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经典诗词名句(7首经典端午诗词)
端午节,从诞生起便注定了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这个节日源于中国第一位真正的诗人——屈原,他的家***怀、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都注定了这个节日与诗歌密不可分。
历史上,无数诗人都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端午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呢?
最清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郦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深闺女子的端午日。
石榴花灼灼盛开,杨柳枝被细雨润湿,侍婢用五彩的丝线裹好了新粽,装在镀金盘子里送上。
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而深闺中的女子已经沉沉睡去,被窗外黄鹂鸟的啼叫惊醒,她睡眼惺忪、迷迷糊糊,手边还放画有双凤的生绡扇子。
端午之日,天气明媚,人人喜乐,女子看似悠闲恬淡的平静生活,却藏着一丝清冷孤寂。
最深情:苏轼《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自己的侍妾朝云的。
朝云原名王子霞,本是钱塘的小歌妓,被苏轼搭救,收为侍女。
虽然出身低微,但朝云却像《高唐赋》中的朝云暮雨的神女一样,温柔美丽,与苏轼灵魂相通。
公元1095年,苏轼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朝云不畏路途遥远,随他远赴偏僻瘴疠之地,抚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这首小令描绘了北宋端午节浓郁的节日氛围,记录了古老的民俗文化资料,比如沐芳浴兰驱邪,臂缠五彩花线祈祷长命,发髻斜挂符篆祈祷身体康健。
同时,它也是对朝云的深情告白,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最悠然: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公元1837年,道光十七年的端午日,39岁的顾太清看到了一盆菊花。
温暖的南风吹满殿阁,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屋内燃着驱暑的熏香,碧纱窗下轻烟袅袅。
女子轻轻地摇起了扇子,带来了微微凉风,夏日悠悠,日光漫长,整个人懒散又自在。
看到盆中错时盛开的珍贵菊花,为她带来了欢喜的心情,一时忘记了天气是冷还是热。
这首词写在端午,却没有去写传统的端午风俗或聚会场景,而是通过花农特地献上盛开的珍贵菊花,来暗示这是个特殊的日子。
词的标题是吟咏菊花,却也没有直接描写菊花的颜色、气味、外表,而是在结尾才点出一个“菊”字,所有的惊叹、欣喜之情都灵动地展现在其中。
最淳朴: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写于陆游71岁时,他年迈归乡,隐居于绍兴。
他告别了“万里觅封侯”的壮志豪情,回到了民风淳朴的家乡,心境愈发平和。
山村的石榴花开得繁丽秾艳,吃了尖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驱邪。
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一天,红日西斜,终于闲来无事,微笑地对着杯盘,悠然畅饮。
诗中语言质朴平实,尾句表面上闲适惬意,实则藏着几分伤感与无奈。
最惆怅:舒頔《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多半都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舒頔的这首词上片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对比之下,下片的“无人解”显得尤为凄凉。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舒頔的生平处于元明之际,“遭逢乱世”,但忠于元朝,不肯仕明。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借赞誉屈原的精神,表明自己对元朝的忠义之心。
最愤慨:文天祥《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在所有凭吊屈原的作品中,有两个主题是最常见的,一是如舒頔般表达忠心,二是如文天祥般愤慨于不受君王信任。
公元1276年,文天祥出使元军,遭到扣押。他在镇江逃脱,却不幸地遭谣言所诬,满怀悲愤与无奈。
故去的人再也见不到,新结交的朋友却在万里之外。往日一片丹心,只想为国尽忠,如今却已经白发苍苍。
在众人欢喜的端午佳节,孤独的文天祥想到了那位徘徊在汨罗江边的屈原,自己和他一样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一样为国难奔波,一样不为世人所理解。
然而,南宋早已是大厦将倾,又岂是一人能“扶狂澜于既倒”呢?
最沧桑:殷尧藩《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青春年少之时,每逢佳节,必然欢天喜地,跟随习俗与别人一起悬挂艾草和驱邪符。
垂垂老矣之后,再逢佳节,哪里还有心思去凑热闹呢?
只能压下内心的感慨万千,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两鬓的白发一天比一天更多,庭中的石榴花一年如一年盛开,如锦缎般耀眼射目。
写下这首诗时,殷尧藩已经年纪老迈,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宦官集团与藩镇割据的隐忧却始终藏在诗人的心中。
他希望能“蒲酒话升平”,却无力为朝廷和人民做出什么贡献。在万家欢喜的端午佳节,诗人特别明显地感受到时光易逝、年老体弱的悲哀,忍不住发出悲观的哀叹: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