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古诗五首赏析(粽香筒竹嫩,九子粽争新)
无粽子,不端午。也就是没有粽子的端午节,那就不叫端午节。
那么粽子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粽,一边是米,一边是“宗”,明朝的李时珍解释,是将米放在叶子当中,叶子如同棕榈叶展开,所以这样包裹的食品叫“粽”。
实际粽字的出现,至少是在南北朝之前,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写到了当时五月五日流行吃粽子,当时人们很少见到南方的棕榈树,所以李时珍的这种说法,是他的臆断。
很多文献都写到,粽子起源于先秦楚国的风俗。那么粽子这个词或者这个字,应该是先秦就存在的,楚国重视祭祀,且地域是在长江流域,多水泽高山,粽子应该是楚国夏天用来祭祀的一种食品。古楚水患天灾多,在夏天祭祀水神龙神雨神,多用包裹粮食的粽子投入河水,同一时段,魏国还有河伯娶亲的传说,是用美女投入河中,以期待河神保佑风调雨顺。
不过在楚地,山川河流众多,粽子最初是当地人们根据长期的生活实践,制作出的夏天的食品,但是主要的做法,不是用箬叶,芦叶包裹米饭,而是非常有地方特色,是用竹筒盛制米饭,用绳子捆扎好。也就是竹筒米,或者竹筒饭。
而且粽子最初不是用作端午的祭祀饮食的,是夏至。因为夏至有两个可以祭祀的主位神,一是太阳神,一是龙神。而中国传统的祭祀饮食,是祭祀天上诸神之后,然后人类分食。夏天的祭祀食品,自然要求质量胜于其他季节,耐储藏,不容易腐败。竹筒密封性好,且竹性清凉。
在南北朝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里,明确写到楚地依然保留着在夏至吃粽子的习俗,且粽子是用竹筒制作,是夏至节的节令食品。
端午节和夏至节往往相隔不远,有时候甚至会重叠在一起,而随着夏至节在民间渐渐不显,粽子就成了端午的重要的节令食品。
那么粽子为什么会由楚国的竹筒粽,演变成用叶子包裹的食品呢?这是因为汉朝大一统后,端午避疫和屈原的传说流行开来,各地因地制宜,北方少竹子竹叶,而多菰叶,芦叶,且也有春夏冷食的习惯,而更南方还流行芭蕉叶子裹饭。粽子的形状也就不尽相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以清凉无毒的植物作为包裹容器,制作出的夏令美食。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唐 · 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节录
白居易五十多岁后,在江南杭州苏州当过地方官,这里依然保留着过夏至节的地方传统。
过夏至节,会家家有宴席,吃竹筒粽子的米饭,清香滑嫩,吃烤鸭蛋。
端午节是在唐朝唐玄宗时期定为全国的官方节日,在地方上,端午和夏至并重。那么至少在苏州这一带,夏至节是竹筒粽子应该是民间古俗。至于它是传承楚国的风俗,还是从南越一带的竹筒饭流行过来,还是自先秦就有的夏至风俗,已经很难考证。
但从白居易这首诗的情感来讲,苏州夏至日的节日氛围和美好,让他十几年都难以忘记。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䌽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中唐 · 元稹 《表夏十首 其十 》
元稹是白居易好友,官至中唐丞相。
虽然粽子最初起源先秦夏至节,但是汉朝之后,就和屈原的故事合体,传说屈原死后,楚地人民向江中投掷粽子纪念屈原。
元稹也是文学和史学大家,他说,端午节是因为屈原之死,流传开来,很多人这天往往会用香草洗澡,表达一种思念,也表达一种健康。
他这里谈到的粽子,明显有楚风,是五色丝线裹着竹筒粽,剖开之后,里面是白米团。
本来是用以纪念屈原的节日,现在的人将端午过成了快乐的佳节。
那么这首诗可以侧证,在当时唐朝,有一部分地方流行竹筒粽子,而一部分地方流行的是叶子包的角粽。
元稹在做丞相之前,曾经有十多年流寓在荆楚一带,想必楚地,还保留着竹筒粽的古风。
但是在北方一些地方,粽子就已经是和现在的粽子类似,用叶子包成尖尖的角状。
比如唐玄宗设立的端午宴会上,就有这种大小串在一起的九子粽。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盛唐 ·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节录
九子粽最初出现在魏晋的民歌里, ”菰生四五尺。素身为谁珍。盛年将可惜。折杨柳。
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说的是菰这种植物长到了四五尺高度的时候,就被人采下叶子,做成粽子,且做成九个粽子。也就是这种方式形式的粽子,在魏晋时期就流行。而且因为原材料易得,比竹筒粽流传更广。
李隆基的宫廷在北方长安和洛阳,这里竹子产量少,而菰叶易得,所以端午节赏给臣子的是用菰叶制作的粽子,一连九个,有着长生长寿的寓意,又美观,又丰盛。
作为皇家御赐的礼物,得到的人感恩不尽。
“九子粽新传楚俗,赤灵符验出仙方。
汉宫尽祝如天寿,鹊尾炉烟起瑞香。”北宋 · 晏殊《端午词 其二 御阁 》
不管民间是如何吃粽子,北宋的宫廷,是将唐朝的粽子作为文化传承,不走样的赐给臣子。因为赐给臣子的,也是九子粽。
晏殊说九子粽是传自古楚的风俗,这当然是虚实相间。因为粽子的确是古楚风俗,九子粽则是粽子传播演变后的产物。
当然宋朝继承唐朝的文化还有扩展,就是在端午节,增加了端午符。虽然唐朝也有端午符,但是很少作为御赐。到了宋朝则不一样,几位皇帝都神戳戳的,用道教来加强皇权。于是端午节出现了最新奇的东西,就是道士写的符箓,挂在身上,戴在头上。
当然爱美的宋朝人,也将这种符箓戴出了美感,男女头上插着飘摇的小旗子,变成了最有特色和美感的饰品。
“山里行厨事事新,楚臣遗制更清芬。
承筐拟造青精饭,采叶刚逢孤竹君。”清 · 袁枚《以竹叶粽饷客分赋一诗 》
唐宋两朝粽子多由水生禾本植物菰的叶子制作,但是南北也会因地制宜。南方多用箬叶,也就是一种竹子的叶子,长江流域也用芦苇的叶子制作粽子。更南方则采用芭蕉叶。当然荷叶也可以包粽子,只是荷叶包不出粽子那种传统的角状美感。
那么袁枚这首诗,写的可能不是专门包粽子的竹箬叶,而是山林中的大竹叶。
他也认为屈原时代的粽子,有可能是以竹子为主要包裹材料,不过饮食文化有所变化,现在在山林里以竹叶包粽子,也算最接近屈原时代,算是一种致意。
粽子,本身是天然草本,包裹米食,蒸煮之后,形成独特的芬芳和口感,尤其盛夏之时,清润养胃,和中去火,只是很多人吃粽子时,并不知道是用的哪种叶子。
- 上一篇:夏花木槿花六首赏析(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