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唯美古诗大全(十二首沧浪诗词)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隐居”的象征。比如,“菊花”,因“晋陶渊明独爱菊”,而成为隐士的象征;“白云”,因其漂浮不定,自由自在,而成为归隐的象征;“渔父”因为与伟大诗人屈原的对话,而成为隐逸的象征,等等。这些象征意象中,个人以为,“沧浪”的象征意味最浓,先秦《孺子歌》说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实,沧浪之水何止是濯我缨、濯我足,它更重要的是“濯我心”,洗尽我心中的那些蝇营狗苟,功名利禄。
1. 《道中·素心爱云水》,范仲淹
大文豪范仲淹,素怀大志,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但他见了桐庐之山水,也不免产生了隐逸之情,可见桐庐山水之秀美。他的组诗《出守桐庐道中十绝》中的山水之美,令人叫绝,而这首《道中·素心爱云水》,则委婉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意: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素心”,是本心的意思。我本心是爱云爱水的,这里的“云”,是自由自在的,本来就是“归隐”的象征。而“水”,俗话说,“上善若水”,“水”当然代表了品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语带双关,一是带了风尘的帽子,二是带了功名利禄的人心。“沧浪无限清”,既可以濯缨,又可以濯心。所以,诗人用了一个“笑”字,是一个宽慰的笑,是一个满意的笑。
一句,“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跟范仲淹高尚的情操是一致的。
2. 《渔父·扁舟沧浪叟》,岑参
对隐士生活的描写,对隐士心理的描写,这首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渔父·扁舟沧浪叟》可以说无出其右: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隐士”的高尚,自然来自他那“清清白白”的身心,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真的隐士,无论你之前做过什么丰功伟绩,无论你是什么高官,你都不会夸夸其谈,你甚至都不会告诉别人你的姓名。
生活也是简简单单,“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每天的活动是,“手持一竿竹”,心情舒畅,就高歌一曲,甚至是“歌竟还复歌”。
最后一句,“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渔翁钓鱼,其乐并非钓到鱼。就像大文豪欧阳修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钓的是那份自由自在!
3. 《沧浪峡·缨带流尘发半霜》,许浑
唐末诗人许浑的这首《沧浪峡·缨带流尘发半霜》,给我们带来了诗人开始归隐的欣喜和欢乐,极具感染性: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归隐之前,诗人是半生憔悴,“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缨带充满了风尘,头发已经半边花白;“独寻残”,个“残”字,表达了诗人一颗破碎的心,诗人带了一个破碎的心,来到了沧浪水上。
一到沧浪之上,立刻拔云见天,只见“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溪鸟一声啼叫,乌云散去;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万片野花,连流水都是香的。一句,“暗云散”,何尚不是诗人心中的乌云散去。
说到隐居沧浪的感觉,诗人说道,“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我以前不知道隐居的快乐;到了现在,到了暮年,才相信当年忙忙碌碌,只是大梦一场。
4. 《一溪·一溪云水一渔夫》,薛蕙
“沧浪之水”,已经是一个象征,象征了一个美丽的水乡。明代诗人薛蕙在《一溪·一溪云水一渔夫》中写到:
一溪云水一渔夫,一曲沧浪酒一壶。
笑指桃花问春色,武陵得似此间无?
一溪云水一渔夫,一曲沧浪酒一壶
“一溪云水一渔夫,一曲沧浪酒一壶”,一溪弥漫了烟云的溪水,一个渔夫在其间;他时而高歌一曲《沧浪之水》,时而喝一口酒壶里的酒,端的逍遥自在。
更为得意的是,他“笑指桃花问春色,武陵得似此间无”,笑指着两岸的桃花,问这里春色如何?那个诞生了“桃花源”的武陵,能跟这里比吗?
“一溪云水一渔夫,一曲沧浪酒一壶”,还有比这更潇洒的隐居生活吗?
5. 《渔父·白发沧浪上》,杜牧
隐居沧浪的好处是,人经过沧浪的洗涤,不管你是经过了多少的是是非非,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都可以全忘怀。唐代诗人杜牧在《渔父·白发沧浪上》一诗中写到: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虽然我是满头白发,才隐居沧浪,但也可以全忘过去的是是非非。我每天的生活就是,“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去秋潭垂钓,午夜,戴月叩船而归。每天看到的风景,“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两岸旁的芦苇荡,侵蚀在烟影中;而我岸上的竹门,已经有了潮水的痕迹。
最喜欢的事情是,“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年复一年,都跟鸥鸟亲近,去来之间,没有任何的心机。
大爱这种“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的日子!
6. 《忆李白·当年宫殿赋昭阳》,辛弃疾
所谓“英雄惜英雄”,大词人辛弃疾对诗仙李白的赞赏,别人都是濯沧浪而归隐,李白偏是“濯足戏沧浪”,对于李白来说,沧浪不是他的终点,“骑鲸归汗漫”才是他的归宿。辛弃疾在《忆李白·当年宫殿赋昭阳》中写到: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这两句,写李白在皇家宫殿所作《清平调》三首,以及在夜郎所做的多首诗词。“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明月入江”,李白平生所写到咏月诗和长江诗,是他创作的一大重点。“青山埋骨”,说的是这李白墓位于安徽省的青山西麓陇地上。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饭颗山”,李白有诗,《戏赠杜甫》中写到,“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汨罗江”,杜甫有诗忆李白,“天末怀李白”中有“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说李白和屈原一样,都是被冤屈的。辛弃疾借怀念李白,把杜甫也怀念了一把。
这首诗的高潮是,“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骑鲸归汗漫”,白乃谪仙人,最后的归宿是“骑鲸归去”;人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李白一生都是清清白白的,用不着“沧浪之水”,反而是“濯足戏沧浪”。这应该是对李白一生品格的最高评价!
7. 《卜算子·雨意挟风回》,向子湮
向子諲(音烟),宋代诗人,与李纲亲厚。李纲罢相后,他也受到迁连落职。这首《卜算子·雨意挟风回》表达了因主战而不被南宋小朝廷相容的心情:
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
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
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
独立沧浪忘却归,不觉霜华冷。
独立沧浪忘却归,不觉霜华冷
“雨意挟风回”,深秋时节,秋风秋雨。象征了诗人在南宋小朝廷所受到的各种打击,但诗人的心是平静的,就像“月色兼天静”。虽然诗人“心与秋空一样清”,但“万象森如影”,但整个南宋小朝廷都是阴森森的,天地万物都森森然影影幢幢。
“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不知道何处传来一声钟响,引发了内心深处诸多感慨,这钟声回荡在天地间,也似乎成为了诗人正身、正心的警钟。
“独立沧浪忘却归,不觉霜华冷”,和“钟声”一样,“沧浪”也是有所象征,正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沧浪,诗人才能保持“心与秋空一样清”,一点都“不觉霜华冷”。
8. 《春江独钓》,戴叔伦
前面大词人辛弃疾怀念诗仙李白的时候,就说了,“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在辛弃疾眼里,李白乃性情中人,做人干干净净,根本不用沧浪之水濯足,而是“故来濯足戏沧浪”。无独有偶,唐代诗人戴叔伦也认为自己一清二白,不用沧浪之水濯衣。他在《春江独钓》中写到:
独钓春江上,春江引趣长。
断烟栖草碧,流水带花香。
心事同沙鸟,浮生寄野航。
荷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
荷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
“独钓春江上,春江引趣长”,一个人在春江上独钓,春江引起了诗人无尽的兴趣。又是怎么引起的呢?“断烟栖草碧,流水带花香”,断断续续的烟云,栖息在碧草上;春江流水都带了花香。
“心事同沙鸟,浮生寄野航”,诗人的心事就像沙鸥一样,毫无心机;诗人的浮生,都寄托在这样的野游里。
还还不算,诗人进一步说了,“荷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我的心,本来就像荷衣一样,一尘不染,哪里用得着用沧浪之水来洗濯!
9. 《石峰下·山转江亦转》,杨万里
宋代诗人杨万里,素来喜爱农村生活,在《石峰下·山转江亦转》一诗中,表达了强烈的归隐之心:
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
风鬟照玉镜,素练萦青屏。
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尘中悔一来,事外怀孤征。
忽乘沧浪舟,仰高俯深清。
餐翠腹可饱,饮渌身顿轻。
鹧鸪不相识,还作故园声。
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首联就是奇语,一副曲折的万里江山图,就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我的本心就是山水客,丝毫没有高官厚禄的愿望。“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尘中悔一来,事外怀孤征”,我很后悔,我在尘世中走了一趟,工作之余每每会怀念山水之游。
“忽乘沧浪舟,仰高俯深清”,这次忽然乘上了沧浪之舟,无论是仰望天空之高,还是俯视江水之深,都觉得神清气爽。只觉得“餐翠腹可饱,饮渌身顿轻”,这满眼的翠绿色,让人如餐而饱;这绿水,让人饮之,顿时觉得身轻。
“忽乘沧浪舟”,一个“忽”字,让人感觉诗人亲临沧浪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10.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梅尧臣
这首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表达了诗人对苏子美隐居沧浪亭的由衷高兴之情,非常有特色,这里只节选了其中的部分诗句:
闻买沧浪水,遂作沧浪人。
置亭沧浪上,日与沧浪亲。
宜曰沧浪叟,老向沧浪滨。
沧浪何处是,洞庭相与邻。
沧浪何处是,洞庭相与邻
连续的“沧浪”句,却让人一点都不感觉啰嗦。“闻买沧浪水,遂作沧浪人”,听说你买了沧浪之水,已经做了沧浪之人。所谓“沧浪人”,当然是指隐士。“置亭沧浪上,日与沧浪亲”,你又在沧浪上做了一个亭子,每日在亭子上,与沧浪亲近。
“宜曰沧浪叟,老向沧浪滨”,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宜称你为“沧浪叟”,你会在沧浪水边养老。“沧浪何处是,洞庭相与邻”,沧浪之水在哪里?它与洞庭湖为邻居。
这几句,“沧浪”句,朗朗上口,感觉到诗人对朋友深深的羡慕之情!
11. 《独钓·高兴一丝在》,郑思肖
宋元时期诗人郑思肖在宋亡后,不臣服蒙元的统治,隐居当然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他在《独钓·高兴一丝在》一诗中,强烈的表达了他的这种心理:
高兴一丝在,清风万古长。
不为周吕望,愿似汉严光。
天下皆秋雨,山中自夕阳。
后来有孺子,终久辨沧浪。
后来有孺子,终久辨沧浪
“高兴一丝在,清风万古长”,“一丝”,表面指钓丝;实际上是说,很高兴自己的那一丝精气神还在,自己忠于汉室的清风万古长在。“不为周吕望,愿似汉严光”,进一步说明,自己钓鱼,不是像太公那样,“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以期在元廷博得一席之地;而是要像严子陵那样,做一个隐士。
“天下皆秋雨,山中自夕阳”,天下都被异族占领,像是被秋风秋雨所笼罩;而我隐居在此,还能独享一点夕阳。“后来有孺子,终久辨沧浪”,后来有了“孺子歌”,我也找到了自己隐居的沧浪之水。
郑思肖一生七次迁居,是以说,“终久辨沧浪”。
12. 《潺玉亭·使君漱流心》,杨怡
宋代诗人杨怡,写了组诗《成都运司园亭十首》,其中的《潺玉亭·使君漱流心》,将潺玉亭下的溪流,比喻成最佳隐居场所的沧浪,高度的赞扬了潺玉亭风景之美:
使君漱流心,官府未始忘。
亭下玉豀水,扑碎白玉璫。
清耳不待洗,高怀自沧浪。
安得援瑶琴,写此声琅琅。
清耳不待洗,高怀自沧浪
“使君漱流心”,“漱流”,以流水漱口,形容隐居生活。您素怀有隐居之心。“亭下玉豀水,扑碎白玉璫”,亭下的玉豀水,水流之声,就像打破了白玉璫一样,声音清澈悦耳。
“清耳不待洗,高怀自沧浪”在这样的美景下,不用洗耳,就可以听到悦耳的声音以清耳;这里像沧浪之水一样,让人高怀隐士之情操。“安得援瑶琴,写此声琅琅”,如果能够有瑶琴,就可以把这琅琅之声描绘出来。
把一个场所赞美成“沧浪”,可能是对这个地方最高的赞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