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优美诗词7首(一雨洗残暑,初秋生嫩凉)
很多时候立秋只是精神上的。以太阳行经黄经135度为立秋,往往还处在极热的秋暑三伏当中,虽然是以太阳稳定的行程作为秋的重要节点,但仿佛圣旨从天上到人间总有半月的过程。所以古代的立秋,仿佛秋闱放榜的皇榜,喜讯归喜讯,等到高头大马迎你做官,总是一个令人难捱的过程,仿佛更令人心焦。
处暑在立秋后的半月。立秋未必凉,处暑是去暑,这两个节气字面的炎凉反复,足以说明这是季节转换时最令人难熬的时段。但处暑还是来了。
处暑比立秋凉快。虽然只凉快一点,但苦热了一个多月的人因为对比才有欢喜。
“处”字在中国汉语里,有明显存在的意思,比如设身处地,在何处,但还有一种动词,叫处理,处决。所以“处暑“两字非常暧昧,是指处在暑热当中,还是处理暑热呢?所以“处暑”两字用在诗词里较少,除非是专门描写这个节气。
比如唐朝由丞相元稹颁布全国的二十四节气诗,有一首《处暑七月中》。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唐朝元稹
老鹰能够在太阳下进行捕杀,第一,处暑的太阳让老鹰觉得可以适应,作为地球上最凶猛彪悍的禽类,它的出现,意味着这天气可以适应狩猎。第二,处暑节气,天空能见度好。
为了不引起诗词的审美歧义,“处暑”在诗词中,多用“残暑”,以表示处暑是暑期的末尾。虽然立秋之后,天气是一个逐渐转凉的过程,但立秋往往还在气温最高的三伏当中,真正能体感而不是精神感觉秋意的,不是立秋,而是处暑。
处暑的风是凉爽西风,处暑的雨是滴滴玉露。金风玉露更适合处暑天气。此时一风一雨都给人别样欢喜,因为送走暑神和送瘟神一样令人轻松。
“残暑晚初凉,清风渡水香。
光影暗相催,等闲秋又来。”唐朝毛熙震《菩萨蛮》
那晚上的西风送爽,吹来阵阵荷花香气,美好啊,这秋天。
“早凉晴后至,残暑瞑来散。
方喜炎燠销,复嗟时节换。”唐朝白居易《曲江早秋二年作》
这说的是处暑节气后,晚上比白天凉快,而且早凉只适合三伏之后的处暑,尤其风雨之后。当然36岁的白居易多愁善感,才领略秋之美好,又伤感人生的秋天到了。可是老让你过夏天,只怕你连伤感的机会都没有。地球上每年高温热死人,可不是小数目。
”一雨洗残暑,万家生早凉。”唐朝郑遨《与罗隐之联句》
就是晚唐一个著名的隐士高人郑遨和罗隐之的作品,当然只有这一联。罗隐之是道士,郑遨是学士,他们常常在山中做诗。现在已经分不清楚谁出的上联谁出的下联。但是郑遨是一个有民间情怀的诗人。如果没猜错的话,他是写的下一句。而这条诗联成为处暑的名联。用红楼梦形容王熙凤“一夜北风紧”的高妙,“一雨洗残暑”是写得大气,点出这个时节的凉爽空阔,所以,成为了后人不得不借用化用的母本。
“一雨洗残暑,初秋生嫩凉。
寸岑余黛绿,多稼己云黄。
早觉宦情薄,可能诗兴长。
空惭赋囊粟,持底报君王。”南宋廖行之《如新墙宿于刘叟逆旅》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首写初秋处暑的诗。虽然抄袭是最大的赞美,但是要锦上添花,青出于蓝才是对前人和自己的肯定。在这样一首写处暑的诗里,那风雨之后的秋气,让人感觉复苏。
“初秋生嫩凉“,凉快可以这样写?但的确是细腻而生动,比万家生早凉,更有鲜活气,初秋如小春,大抵是凉风所致的那种萌茸鲜美。
当然这首诗整体是非常沉稳而向上的。他在清新的初秋里,看到了山坡上仍旧有夏天的浓绿,而庄稼已经大片成熟,带着丰收特有的轻黄。而他此时感叹宦海艰难,却又觉得愧对君王,难得一首诗如此多的情绪辗转,却没有损害诗本身那种秋来明丽和丰收的喜悦。应该说是官僚诗的杰出代表,同时是宋朝写的最好的一首处暑诗,哪怕第一句因袭前人的作品。
“一雨洗残暑”是不可多得的处暑的美句。所以宋朝的章甫,用”一雨洗残暑,万家生早凉”为韵,居然写了10首五言绝句。当然今天不一一列举。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处暑时节的雨,是一层秋雨一层凉,这也是早秋最美,最令人振奋欢喜的时光。
“今年雨,断送一年残暑。
坐听潮来生别浦,明朝何处去?”宋朝苏轼《谒金门》
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典型的化用前人的句子,但是。用的非常的美妙。
于是风雨和处暑之间,成为了最紧密的联系。这个也非常好理解,此时的雨如同夏天送你的冰棒,让人非常解渴。当然从当代的气候气象学来讲,无论是立秋处暑还是白露,都还是在当代意义的夏天。既然是夏天,这凉爽的风雨,自然让人感觉雪中送炭,炎热有冰的快乐。
处暑节气长达15天,在很多年份,七夕和中元节都在处暑当中。
比如今年的七夕,正是处暑后的第四天。
“西风扫残暑,微月淡新秋。
相传织女星,今夕嫁牵牛。”宋朝于石《七月七日》
那么今年的7月7日,也正好在处暑节气里。看到这首诗,是不是你分外的清新喜悦?
那凉爽的西风,送走了最炎热的夏天,那天空是最清新的秋气,一弯小小的月亮,照映着良辰美景。节气节日叠加,让人觉得分外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