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讽刺意味的古诗(刘禹锡经典的两首讽刺诗)
中唐时期,唐王朝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内忧外患使得国家积弊愈重。唐顺宗即位后,王伾、王叔文携同一批志同道合的士大夫发起了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永贞革新!当时年仅33岁的诗豪刘禹锡就参与了永贞革新,并且与王伾、王叔文、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
永贞革新的目的是对内裁减宦官、削弱宦官权力、打击朝中贪官污吏,对外免除苛政苛税、抑制藩镇势力扩张,以期恢复中央皇权,进而振兴国家,重现盛唐盛世。可惜的是,革新派的成员政治经验不足,操之过急,改革引起了保守士大夫、当权宦官和藩镇势力的抵制。
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100多天,就被宦官发动政变,逼迫唐顺宗禅位于皇太子李纯,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唐宪宗即位,永贞革新即宣告失败,革新派的领导人物王伾、王叔文都被贬谪为偏远州府的司马,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也被贬谪远洲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其中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市),不久又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这一年刘禹锡才33岁,风华正茂,年少有为的青年时期,却只能待在朗州这阴瘴荒凉之地。这一待就是十年之久!
直到元和十年,刘禹锡才被召回京。能够被召回京,应当松一口气,至少也该学会在朝廷中小心翼翼。但对于刘禹锡而言,人生岂能折腰度日!于是在一日与同僚出游玄都观时即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十年前的玄都观还没有桃花,但如今却桃花满院,花开动人。这首诗看似是写赏花的情景、感慨玄都观的变化,实则是刘禹锡在讽刺权贵。以桃花暗喻是十年来朝中的新贵,意思是说:朝中这些看似的新贵,不过是自己被排挤贬谪后才靠趋炎附势而提拔起来的罢了!
如此讽刺,可谓辛辣而轻蔑,可见朗州十年从未磨灭刘禹锡的骄傲和豪气。此诗一出,当朝权贵看了都难受,当时的宰相武元衡读过此诗后深感刺痛。因为十年前武元衡正是反对永贞革新的保守士大夫代表,这样一首诗无异于是打他的脸。
于是,刘禹锡又一次被贬了,这次被贬为更远的播州刺史(今贵州遵义),上任途中因柳宗元、裴度等人求情,改为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市)。后来陆续改任夔州刺史(今四川奉节)、和州刺史(今安徽和县),一直在偏远的州府当个地方官。
直到宝历二年,刘禹锡才再次被召回京。这一年,刘禹锡已然55岁,距离初次被贬将近23年。23年的被贬生涯却让刘禹锡愈挫愈勇,在被召回京的途中路过扬州,他与白居易相遇,写下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就是刘禹锡这半生的真实写照!
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是刘禹锡精气神的写照。回到京城的第二年,刘禹锡特意再次出游玄都观,相隔十四年又写下了一首诗: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如今武元衡已死去十四年,刘禹锡重提旧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达对那些扼杀了永贞革新的权贵的讽刺和嘲笑,洋溢着满怀胜利的喜悦。如此尖锐的讽刺,也难怪白居易称他:“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 上一篇:亡国唯美的古诗词(臭名昭著的亡国诗)
- 下一篇:没有了