连成一片,你看那月光如水如布,高挂夜空,那光芒如同丝线,如果有飞升的翅膀,或能攀着月光到天上,又或者那月光必能传达某些信息,更何况,它是神祇,无所不知。

月与心灵的共振,凝结成中国特有的明月相思。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魏晋 · 无名氏《子夜四时歌》

魏晋离汉朝不远,这首诗可以佐证汉朝是有八月十五这个望月的节日的。

秋风吹进窗户里,建筑中的帘幕,随着风飘扬。

那么真正能感到秋风秋凉,并且开始使用垂下的帘幕,不是初秋,而是仲秋秋分时段和之后,因为初秋,有着类似夏热的秋暑,人们轻衣从简,克服暑热给身体的压力,是无法如此舒缓的。

而分明感受到秋风进入室内的凉爽和帘幕飘荡的美,只能是仲秋和仲秋之后。

所以这首诗写的就是八月十五的望月。

我仰头看着天上最美的秋月,将情思和相思,寄托在月光上,想让它传达到千里之外,我的爱人。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不是写的九月十五的秋月呢?

因为农历八月,是古代乡村秋祭和社祭的重要时期,很多远方的游子都会回乡祭祀,享受并感恩乡土人情的滋润,休整之后再出发。所以当八月十五的月亮圆时,处在家乡的女子,如何不思念不能回来的丈夫?

而我为什么说,这首魏晋时代的望月诗,可以佐证汉朝民间就有八月十五节日呢?

那是因为这里很自然的谈及了望月的重点,就是相信这样的月亮和月色可以寄托心愿,这已经是约定成俗,而文字往往迟滞于风俗。

那么这首诗,还催生了另外一首唐朝著名的中秋诗,就是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这首是同样没有出现八月十五和中秋字样,但是一直被认为就是写中秋月的,因为这是一种游子的心态,当许多人都已经回到家乡时,而我只能在外地,靠着月亮,思念家园故土。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祈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 初唐 · 卢照邻《横吹曲辞 关山月》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民间的八月十五望月拜月祭月,以月亮寄托相思,渴望团圆,就已经蔚然成风。这首诗是初唐的卢照邻写的边塞诗。

边塞城墙一直连接在海边,抵挡异族入侵的屏障,绵亘在祁连山上。

我在万里之外的边塞思念家人,看着边塞的明月高高悬挂。

它从绵亘的山峦上照耀到苦寒的玉门关前。

我写着信,谢谢我在家中的妻子,她一直牵挂着我,时时看着有鸿雁南飞的天空,期待我的平安归来。

这首诗同样没有写明是八月十五的中秋月,但是就是写的中秋月,在边关的中秋月亮。

因为此时,正是节令仲秋八月的物候,鸿雁南飞的时节。

正是民俗的影响力巨大,唐太宗时期,在宫中设立中秋日,“八月十五中秋日,,三公以下献镜及盛露囊。”不过这里有政治隐喻,期望官员心如秋月一样的镜子,也期望***的官僚长寿健康,传说此时的露水养生明目。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

“芳桂尊中酒,幽兰下调词。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唐初 · 李峤送崔主簿赴沧州

在唐朝初年,八月十五是个民俗节日,皇宫虽然也过,但是没有将它定为一个法定的国家节日,但是八月十五左右的回乡祭祀和家人团圆,八月十五望月赏月,将明月寄托情怀和相思,已经是全民潮流。

且唐朝大一统后,实行科举考试,让普通士族子弟都有机会进入国家管理体系,极大推动了人才流动和旅游。

在八月十五聚会,赏月,蔚然成风。

这是在八月十五的赏月宴会加践行宴会。

我们喝着桂花酒,听着幽兰歌,共度这个八月十五。

哪怕我们分开了,他乡也有明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千里共月明,明月照相思。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 · 张九龄《望月怀远》

唐朝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张九龄,是他主持修订了《唐六典》,也是他在位的时期,唐朝中央政府将八月十五定为了官方的节日,并且给予假期三天。实际兼顾了当时很多的社会需求,人们回乡秋祭的需求,人们赏月的需求,年中的休憩和休整的需求,社会繁荣的需求。

这首诗同样没有点明是八月十五,或者中秋日,但是是公认的写中秋节的名诗。

因为那一轮月亮自海上冉冉升起,天涯海角的人,都在仰望,共着这最美好的时段。

不过张九龄这首诗大气而深情,因为晚年的他被委派到荆州,他多病,且离广东故乡和妻子遥远,海上生明月,是他故乡壮丽的自然景观,天涯共此时,是八月十五已经蔚然的民俗和官方肯定的节日,无论南北,所有的人都在赏月祈福。

只是老而多病的他,分外思念家乡和妻子,因为他感到自己岁时无多,内心极度渴望回到家乡,给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守望他的妻子,一个安慰,当然这种需求更是他自己的。

他在月光下思念妻子,只能摘一片月光,隔空送给她,并在梦中团圆。

一个老者的真挚的情感,厚积薄发,那是最大气又最朴实的浪漫,与国与家与情皆是。

这是中秋节的千古名诗,大国小家岁月沧桑的情怀都有。

八月十五中秋月的圆,是最美的月圆,也是人们期待生活和情感的圆满团圆。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唐 · 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中唐之后,八月十五就作为固定佳节存在了,并且和中秋并称。只是不称为中秋节,称为八月十五,中秋日,中秋夜,中秋月。

人们都说中秋的明月最好,我打算邀请你一起来同赏。

我在华阳道观秋天的山上,这里有道家祭祀的高台,你快点过来,今夜,这里的月光特别皎洁,特别清亮哦。

不用多想,白居易此时和元稹最为要好,这必定是他邀请元稹一起在华阳山赏月。此时白居易31岁,元稹24岁,两个人是意气风发的同事和兄弟,公事清闲,且八月十五中秋放假三天,不去赏月,岂对得住如此青春和月色?

虽然这首诗里没有相思,但是和最喜欢的知己过节,那已经是真挚满满,情怀无限了。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

到了宋朝,官方将唐朝的八月十五,正式命名为“中秋节”,虽然官假只有一天,实际宋朝在秋分秋社就放假各一天,又有旬假,算起来,八月十五前后,放假共四天,而且中秋节的民俗更加繁荣多样,赏月,吃月饼,举行团圆家宴,享受各种应季水果,街市上张灯结彩,高楼赏月,歌舞鼎沸,通宵不休,更加注重团聚和人情热闹,冲淡了明月相思的惆怅,倒显得更加饱满。

八月十五中秋遂逐渐演化成注重家庭团圆的一个实在而具体的节日。

从前羡慕嫦娥仙意而华贵,到了宋朝之后,反倒是嫦娥羡慕人间。

因为来不及相思,早有甜蜜的月饼塞住你的苦涩,温润的人情冲淡了你的忧伤。欢乐之间,故人带笑归来,带给你真实的圆满。

而月亮仿佛,更圆了。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


文章评论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相思诗词五首赏析)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