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经典古诗大全(清醒四首古诗词)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浪漫飘逸如李白,曾经在27岁的一个春夜,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本就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谪仙人,又怎么会沉浸在这种虚无缥缈的忧伤里呢?
接着李白就呼吁桃花园的伙伴,不妨效仿古人秉烛夜游。在春花明月下,饮酒赋诗,歌咏尽兴,“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这就是李白面对浮生若梦的消解之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而如今被现代生活碾压的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如何在这浮生一梦里,更好地安放自己,成为一个终生都在求解的难题。
其实这种人生难题,自古有之,每个人都曾碰到。今天我们就走进古人笔下的浮生若梦里,暂时忘却人世烦恼,在历史长河里找寻答案。
1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晚唐的李涉,是个洛阳才子。他这一生就像韦庄所写,“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宪宗时期,李涉曾被贬为峡州司仓参军,在那里蹉跎了十年之久。峡州,即为湖北宜昌。一个洛阳才子,在长江边上流离失所了十载,内心忧愤可想而知。
到了唐文宗时期,李涉好不容易被重用,召为太学博士。又因为官场争斗,被遭宰相李逢吉迫害,贬到了广东德庆县,史称流官康州。
而这首诗,正是作于李涉流放期间。这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古代文人墨客从来不缺少,哪一个没有一把辛酸泪。
李涉也是度日如年,昏昏欲睡又醉生梦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消解人生的失意与苦难。但这种借酒消愁的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对治国平天下志向的向往,读书人的雄心就不会彻底扑灭。
这不在春意阑珊的时节,李涉突然惊觉美好的春光就要消散殆尽。于是,他勉强着打起精神,要去游览春山。李涉随风而来,在山中古寺竹院里,遇到了一位高僧,一番欢心畅聊。
谁曾想,就是这样一场偶遇闲聊,让李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闲适。压抑许久的苦闷,就这样烟消云散,仿佛是从浮生若梦里偷来的平静。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样的烦恼消除,或许是受到了得道高僧的点拨,悟得了禅机。也或许,只是诗人在春山古寺里,自己消解了苦难,学会了释然与放下。
就像李商隐茅屋访孤僧,看着落叶山空、寒云几重,与僧人一番交谈后,悟出自己的解脱之道: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浮生若梦,人似微尘,何必在这些爱恨中纠缠不清呢?
2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没有人比苏东坡,更能理解屡遭贬谪的苦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有些人的生命,注定会波澜壮阔。即使屡遭磨难,苏轼也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就像他贬谪黄州期间,自己开辟东坡,建造雪堂,弥补了物质的匮乏,更填满了精神的丰盈。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的一个夏末秋初之日,苏轼拄着藜杖漫步在乡村外、古城旁,看着夕阳缓缓落下。
苏轼目光所及,远处是高耸的青山,掩映着郁郁葱葱的树林。而近处则是苍翠欲滴的竹林,环绕在农舍院墙边。此时池塘里已是衰草连连,蝉声乱乱。
但令人欣喜的是,碧云之上,不时能看到白鸟翱翔,自在逍遥。池塘里的荷花,在碧波荡漾中,传来阵阵幽香。
而此刻所有的闲适,都要感谢昨夜天公作美。一场微雨,让苏轼这个颠沛流离的游子,感受到了一日的凉爽清明。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为苏轼消解人生苦痛的哪是天公作美,分明是诗人随缘自诗、豪放旷达的胸襟所致。
苏轼当初正是因为欣赏李涉竹院逢僧的典故,建起了“苏公竹院”。但同样是浮生一日,苏轼的境界比李涉高出了许多。
李涉的浮生半日闲,更多的是“因过竹院逢僧话”,从僧人的开解里得来。
而一个“偷”字,透露出的还是“浮生长恨欢娱少”的悲观,寻常日子的底色依然是悲凉。
而苏轼的浮生一日凉,贯以一个“又”字,则足以见得这种云淡风轻的心境,是苏轼生命里的常态。
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在苦难中的闲雅宁静,不是靠外物感化或者他人点拨得来,是自己内心的修为导致。
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因为这一句写满春意的千古名句,宋祁被誉为世代相传的红杏尚书。
宋祁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他这一生也算功成名就,从进士出身,一路做到二品高官,略有沉浮,但总体平顺。除了红杏尚书的美誉,还为后世留下了与欧阳修合编的《新唐书》。
所以当他在暮年回望前尘往事的时候,他承认人这一生,就是欢娱少,苦恨多。我们没必要太过在意名利而丢掉了快乐。
千金散尽还复来,浮生欢娱难再得。
不如我们举杯痛饮,共度这最后的美好春光。面对日渐落下的夕阳,请你放慢离去的脚步,多为花间留下一抹云蒸霞蔚。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这样的浮生欢娱,远比在名利里挣扎要有趣得多。看透人生的悲凉,依然选择热爱生活,这就是诗意而浪漫地栖居在大地上。
当我们纠结在苦难里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一支红杏就闹出了所有的春意,一片杨柳堆烟就烘托出所有的春光。
生命永远无法被禁锢,只要我们愿意,苦难终将被跨越。
4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无题》
鸟窠禅师是唐代名僧,白居易曾拜他为师。享年99岁,也算是功德圆满,万古长空。
一日,白居易就为人生是真实还是梦境是真实这个问题所困惑,求教于鸟窠禅师: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于是鸟窠就以这首无题作答:人这生赤条条而来,不知来自何方;而后又赤条条而去,不知通往何地。这样来去无踪,都是说生与死,同样不可知,充满神秘。
既然生死都一样,又何必在意这短暂虚无的人间世事。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转眼皆空。
是啊,人生苦短,何必纠结那些虚实与爱恨呢?当白居易经历了人生的幻灭后,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样的浮生若梦,白居易终于还是自己体会到了。
这就是古人笔下的浮生若梦,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放在历史长河里不过尔尔,放在浮生若梦里,更显得微不足道。
有人问,活着是为了什么?不为什么,活着本身就是答案。
我们没必要活在名利、悲欢、爱恨、贪痴等外物的纠葛里。在春光正好的时候,登高远望,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夏日炎炎的时候,漫步徐行,又得浮生一日凉。
因为我们深知浮生长恨欢娱少,所以“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当我们明白了浮生若梦的虚无,也就明白了珍惜眼前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