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古诗六首(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公历十一月迎来了古老的立冬节气。有人说,还不冷,红叶正美,菊花正浓,好个秋天,怎么就冬天了呢?
立冬是古老以太阳在地球上周年的运行轨迹而设定的,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因为地球和太阳的运转相对恒定,以太阳行经黄经22度为节点,太阳直射越过赤道,向南回归线运动的某一个固定的阶段,是传统设立冬季的开始。
此时北半球中国的大部分气温,并非降到了不可忍受的寒冷地步,但是将此作为冬季的开始,是具有特征性和概括性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农作物和果实已经收获成熟,山林落叶,河水降低,冰雪开始袭来,土地进入了休整期。
立,表示开始,建立,标志。
冬,一方面是指的冬天的来临,另一方面,是指收藏。古老的冬字,在甲骨文中,是洞穴状,仿佛是将收获藏在特定的地方。
所以立冬,表示冬天的到来,收藏的开始。
如果四季也有生命,那么显然冬天就是进入甜美安静的沉睡期。那么立冬,就是告诉人们,抓紧贮藏粮食,抓紧保暖,以准备度过最严寒沉睡的冬天。
四季晚秋和早冬的区别不大,只是晚秋更忙碌于收获,而立冬之后,更注重收藏休养。就像红叶,晚秋最绚烂在枝头,守护着果实,而立冬之后,它们大部分叶落归根,以更深厚的方式保护着土地。
“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朝中唐丞相元稹的二十四节气诗,在中唐时代盛行,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诗的方式宣传着古老的节气知识,让人们看到和欣赏自然之美,并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立冬这首节气诗里,他写到了立冬节气和其他时段的不同。
此时有越来越重的霜降在夜晚来临,而且北方的河流,夜晚会出现结冰的现象。
这证明晚上的温度越来越低,有的时候会越过冰点,导致冰的形成。
但是此时的冰就算是黄河流域,也不会太重,因为它们是浮在水面的,温度一高就融化,不过结冰的时候,冰的体积膨胀,会出现有冰的湖面高出平常。
此时的月亮分外皎洁,哪怕是弯月,都那么明晰挂在天上,没有太多树叶的遮挡。
南飞的大雁大部分已经飞到南方,剩下不多的雁阵,飞翔在空中。
此时农田的稻谷粮食已经收割,大田地闲置,小的野草茁生,正好给农田增加绿肥。
农闲阶段,其实人们也没有闲着,不在田间,在家里,到处织机响,剪刀声,一件件御寒的衣裳被制作出来,那是给予家人过冬必要的装备。
听说很多小鸟都集体飞往海上,听说它们都化作了贝类,经过一段时间在海里的生长,不久可以吃到鲜美的贝类。
唐朝和唐朝之前,内陆***对大海是不够了解的。只知道此时会有鸟成群翱翔在海上,而不多久,五色的贝壳会成熟,那花纹像鸟类的羽毛,他们认为这是鸟的另外一种生态。倒也不是全凭想象,因为蚕,蝴蝶,蝉,不都有几种生命的状态吗?
只有热爱土地和耕作的人,才知道晚秋和初冬的区别在哪里,也许白天的温度差不多,甚至早冬还会出现类似春天的暴晴暴暖,但是大部分草木的状态,在他们眼中,是一天天不同。是凋零和沉睡的区别。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宋朝·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僧人文珦久在山林,自然是分明这种变化的。
立冬日他走在山野,就是要感受这种季节之交的不同。
我特地去野外行吟,并不惧怕遥远,实在是立冬是个好日子,别有不一样的景色。
你看天清水清互相清气交缠,这是秋天转向冬天时节,天地清气格外不同。
来谈谈水吧,冬天是明显的水落石出,江河枯水,而且立冬时节尤其明显。传说是天上有虹这种像龙蛇的神兽,此时吸尽了江河水。
现在我们还在虹吸这次词,很多人不知道虹最初的意思吧。
正是因为北方的大雁都飞回来了,我看见这归来的大雁在家乡的立冬扑腾着翅膀,飞到池塘里,它们是在庆幸终于从万里的跋涉平安归来吧。
这里到底比北方暖和,冬天来了,却让它们兴奋。
我在外行吟很久,要乘着这皎洁初冬是月色,回到寺庙,体会一把僧敲月下门的幽静。
这首诗可以看到,这里的立冬,不在北方,而在长江流域或者更南的南方。
但是无论什么地方,立冬时节那种细微不同的感觉,还是让他振奋,那种旷达清凉明净,更好照应那种幽静平静清凉收敛的禅心。
“山城并水寒较早,鸳瓦新霜写花草。
五朝三朝风萧萧,九日十日云飘飘。
秋将归去冬又至,寒色不遮万山翠。
小窗倚徙片时间,有美人兮隔江水。”宋代张侃 《立冬后述情》
南宋丧失北宋时代大面积北方国土,都城南移到杭州,所以南宋诗人写得大多数是长江南岸的景色。所以这首诗里写了南方的立冬,和北方略有物候的不同。
北方的立冬,或者还能听到半夜里河流结冰的声音,但是南方,只是霜重一点。
就算是靠近水的山城,寒气比城市早,也只是早上起来,屋顶上铺着薄薄轻霜,草木上有新霜,但是对于许多耐寒的草本来讲,霜不重,反而更精神,那只是霜神青女的小游戏,在白天升高的温度中化作更滋润的水露。
此时的天气如同春天小姑娘的脸,三天五天起点风,又九天十天,蓝天上飘着白云。
虽然立冬时节,说是秋天归去,冬天又来,可是孟冬寒气至,那种小寒,也遮盖不了江南山水宜人的翠色啊。
我在这里看着初冬的山水,靠窗片刻,忽然想到了江对面的美人。
那么这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实际是写江对面有无限美丽的芦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么这是将美人暗示芦花,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是思乡。
张侃的祖籍是北宋开封人,但显然此时他早已经回不去。
立冬是古代祭祀先祖,缅怀为国家战死的牺牲者的日子,他站在窗口看着江对面,有一种隐晦的故国深情。在南宋,谈论复国在很多场合是不允许的。
所以这首诗,你可以解读为别有深意。因为他只是在窗户边看了一眼江对面,就回避了。
“旱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立冬》宋朝·陆文圭
立冬是由晚秋向冬天过渡,很多人都察觉不了太多的变化。
但是陆文圭很细致,此时菊花仍旧带露盛开,而红叶不再挂在枝头,大部分已经随风零落。
寒冷的是边关人的生活和心,他们在靠近北方的边境里,连号角声也带着寒意吧,战士艰苦,尤其是戍守开北方边境的士兵们,天气的压力,战争的压力,思乡的压力,都会让他们在冬天里显得更悲壮。
但是在平静江南的村庄,冬闲之后的歌舞,格外热闹悠长,宛如春天。
而我就是在乡村的立冬日懒洋洋躺在阳光里,惭愧自己对国家无补。
那么这就很有意思了,一方面想着边关的号角,一方面躺在乡村的斜阳里,他是另外一个心有壮志的老年陆游吗?
他比陆游更艰难。宋朝灭亡后,他是隐居在山里,所谓的故国,在他心中是宋朝。但偏偏元朝的人在他68岁那年还逼他考试,结果是浙江省第二名,他坚决不做官,但是写下了很多切中时弊的意见。他推诿做官,85岁终老乡村。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立冬谈边境?实际这是立冬一个重要的内容,皇帝会祭祀死于战争的将士,而立冬烧寒衣的风俗也流传下来。
陆文圭肯定不是纪念元朝那些异族的征服者,而是在立冬日告慰为宋朝牺牲的人,惭愧自己对于宋朝没有贡献。
所有立冬,在宋朝遗民的心中,实在是个隐痛啊。
我们也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明朝·王稚登《立冬》
明朝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太平,人们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和个人感触,许多诗词散文,清新动人。
比如这首立冬。
秋风吹落了庭院中所有的叶子,而我在他乡的黄叶丹枫里,过完了秋天。
此时我在山林中的寺庙,对着一盏禅灯,看着天上早冬时节的半轮月亮。
你问我立冬是什么感觉。
那就是山也清,月也清,今夜的寒气比昨夜还多。
这也是立冬一个显著的特征,因为立冬左右的冷空气,再也不可以叫作西风和凉风,那已经分明了一种寒意。
所谓孟冬寒气至,说的就是这种比秋天更冷的风和温度,在夜晚感触尤其深。
这首诗的清丽在于,只是微微写了寒气较昨夜多,但是联系到他是客途山居,其中的冷意和凄凉,是这首清丽诗真正的底色。
那可不可以忍耐之寒冷,都是必须面对和承受的。有种蕴藉无言的伤感美。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蛤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立冬日作》明朝·刘基
立冬固然是冬天的开始,万物收藏,尤其夜晚会有明显寒冷的感觉,但是不要忘记了这还是晚秋的余韵,且大多数树木凋谢之后,白天晴暖的阳光,抚慰着低矮的草本,反而有种宛如春天的烘暖。而这烘暖惊醒了许多已经进入休眠期的花树,反而会枝头发芽,冒出新花。
所以十月又有小春,小春月,小阳春的别称。
尤其是在中部和南方,白天的风因为太阳的热度,竟然一点都不冷。
比如刘基就看到十月桃花开出了小小艳丽的花朵,惊讶这气候的温暖。
他说,这反常啊,这十月立冬还这么暖和,难道冬神打野去了,让夏天的祝融替他顶班不成?
只有蛤蟆蝴蝶此时如意,白天晚上的飞舞鸣叫。
实际刘基可能遇到了一个特别反常的气候,因为他写的不是小春,简直是夏天,因为蛤蟆声,至少证明气温持续在20多度以上,有很长时间了。
但十月小阳春也属于正常的气候,此时白天清和,阳光明丽,适合秋冬草本生长,甚至会催发很多敏感于阳光和温度的春花。
所以立冬,一方面是漫长冬季的开始,但是另一方面,本身也有着复合的清美,是最合适人们出游的阶段之一,但是要注意晚上的降温。毕竟,秋去冬来。
- 上一篇:立冬经典诗词有哪些(立冬节气古诗五首)
- 下一篇:元宵祝福简短句(一元宵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