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情万种6首古诗)
#记录我的2023#
电视剧里,女子的才情是手持一把薄扇,轻歌曼舞;公子的的才情是一袭白袍,横吹玉笛。
他们乘一叶莲叶轻舟,从氤氲江水中凌波而下,这种画面,这种情景,总令无数人神往艳羡,撩动着常人的心弦,激荡着青年男女的热血柔情。
这一幕是如此动人,它就像中国古代的泼墨山水画,勾起了无数人心底的古典情怀。
有绿草如茵,古木参天;有江水潺潺,亭台楼阁;更妙的还有玉人弄笛,白衣翩翩。
玉笛横吹,吹起了一缕轻盈的幽思,白衣轻舞,舞出了万般婀娜的姿态。江水悠悠,伴随着笛声漫延,亭台静谧,沉浸在笛声之中,风情万种。
唐代刘孝孙有诗云,“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自古文人墨客或激昂、或忧郁、或悲凉的袅袅笛声中,诉说岁月沧桑。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从军北征》
在唐代“功名祗向马上取,”的社会现象里,多少爱国人士都会慷慨从军,而那声声哀怨的笛声与萧瑟的边塞交融在一起的时候,纵然是那铁血汉子,思乡都会情难自禁。
行军路上,穿越了苍茫辽阔的大地,天山连绵不绝,大雪纷飞,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来到青海湖畔,寒风呼啸,冰封雪冻,大漠苍凉,仿佛置身于一个冰冷的世界,大唐将士顶风冒雪,长途行军。
“横笛遍吹行路难”此时此刻,不偏不倚地传来“行路难”是的笛声,笛声此起彼伏,人人吹奏,互相应和,形成一个哀怨漫天,情动山川的宏大场景。
李白有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浓浓思乡之情,犹如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吹动每一颗离家远行的心。
此时李益一句“横笛遍吹行路难”也是哀怨漫天,乡情难禁。思乡如潮,淹没每一个听者的心;乡情似海,激荡每一个游子的心灵。
一声声笛音,一次又一次刺痛他们敏感的心。他们也是血肉之身,也是为人父、为人子,也是侠骨柔情,怎么能够抵挡笛音的刺激,故乡的呼唤呢?
这支军队,三十万人啊,规模庞大,阵容强盛,整装出征,顶着风雪,沐浴冷月,穿越大漠。
他们是大唐的边关卫士,他们是父母的忠孝儿郎,他们是出生入死的铁血战士,他们是建功立业的真心英雄。
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故乡的目光,三十万颗心,一时间全都随着凄怨哀婉的笛音,飞越万水千山,飞越戈壁大漠,飞向故园深处。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高适的诗篇中,此刻正值冰雪逐渐消融,大地开始回春的时刻。北方的胡兵已经撤退,战事暂时平息,将士们趁着明亮的月光,悠然地驱马归途。
突然间,戍楼上传来的笛声打破了宁静,使得人们怀念起远在他乡的家人。这笛声并非普通的曲调,而是有着离情依依的《梅花落》。
诗人展现出巧妙的设计,他没有直接提及《梅花落》的曲名,而是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并且,他采用设问的形式,巧妙地揭示出《梅花落》的笛声在关山之上飘荡,同时将乡愁之情洒满塞外。
“请问梅花在哪里飘落?笛声一夜之间便吹遍了关山。”在似有似无之间,诗人将征人的离别之痛演绎得如梦如幻,优雅而深情。再加上明亮的月光与洁净的雪景相互映衬,这样的征人乡愁显得更加慷慨豪迈,虽带有淡淡的哀愁,但总体上却气势磅礴。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不同的诗人以笛声传递征夫离愁,其笔触手法确实各具特色。
王昌龄在诗中把视线投向闺房,重点表现夫妻的相思之情。“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通过笛声的描绘,表达了妻子对远方征人的无尽忧思。
王之涣的诗则突出了征人的哀怨情绪,隐含着对君恩难至的感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羌笛声犹如怨杨柳般,传出了征人对离别之苦的诉说。
而李益的诗则更显缠绵情深,表达了征人欲罢不能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里的芦管声让征人一夜未眠,尽望故乡,展现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李白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他以西汉贾谊屈居于长沙自比,将贬谪的屈辱与理想的幻灭,还有对家国的忧思,都倾诉在“西望长安不见家”里。
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名目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像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这样的五月江城落满梅花,更显凄清哀怨,甚至让人读出窦娥喊冤之意。
当初李白这只大鹏鸟意气风发意欲到长安展翅高飞时,在洛阳逗留时,也曾听到折柳笛曲,“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那时,他尚未了解长安的水深,心中只有对故乡的眷恋。或许他未曾预见到,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将在江城的五月,于飘落的梅花中,度过他的晚年,体验百味沧桑。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宋·朱淑真《笛 / 中秋闻笛》
朱淑虽家世显赫,情感十分坎坷,婚姻不幸,婚后郁郁寡欢。
这首诗,不管是写于婚前,还是婚后,总之,她是夜夜独眠,夜夜相思,走失的恋人,终是杳无音信。
在这该团圆的日子里,饱受着孤独的煎熬,在枕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这时候,一阵悠扬的笛声传入了她的耳中,不啻在波动的心潮中又加入了阵阵激荡,她感叹着,缥缈的笛声是美妙的,但是她这个断肠人不能再受到这笛声的折磨了。
屋外虽是杨柳清风,笛声悠扬,但是朱淑真已经无意欣赏。对恋人的无尽思念,已经令她肝肠寸断。
踏着晓露,追着笛声,朱淑真缓步来到湖畔,没有丝毫留恋地飞身跃入湖底。
此时她没有痛苦,没有哀伤,有的只是雾霭深处,恋人笑扬着手臂,深情地对她的呼唤。
一代才女,带着对世俗的抗拒,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同样的相思,许浑有诗云: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秦观《纳凉》
《纳凉》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短诗,它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拄着拐杖来到柳荫下乘凉,画桥南畔依靠着午睡的床。月色明朗,笛声四起,船儿陆续出发,风儿吹过池塘,送来缕缕清香。
从字面上看,可以说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生活内容。但是,透过诗句的表面,却隐约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原因。
秦观是一个有用世之志的诗人。他对官场的奔竞倾夺表示厌弃,力求远避,此诗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情。
秦观只是在纳凉,陶渊明就比较特别,从早到晚披星戴月干农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别有一番情趣。
就如苏轼的退隐: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 )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词人心中的笛声,有长沟流月,有杏花疏影,有欢饮达旦,美得难以言表。
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二十载光阴,如梦般短暂,不止是容貌凋零,更是山河破碎,家国沦亡,万事皆空。
故而在这样的一个雨后深夜闲登小阁,想起年少时的花影笛声,多少历史兴衰与人生百味,都化为“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里,大概是这个情怀吧。
这样的笛声哀怨,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也曾聆听,“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无奈将江山拱手相让的李煜也曾难忘,“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无论是在边塞之地倾听笛声,还是在楼台里看花听笛,闺房辗转难眠听笛曲,无论你身置何处,只要笛声响起,思念的情感便开始在心头涌动,情绪难以自控
思念本身并不是孤独的,因为心中有了想要归属的地方,有了向往的方向。就像这笛声一样,它能够引领我们深入记忆的深处,让那些月夜、花影等美丽的画面在心中浮现,从而让我们的情感有了具体的形态。
我们的爱,我们的情感,都寄托在这笛声之上。因此,每当我们读到这些充满情感的诗词,看到梅长苏乘着一叶扁舟悠然飘出时,我们会被深深地打动,被那种情感所迷醉。
归根结底,这离情万种并非笛声所唤起,而是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当心情悲伤时,笛声也会显得悲伤;当心情闲适时,笛声也会变得悠扬。
图片不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