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诗词古句摘抄(十二首插秧诗词)
插秧,可能是每一个南方农村出来的孩子最惨痛的回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插秧的痛苦:偌大一块水田,田里只有我一个人在插秧,低着头从裤裆回望过去,一望无际水如天,瞬间就绝望了。但从一个大人的角度来看,插秧却是充满了希望的劳动,一颗颗的秧苗插下去,仿佛眼前是一颗颗沉甸甸的稻穗。从一个诗人的角度来看,插秧是美丽的,因为劳动就是美丽的;插秧是艰辛的,要体恤劳动人民;插秧是哲理的,蕴含了朴素的道理。
1. 《乡村四月》,翁卷
纵观所有唐诗宋词,能把乡村农活写得如梦似画的,非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莫属: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的初夏,正是绿野千里、群山锦翠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河水也满了,在四月阳光的照耀下,亮晶晶的。正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鸟的叫声,预示着夏天的到来,而细雨如烟,如梦似幻。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既赞扬了农村人们的勤劳,而写实了乡村人的辛苦。这里说的是江南的乡村,岂止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在“插田”,除了“蚕桑”,还要收割油菜,而“插田”之后,还有冬小麦等着收割。
总之,乡村的三月、四月、五月都是繁重劳动的月份,并不像翁卷的《乡村四月》过得那么有诗意!
2. 《插秧歌》,杨万里
相比较而言,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更加写实,真实地将乡村四月的劳动场景表达出来: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在繁忙的四月,为了抢季节,通常是全家老小一起上阵,所以有“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为的就是争分夺秒,过了四月,再插秧就没有好收成了。宋代大词人辛弃疾也在《清平乐·村居》描写全家劳动的场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写的农闲时间,虽然也有农活干,但大多不用抢季节,可以慢慢干。
忙一点也不算啥,最麻烦的是四月经常是雨季,一般插秧的时候又赶上下雨,所以有“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就更加辛苦了,通常插了一天的秧,浑身都水流如柱。被雨水淋湿的笠坚硬的如同战场上的“兜鍪”,蓑衣也像盔甲一样沉重,戴着其实就像镣铐一样。
3. 《夏日·泓泓圆碧漾新荷》,宋伯仁
如果有幸在插秧的时候不下雨,那么插秧会相对轻松得多。因为四月相对还没有那么热,还是比较适合干农活的。宋代诗人宋伯仁的《夏日·泓泓圆碧漾新荷》就选了这样的场景:
泓泓圆碧漾新荷,猎猎斜风颤绿莎。
农事正忙三月后,野田齐唱插秧歌。
农事正忙三月后,野田齐唱插秧歌
圆圆的水珠,荡漾在新长出的荷叶上;微微的夏风吹颤抖了绿草,一切都那么美好。在乡村的四月里,农事真忙,在这么好的天气里,大家插秧真起劲,于是齐声高唱“插秧歌”。
在好的天气插秧,就感觉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大家也特别有精神,在插秧的同时,也不忘高歌一曲。
4. 《观插秧·插秧如插针》,姜特立
宋代诗人姜特立的《观插秧·插秧如插针》对插秧的辛苦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描述,既写出了插秧的繁琐和辛苦,又写出了期望中的丰收喜悦,更是对统治阶级的农村政策充满了期望:
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
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
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
周家重开国,幸勿轻农圃。
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
“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在都需要千针万线的事情上,插秧确实如同插针;成千上万的秧苗,需要一颗颗地插下去,确实很琐碎,也就带来了辛苦。“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一分天需要一个人插,一亩天则需要集众人之力才能插完。极力写插秧的辛苦,以及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
“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插下秧苗后,不到一旬的时间,就绿遍了大江南北,也就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周家重开国,幸勿轻农圃”,胡人政权轻视农业,幸好宋朝建立,汉人又重新开国,有幸国家没有轻视农业!
5. 《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范成大
如果在插秧期间遇到了梅雨,那就相当痛苦了,梅雨雨量大,伴随的是气温的下降,这些都会给插秧和其他农活带来极大的麻烦。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就描述了这种情况: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梅雨像倾盆一样倾泻下来,所有的河流都大水滚滚;大河涨水小河漫,海面也宽广了很多。这雨下得真的很大!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没有办法,到了季节,下雨也得插秧。小时候记得父母说过,下刀下枪也得干活,不然就过了季节。这么大的雨也得下田干活,雨具少不了,除此之外,因为天冷,还得“披絮”干活,因为“插秧寒”。
宋代诗人范成大对农村生活是相当热爱,也很同情劳动人民的艰辛!
6. 《次韵感怀·绿水油油记插秧》,程公许
劳动产生价值,劳动创造风景!诗人程公许由春天里的插秧场景,想象田园夏天的美丽风光,进而想象秋天的丰收景象,那真是美不胜收!他在《次韵感怀·绿水油油记插秧》中写到:
绿水油油记插秧,转头风露稻花香。
秋来田井熙春书,画手难为顾长康。
绿水油油记插秧,转头风露稻花香
“绿水油油记插秧,转头风露稻花香”,在春天里,绿水油油,人们开始插秧,插下希望的种子;转头到了夏末,西风起,露水晶莹,稻花飘香。
“秋来田井熙春书,画手难为顾长康”,秋天到了,水稻成熟,谷穗沉甸甸的,诗人说,这些都是春天就已经写好的风景画,可惜现在的画家,没有顾恺之那样的能力,可以画出这样的画卷!
其实,这幅画难就难在怎么表达插秧这个劳动创造了后续两个季节的美,大画家顾恺之也未必能够画出来;只有劳动才是最为魔幻的画手,能画出世上最传奇的画作!
7. 《耕图二十一首·插秧》,楼璹
宋代诗人楼璹在《耕图二十一首·插秧》中既描述了春天的美好,也描述了人们插秧时的心灵手巧;同时,也心疼人们插秧的辛劳,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春耕的农活中,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全诗为: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谿南与谿北,啸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秋天早上的一场雨,对于小麦来说,是特别滋润;而初夏的中午,在槐树下吹着风就感觉特别凉爽。但现在插秧的时间,中午也没有空闲在槐树下休息一阵。“谿南与谿北,啸歌插新秧”,小溪的上下,大家都在忙碌,插秧,唱着欢快的插秧歌。“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插秧的插得快,抛秧的手不停;秧插得十分整齐,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这是宋代推拔秧工具的一个场景,秧马对于插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节省体力的工具。很多宋代的官员都推广过它,包括大文豪苏轼。我将亲自推广秧马,大家时刻不能忘记使用这些代劳工具。
8. 《秋雨·早禾收罢晚禾青》,陈藻
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水稻都是一年两熟,因此,除了夏初一次插秧,还会有秋初一次插秧,俗称“双抢”,既要抢早稻的收割,又要抢晚稻的插秧。宋代诗人陈藻在《秋雨·早禾收罢晚禾青》中就描写了“双抢”的场景:
早禾收罢晚禾青,再插秧开满眼成。
谁道秋风专肃杀,依然四月雨中行。
早禾收罢晚禾青,再插秧开满眼成
“早禾收罢晚禾青,再插秧开满眼成”,在“双抢”中,刚刚收获了早稻,晚稻禾苗还是青的;因此需要再插晚稻秧苗,由于气温足够高,秧苗一插下去,满眼看起来,就长大不少。晚稻成长更快,所谓“三天一变化,三天一拔高”,肉眼都能看出来。
“谁道秋风专肃杀,依然四月雨中行”,可麻烦的是,虽然是初秋,秋风号称“肃杀”,但还是雨不停,跟四月一样,不一样的是,初秋的雨更大,给插秧带来更大的麻烦。
早稻插秧苦,晚稻插秧,“双抢”更苦!
9. 《雨中遣闷·船蓬深闭膝难安》,杨万里
四月的小雨,如丝密布,让人无法外出欣赏风景,或者旅行。但对于农人插秧来说,可能更好一些,因为伴随着小雨,天气就没那么热,插秧也就没那么辛苦了。宋代诗人杨万里在《雨中遣闷·船蓬深闭膝难安》中,就特别体谅农民的辛苦:
船蓬深闭膝难安,四面千峰不得看。
莫厌霏微闷人雨,插秧怕热爱轻寒。
莫厌霏微闷人雨,插秧怕热爱轻寒
“船蓬深闭膝难安,四面千峰不得看”,因为下着雨,诗人不能到甲板上,只能躲在船篷里,怕雨水进来,船篷还要深闭,船舱小,膝都难以伸直;路过的水面,两边有各种山峰,但是看不得了。
太可惜了!
“莫厌霏微闷人雨,插秧怕热爱轻寒”,诗人说了,不要厌恶这淫雨霏霏,虽然让人微微发闷,但对于插秧的人们来说,是好事啊,因为插秧是怕热,喜欢稍微凉爽一些的。
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10. 《插秧》,范成大
插秧是辛苦的,但秧插好之后,再看秧田,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宋代诗人范成大就很喜欢这样的画卷,在《插秧》一诗中,他是这样描写的:
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种下的秧苗是密集的,移栽过后的秧苗相对稀疏一些,但都像绿色地毯一样平整;不同的是,插过的秧苗,由于稀疏一些,行间的水浅,就像纱的纹路一样美丽。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这细细青青的秧苗中,你细细倾听,好像有声音,就像“击壤”游戏的声音一样,昭示着一个丰年的到来。
诗人是仔细观察、细细聆听过秧田,才能有这么多感悟!
11. 《杂兴·农事催人未遽央》,赵蕃
插秧季节,农民是繁忙的,但繁重的劳动,未必能带来好的生活,大部分的农民,依旧饥寒交迫。宋代诗人赵蕃在《杂兴·农事催人未遽央》中就描写了这种情况:
农事催人未遽央,种秧未了插秧忙。
田家作苦吾常逸,所愧饥寒趋路旁。
农事催人未遽央,种秧未了插秧忙
“农事催人未遽央,种秧未了插秧忙”,农事催人,季节催人,一忙就停不下来;这不,种秧还没完呢,插秧又开始忙了。
“田家作苦吾常逸,所愧饥寒趋路旁”,诗人开始自惭,田家这么辛苦,而我却常常是安逸的;特别是看到那些路旁饥寒交迫的人们,我内心更加充满了惭愧。
诗人是理学家,心系天下百姓,对饥寒交迫的人们充满了同情。
12. 《插秧诗》,契此和尚
如果要把插秧这种农村常见的农活描述的如此有哲理性,那么非后梁诗僧契此莫属,契此和尚是得道高僧,万事万物在他眼里,皆有哲理。他在《插秧诗》种写到: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前一句正常叙事,后一句,“低头便见水中天”,这是真正插过秧的人才有的体验,秧田的的水,清澈透明,倒映了天空中一切。虽然插过秧的人,都能看到这一现象,但是只有得道高僧,才有这样的禅意:心中无杂念,躬身做事,看似卑微,却是低下头来正可看见水中倒映的蓝天,天空的广阔原来在低头审视到内心的时候就见到了。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六根清净”,明里指的是六根秧苗很干净,没有杂草,实际的佛学道理是,只有当我们的身心不再为外界物欲困扰的时候才是修行之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他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做人的道理,有时后就象这插田,看似在退步,实则取得了进展,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