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争艳,秋意渐浓(重阳佳节9首唯美古诗词)
菊花争艳,秋意渐浓,“人生易老天难老”九月初九重阳至,又是岁岁重阳时。
重阳佳节,我们登山高远
让思念随秋风飘远;
遍插菊花,为长辈祈求安康;
手握秋菊,让牵挂之情染香。
历代诗人墨客因时令触景生情,以诗词咏之,把万千思绪,悲秋之感融绘于诗句中,向我们展示那一缕缕情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七岁的王维,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盛景让他眼花缭乱,然而,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离开故乡的人,王维却产生了深深的寂寥,重阳佳节之时,举目无亲的他心里更加思念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直抒胸臆,“独”“异”两字强烈地表达了孤独之感。“佳节”本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客居他乡的诗人想到了家乡的人事、山水等,无限的思乡之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时今日强烈的思亲之情,又表明了往日也经常思亲。诗人看似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却包含了自然质朴、真实深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述说了众多游子的心声。
在重阳佳节,兄弟们登上高山,头上插着茱萸是多么快乐。
在中国古代,人们每到重阳佳节就会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此消灾避邪。“遍插茱萸少一人”亲人在插茱萸时发现少了一个人,他们肯定也会思念他。
通过兄弟登高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写出亲人思已之情。以少一人的遗憾心情反映出诗人思亲的心声,使人感到诗情更真挚,更委婉动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总章二年(669)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时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写《斗鸡檄》触怒高宗,被赶出沛王府,于是年六月远游到了西蜀。
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王勃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曾经有人评价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
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杜牧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思念那离别的丈夫赵明诚,独守闺中的寂寞就愈发显得难以排遣。相思和离愁就如薄雾和浓云一般,或淡或浓始终萦绕在词人心头。
又到了重阳佳节,天气渐渐转凉。香炉里燃烧着的香料,正散发出微微的香气,在纱帐里安睡的词人,半夜醒来已感觉到秋天的凉意遍彻全身。
黄昏的时候她在盛开的菊花从边饮酒闲坐,归家之后,袖子里仍有菊花幽幽的查气。不要以为这种独守闺中的寂寞离愁,不会让人黯然销魂,当西风吹过,拂开那门上的珠帘,你会发现那里面的人儿比地上凋零的菊花还要憔悴。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唐·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大历二年(767)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登高,来了夔州两年了,身体一直不好,因病戒酒,既然在重阳节不能喝酒,那么菊花也没有必要开放。
日落时传来黑猿的啼哭声,久久不停,此时此刻,南来的白雁又带来长安的霜讯。 无法相见的亲人,现在都在哪里呢?战争频繁不断,到哪哪都不太平,不知家弟妹他们怎么样了?
杜甫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原来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呢!
遭逢战乱之时,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杜甫忧国忧民真的如影随时,什么时候都是心怀苍生。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宋·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秋天到了,白露凝结为寒霜,大雁南飞,天上的云彩随着雁字显得更长了。这深秋的冷落景象令人生悲,晏几道想要暂图沉醉以藉解悲凉,更何况恰逢重阳佳节,而这里的人情风俗一如故乡,令人心里倍感温暖,那就更应该举绿杯美酒、对红袖佳人,尽情欢宴一场。
晏几道是晏殊幼子,年轻的时候过着酒筵歌席的富贵生活。重阳节,晏几道身配紫兰、头簪黄菊,唤起了旧时的诗情酒兴。
晏殊死后,家道中落,生活陷于贫困,晏几道对于人情世故、悲欢离合有了更多的感受,如今,需要调整好自己情绪才能重温那昔日的豪情。
今天有过节的兴致,有人情的温暖,想要把心中的悲凉之感换作沉醉的欢乐,可是身世之悲是如此之深,他只怕自己不能忘却悲凉之情,因此嘱附席上的歌者,你们不要唱起断肠的情歌,免得又触动了我的哀愁。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宋·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登高远望,只见湛湛长空阴云密布,更何况斜风夹杂着细雨迎面扑来,让人更加愁绪如织。
少年时代的词人,豪情壮志平生以四海为己任,想要像刘备卧百尺楼一般,胸中怀着报国的大志。抬眼一望,满山秋色,天地浩荡,词人壮志未酬已是两鬓白发,不禁为神州的残破沦丧而极度痛苦,洒下伤心的眼泪。
他叹息自己不久将会死去,回想往事,一切已是了无痕迹。
年少之时的刘克庄,恃才放旷,想要报效国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到如今,却是春花凋落殆尽,人已老不堪用,满怀的萧瑟悲凉。
他常常遗憾世人缺乏新意,每次都只会赞美古人,年年把关于“破帽”的故事拿出来谈论赞叹不休。
如果对着菊花饮闷酒,怕那菊花也会嘲笑自己的孤单冷寂,因此他借菊花自振,表现出不辜负菊花的逸兴,颇见词人豪旷的性情。
人赏菊饮酒,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意余言外,令人寻味不尽。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今昔交映,兼融家国之恨,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清·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纳兰容若此时正在塞外。
在这深秋的遥远边塞,有谁在记挂着我呢?落叶纷纷,乡路渺渺,归期无日,只有在睡梦中才能回到故里。
重阳佳节,故园正是风光美好时,想到这些,就更增离愁别绪。想到这些只觉得黯然销魂,看大雁南归时更觉寂寞寥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